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设计-黄师傅
1年前
设计随笔 2022.3.19

我发现现在很多人都会在心中有一个疑惑,这个疑惑便是“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优秀的设计”这件事,会有非常多的人觉得,做那些看似非常随意,具有艺术感,文字是半手写,甚至在专业文字设计师眼里可能不是那么很规范的设计,觉得这样的设计代表了一种新潮,代表了一种潮流。尤其是当下泛滥的酸性设计,过度的使用RGB荧光色之类。我当然不是说这类设计不好,甚至在这类设计出现初期我觉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而且在对比过去那些偏规范的设计时显得更为有趣,大胆。这是设计的百花齐放,应当是好事。其本身就具有了一种反骨性,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张扬与叛逆。

我经常会浏览不同的设计工作室网站,以寻求设计上的灵感与突破,但往往发现,非常多的工作室会把这类的艺术化设计放在首要的地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当这类的设计非常多的出现的时候,它就开始失去了对传统设计的“反骨”,它变成了主流。就像屠龙勇者终成恶龙,当这类的“非主流”的设计逐渐变为主流,其本身的属性也有所下降。它变成了不会出错的选择,明明在初生之时,它代表了不一样的视角。这也就是即使我国设计偶发性的出现百家争鸣,但终归会变成一家独大的现象。不可谓不有趣。

就像高田唯的设计那般,他的设计被称为“newugly”,那么既然能被称为新丑,必是与所谓的旧丑相互对应。旧丑是什么,是过去设计师总结,那些一切在视觉上,信息上给人不舒适之感,增加了其阅读和梳理信息的难度,或者仅注重表现而放弃内核的设计。那么新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让人觉得阅读困难甚至不那么好看的。但也永远别低估“大众”的反骨性与妥协性。这类设计也是新生代设计师为寻求突破与改变的一种尝试。颠覆传统,颠覆一切规则使平面设计迎来新生,当然,这也会引来一批老设计师的的疑惑,疑惑这样的设计真的是好看的吗?为什么这样的设计反而会流行?自己经过时间锤炼出来的简洁表达反而成了落伍的代表。其实设计的审美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改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美。从最初的偏向插画性的海报,到包豪斯引领的功能至上的设计,再到瑞士主义的盛行,亦或是到现在的新丑。主流的审美是可以被操控和改变的。这段扯远了,我们说回正题。

那么什么样的设计在当下是优秀的设计呢?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应当是需要做一个划分,那就是划分出商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在初学设计的时候我经常会问那些我遇到的设计师,“艺术和设计的区别是什么”,有不少设计师告诉我,艺术是作为个人表达的产物,而设计是需要服务于某一类人群的产物,从功能性上来讲,设计是具有有他性的,而艺术则是无他性的,是艺术家对于自身经历与感悟来进行的创作。但同时也有一部分设计师告诉我,现在艺术和设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很多设计师制作的作品是极具个人风格与特点的。那么设计的本质其实拿到今天来讲其实也变的十分暧昧与模糊,其本质也和我上文提及的是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在发生改变。不过当下,设计依旧是作为服务行业这个主体的属性还没发生变化,是一种对需求的反馈。是对某一类人传递的信息的一种可视化处理。

