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灰度”这一个词儿。
什么是“灰度”,华为的任总就提出过灰度管理,不走黑白两个极端,开放、妥协、宽容和自我批判。
当然华为的“灰度管理”很多人认为是基于华为优秀的人才队伍的前提,很多小企业或者小团队很难去学习,其实不然。
打个比方: 某超市引进了三台自动收银机器解雇了原来的三个收银员,后来发现一个月因为有顾客不扫码买单、故意扫错码等行为造成的“货物损失”高达四千元,于是主管就又重新招聘了三个收银员,关掉了机器。店长一算账,虽然“货损”的金额是控制好多了,但是三个员工每个月的支出就要一万多,一算总账,就算去掉了机器的成本和维护费用,以及货物不买单而损失的费用,好像还是用“收银机”更划算。
如果运用到“灰度”的理念就知道,既不是全用人工,也不是全用机器,而是搭配使用。“机器”看起来省钱,但是也解决不了一些特殊客户的需求,缺少点“人情味”,长此以往如果只有机器生意也会下滑,而“收银员”的效率是相对固定的,人多的时候,年轻人不愿意等待,机器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你看,不是黑就是白的方案都不如“灰度”处理来的妙。
再举一个职场的例子,总经理发现布置的很多任务相关负责人执行不到位,于是出去学习了下管理后回来就招人,每个负责人配了一个“组织部”,实际上是给总经理做汇报工作(眼线),还定期组织复盘和开会,任务的执行看起来是好多了,但是负责人原本的核心业务好像没有长进,“组织部”的存在让他们的心思都用在“完成任务”了,年底一算总账!业绩没有增长,组织部多花了一年上百万的支出。 总经理怎么也想不明白,为啥工作做的越细反而结果越差了。
“灰度”是一门艺术,有点像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其实是“无不为”,“灰度”告诉我们要变通,不能教条和僵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