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时候真的可以去看看物理方面的书籍,很多现实世界底层的运行逻辑很能打开人的思路。
不仅理科,很多社会科学的很多方面其实就是对物理的模仿,比如古典经济学中市场趋于均衡的观点,这种均衡理论其实就是对牛顿力学的模仿,当然这种观点其实与事实也是不符的。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时间的秩序》,
可能你想不到,我们古人说“天上一天,地上三年”,听起来似乎是神话,
但这种高处时间快,低处时间慢的感觉居然是对的。
时间是一个我们从小到大都接触的概念,但我们对时间的很多看法其实只是我们的偏见,真实的世界很多时候是反直觉的。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时间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绝对均匀流逝,而是有多个层次的相对性。作者首先描述了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关于时间观念的变迁,指出了绝对时间概念的局限性。
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间观念被证明是有局限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是与参照系相关的相对性概念。
这本书进一步指出,时间的相对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不仅在宇观尺度上,在我们身边的微观层面,时间顺序也会出现模糊不确定性。
不同生物对时间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我们头脑中对时间的主观感受,也远比外界时间流逝要复杂得多。
我们都认为宇宙中的事件是以有序的方式发生: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开发的……然而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的。
在时代进步的历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习以为常、不证自明的事情,实际上只是我们的偏见。
就像我们观看日落,太阳缓慢地消失在遥远的云层背后时,我们猛然记起,运动的并非太阳,而是地球。
我们在谈论时间的时候,总喜欢提到一个词“当下”,然而“当下”的概念只涉及与我们邻近的事物,而非远处。
我们的“当下”不会延伸到整个宇宙,它就像我们周围的一个气泡。
这个气泡延伸的距离取决于我们限定时间的精确程度。如果用纳秒,“现在”的定义仅有几米,如果用毫秒,就有几千公里。
所以认为有个定义清晰的“现在”遍存于整个宇宙的观念只是我们的幻觉。
谈论“现在的宇宙”也是没有意义的。
没有什么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用。我们迟早会遇到新的事物。
我们不能把这个物理世界看做由物体或实体组成,这是不行的。把世界看做事件网络才行得通。
就像一个家庭不是物体,而是关系、感受、事件的集合。
即使我们常说的“坚如磐石”,也不过只是很长的事件。
这个世界存在着变化,事件之间的关联的时间结构只是幻象。现象并不是普遍的,只是局部且复杂的,无法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秩序来描述。
我们每个人都是复杂的过程,反映着世界,并以严格整合的方式,对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阐述。
我们感知的也并非当下,因为对在有限时间尺度上运作的系统而言这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感知的是在时间中发生与延续的事物。在我们的大脑中,时间中的延续被压缩为对一段时间的感知。
整个宇宙中一个共同的当下并不存在。
事件并不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顺序排列;它们只是“部分”有序。在我们附近有个当下,但在遥远的星系中并没有什么“当下”。
当下只是局部现象,并非整体现象。
说起来在解释真实的世界方面,量子实在论将在不久的将来全面超越牛顿力学实在论。
在局部,根据我们的位置以及运动的速度,时间以不同速度流逝。‘
我们离物体越近,或者运动得越快,时间延缓就越多。
两个事件之间没有唯一的时间间隔,而是存在许多可能的时间间隔。
时间流动的节奏由引力场决定,这种真实实体有自己的动力学,由爱因斯坦的方程描述。如果忽略量子效应,时间与空间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巨大胶状物的某些方面。
但世界是量子的,胶状时空也只是个近似物。在世界的基本结构中,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只存在把一个物理量转化为另一个物理量的过程。
也许我们属于世界的一个特殊子集,与世界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方式导致了热力学时间在一个方向上熵比较低。
因此时间的方向性是真实的,但与视角有关:世界相对于我们的熵随热力学时间而增加。我们发现事物在这个变量里按顺序出现,我们称之为“时间”,熵的增加为我们把过去与未来区分开,导致了宇宙的演变。它决定了痕迹的存在,过去的残余与记忆的存在。
我们人类就是宏大熵增历史的结果,由这些痕迹产生的记忆聚集到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是统一的存在,因为我们反映着世界,因为通过与同类接触,我们形成了统一实体的形象,也因为它是一种由记忆统一的关于世界的视角。我们所谓的时间“流动”就源于此,当我们听到时间流逝时,听到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