在学生时期我们都做过非常多以自己为主体的设计,被称为飞机稿也不为过。我自己从业时间也不久,并非久经沙场的大牛,所想之处难免浅薄与幼稚,若所言不足之处,还望海涵。在不长的从业经历中,我也接手过不少设计的委托。有为工具品牌设计的整套视觉体系,也有为数据公司以及咖啡行业设计其企业logo形象,当然也为艺术家们设计过个展的海报。平时也经常做一些无关商业的个人项目。但当我回过头重新去审视那些作品的时候,我会发现我不怎么喜欢那些传统的设计,即使传统的设计里面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满足客户需求以及令我自己觉得不是那么妥协的设计。和那些比较能挥洒创意的自由项目比起来,略显无趣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呢,那些设计如果不好,那也不会被认可啊。这个问题我个人也思考过。究其缘由,其一便是网络的普及与发达,每天都有大量的设计作品涌入我的视线,而能停留住的那些,往往是不那么无趣的设计。那天在听一个电台,里面田博老师说他看现在的设计感觉不到兴奋。我因为从业不久,反而因为看了大量的新鲜设计让我的大脑产生了宕机。让我产生了一种假象,既然这么多人在做这样的设计,会不会这种设计才是“好的设计”,而我在美术院校学习的,追求视觉上的突破以及深邃的内涵性表达反而不是那么“好”。但其实涉及并无所谓的“好坏”一说,那都是要再特定场合与条件下的假设性命题。譬如一个老牌的企业,为体现企业文化的严肃性与传统价值,势必不可能使用特别新潮的设计,即使年轻人也是服务群体,但过于年轻化的设计会令其失去老牌的属性与价值。之前偶与朋友交流中提及过现在的咖啡品牌。其实放眼当下真正懂的品咖啡的人并不多,像我对于咖啡的需求往往只是为了提神与解渴,咖啡豆子的好坏与产地,是否有花香果香之类我并品味不出,亦或是我是一个俗人,不懂品味咖啡罢了。但我觉得世间类我的俗人应该并不少,细品当下流行的咖啡,已经从过去的星巴克雀巢开始转变成当下的小蓝瓶以及%这类极具年轻人属性的咖啡,并让人大排长龙,不知疲倦。但喝这些咖啡的人真的是觉得这里的咖啡更好喝,这里的咖啡性价比更高吗?其实并不然,这类快消形的品牌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其具有极其吸睛的符号性,简单的符号通过不断且重复的排列会让人印象深刻,而且因为符号的简单性,在传播以及物料的制作上具有普及的特性。其二则是具有强大的社交属性,这点其实从各类社交软件的照片上便可以略窥一二,这在另一种角度也是变相的加强了品牌的传播。其三则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一种小资及优质生活的具象化体现,就像MUJI在日本其实也就是相对干净的杂货品牌,但到国内的市场上变成了小资生活的代名词,且价格和日本这边并无差别。基于这些,那么这个设计是好设计吗,在商业性设计的范畴中,这当然是好设计,因为帮助了客户产生了利润,推动了品牌的发展。但是这样的设计生命力强吗?这个就需要交给时间来判断,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审美的更迭,或许在不久以后就会出现新型的设计来改变了。

另外,设计比赛大行其道,其中当然有非常优秀的设计比赛,但同时也有很多鱼目混珠的设计比赛。仿佛各行各业都想来分一杯羹,过多的设计比赛让一部分的设计被“权威”认可,认可的感染力很大,让设计从业者不免产生一种,这边是好设计。正如我刚刚所说,并非说设计比赛不好,只不过这有一种倾向性和引导性,没被选上的作品一定是不优秀的作品吗,非也。伴随设计比赛评委的变更,同一件作品的反馈或许也不尽相同。好与坏更多体现在其设计是否真的凸显了主题,是否清晰明了的表达的创作的主题与内核的内涵提炼,加之适当的表现形式。

再者,新式软件的加入,让平面设计其实不像过去那般门槛抬高,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是平面设计师,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在于,当野生设计大量涌入设计圈之后,这就像是一种“农民起义”般的变化,因为不一样所以有意思,但这类不经过设计系统的设计,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但我依然害怕这对初学设计的人亦或是设计系的学生造成错误性引导,因为此类设计并非很难,甚至不需要极强的软件水平与设计逻辑。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都可以尝试”。市面上大量的干货兴起也让人无法静下来,无法沉淀自己的设计。「5小时学会ps」、「30天玩转C4D」这类的课程也非常多,这容易让设计到后面变成单纯的炫技而非信息的传达了。「急」这个字萦绕在不少设计师心头,求变,求突破。而「急」之下的便是「卷」,人有的我也要有,这类风格我可以不用,但我必须要会。由此「卷」其实是一种危机感,害怕被行业形式所淘汰,我时常有危机感,在领悟了学院所带给我的设计逻辑与思考之后,我也定期关注当下流行的设计,并且我是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人,我会“嫉妒”别人的灵感,别人的才华,心想我怎么无法做到,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但也很感谢这份嫉妒心,让我一直做设计做到现在。我希望也能继续保留这份“嫉妒”的动力,让我不断产出新的作品。不过正如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也未尝不可。只不过哪一个更好,或许现在的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日后能对设计有更多理解的时候再来浅谈一下了。

篇幅有限,今日先写到此处。
1726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设计师的日常

65284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