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然后好奇屋
7月前
读书不是为了笔记摘抄,一定不要走偏了。

我总结了最近看书的经验,提出四个步骤,叫做“知识漏斗”:
放弃记忆书中细节,放弃摘录,放弃整理。
把自己当成干净的滤纸,不掺杂质、偏见、预设。
用心体会作者的观点。
看完书,盒上书,写出自己的思考。

现在我在尝试尽可能多的看书,书籍题材不限,哲学、设计、经济、心理等。相信每个开始读书的人,总会遇到一个问题:

“看了我总是忘,是不是我读的不够好?”

我想说,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做摘抄,不在于画出漂亮的知识章节脉络图(比如很多笔记软件的思维导图),不在于划线金句,记住多少个书中的剧情和人名。我毫不夸张的说,我看完一本书,里面 95%的东西都忘记了。而关键的在于,我抓住的 5%的内容,能经过我的思考,放大成属于我的 100%。

我称这个过程叫做知识漏斗。

第一步,放弃摘抄就很难。

我很难抵抗读书给我带来的虚荣心的快感,相信很多人也是。没有人不喜欢给自己打上”读书很多“的标签,当然希望在社交局中能够畅谈自己看过什么书、看过什么电影。不过以前,我甚至会苦恼,啊,他们聊到三体的时候,提到了某个人物的某个剧情,我完全不记得了。我甚至会内耗,我怎么这个都忘了,是不是应该看书的时候更仔细一点,把人名都记住、把剧情都记住。后来我发现我只是真的记性不好,看完基本都忘了,只留下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很重要,一会儿会提到。如果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记住这些内容,那我们很容易陷入,为了虚荣心记住书中金句,大谈理解;为了社交记住人名和剧情,其实很多时候不重要。放弃摘抄的真正目标是,关注书中真正重要的,而不是读书带来的附加价值。思维导图虽然很好看,但觉得不代表你看懂了一本书。

第二步,不掺杂质。

很难不掺杂质呀,我们总是带着偏见看着某一本书的。比如我看这本工具书,是为了获得xxx 的知识;我看这个哲学,是因为喜欢 xx 流派;我看这个小说,是为了 xxx。特别是很容易带上,这是某个人写的书,他写的一定是金科玉律,的光环效应。这个带来的结果就是,容易被作者带偏,放弃批判性思考。默认是一个强大的定律,在读书的过程中,作者就是默认思考选项,要形成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的做法是,假装自己不存在,真的去倾听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他的观点的,如果存疑的地方,我先脑子里标记一下,之后再仔细思考,先让作者的思想在我的知识漏斗里“过”一遍。这个过,就是过滤。过滤到一种感觉:这个地方我觉得有点问题;这个地方我觉得作者讲的很好,我有共鸣。哦对,这个过滤的前提是,尽可能遵循作者的思想从零开始建立起世界观,如果这个滤纸太具有个人见解,很容易什么都学不到,等同于关闭了共情、聆听的通道。

第三步,用心体会。

哎,用心也是个难点。我一开始看书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金句解析,豆瓣评论解读式的读书方法。意思是,抓着某个作者的核心观点不放,开始阅读理解答题一般展开论述。可是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很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经历导致在看某一本书的时候,共鸣的 attention 机制(计算机NLP术语)完全不同。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必须是从自己心中真正体会到的内容,而不是众人体会到最深刻的地方。而且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不同,就算是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抓住的书中共鸣最强的点也不一样——因为心变了。用心体会就在于,最好是能够在完全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自己最舒服的独处空间),不看任何书评、解析,自己问问这本书带来的心里最触动、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可能闭眼思考个五分钟,你会听见你自己的声音的。

第四步,抓住它,写下来。

思考一定要写下来,无写作无思考。因为思考很容易转瞬即逝,记不住,也想不清。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本身。如果没有写作这个环节,你是绝对抓不住书给你带来的任何东西的,就会形成,”啊那本书我读过,但我完全忘了“的局面。我的实测经验告诉我,写下自己共鸣最深刻的点,可以完全内化当前阶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印象。这就将那书中的 5%变成我的 100%了。这个 100%可能跟书甚至都没关系了,这是二次创作带来的情感体验,是在与作者的共鸣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场景式体验,是别人无论如何都剥夺不走的独特知识。我的建议是,最好是只抓住一个点写,不要长篇大论,如果写不出来,就说明共鸣不够深刻,这本书”当前阶段“对你来说没有意义(说不定过几年就有了,就会产生过几年一下子看懂了某本书的经历)。还有一点在于,一定要盒上书,这是对第一步的尊重。因为不盒上书,很容易变成摘抄、阅读理解。不妨放下书,就看着书皮,想想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点,展开想想为什么。这就是这本书给你带来的最大意义。

我喜欢在 flomo 里写下这些观点,日积月累,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会训练出一个判断对自己好坏的评书标准。

当有一天放弃死记硬背,大胆承认自己完全忘了书里的内容,但能有所共鸣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读懂了书。共勉。
520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读书会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