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第三段来了——
这几天的节奏都是上午睡觉,醒酒,下午和阿旭轧轧马路,送她去上班之后,我溜出去喝鸡尾酒,如果外面好玩我就多呆呆,不好玩就回去发会呆,看看书,随机和人聊天,蹭阿旭的酒喝。
所以在上海的这三天,最后喝的都是跳海的酒。
我一直没想好怎么写跳海,说的不客气一点,我一度,很久都没有那么喜欢跳海。
一是精酿我真的喝不明白,写鸡尾酒我能写出很多个侧面,但精酿不论我喝的是啥,投影到我脑子里都是“啊,喝了个啤酒”。
偶尔喝到 ipa 还会多一句,“嘶——好苦”。
二呢,是我很早很早就去过跳海,可能是19年是朋友的朋友要去看球啥的,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好多(怪)人啊!(周迅脸
我也蛮怪的,但当时让我觉得,我和这些怪人不太兼容诶?可能是因为他们看起来太像朋友了!大家懂吧?如果一群人看起来真的很熟,你会下意识地觉得,他们应该不需要再多一个朋友了吧?
不过当时的跳海对我来说有个功能——不得已见前男友的时候,或者需要见一些我没有那么想深度了解的人的时候,我会选择藏进一群怪人(褒义词褒义词褒义词)里!
所以后海店的路边留下了不少我的“敷衍社交”——快速喝完一杯然后对对方提议:你也觉得这里比较闹腾对不对?那我们各自回去吧?
后来呢,在北京莫名拥有了一群从事餐饮行业的好朋友的我,最近和朋友聊酒的时候变得很难绕开跳海了!
比如想要找朋友玩,问人在哪里,“我在跳海诶!”然后我想到曾经跳海对我的“功能性”,我瞬间羞愧了一点“那我还是,不去了吧?”
但怎么有几个人突然就跑去跳海上班了啊!!
和餐饮人做朋友的问题就是!当在我的休息时间想找他玩,能做的事情只有“陪 ta 上班”!结果最近我,为了陪灿灿(一位应该不玩即刻的朋友)、陪小茗、陪阿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跳海的店里了!连别的朋友都嘲笑我“你自己说的不喜欢,那怎么最近还老去啊!”
不止老去,现在不常喝酒的朋友问我和朋友聚一聚去哪里,想找环境 chill 一点的地方喝点低度酒去哪里,自己一个人想喝一杯去哪里,我也:“不然你试试跳海?”我想不到推荐的理由,但其他的店我一时间也想不到了诶。
但是昨天,又是第一次!不再是想要快速摆脱的人,而是让我一见如故并且想要长期维护的新朋友,尤其是知道对方和我一样是个纯粹的鸡尾酒脑袋,在我们的相处还意犹未尽的时候,我没有提再逛一家 bar,而是热情的发出了邀请:“来!带你看看新世界。”
而且我只在帮别人点鸡尾酒的时候“猜你喜欢”很灵,但昨天!我头一次!帮别人点精酿了!好像也灵了?
送走了新朋友,故事还没结束,我趴在桌子上偷听隔壁聊天,隔壁的姐姐说的事情,我听起来好熟啊!
她在说北京早期的咖啡馆,突然之间回忆和现实交错重合——
我 13 年来北京上学,学校的人际关系没让我产生归属感,第一次有家的感觉是在一个叫“莎翁咖啡馆”的地方,在万寿路。当时是一群哥哥姐姐带着我玩,捎带手教了我很多,培养了我喝咖啡的习惯,还在兴趣爱好上感染了我,那个时候只要心里不踏实了,我就去推开那扇门,等着我的不是老朋友,就是新惊喜。
和姐姐聊起来之后很多共同了解的事情都对上了号,然后我就又拥有了一个和我共享老故事的新朋友!
我的神奇夜晚至此画上了完美句号!
这么想来,现在很多爱在跳海玩的小朋友,和当时爱去莎翁的我是一样的,就像当时我需要的不止是咖啡,他们需要的也不只是酒,大家更在乎老朋友和新惊喜,需要承载这些和他们的“客厅”。
再加上我当时对跳海的定位,好像冥冥之中也契合了不止于酒精的设定,它比别的酒吧能承载更多复杂的情感与功能。
所以现在我知道后来为什么在什么都想不到的时候会总推荐跳海了,也知道以后该怎么推荐了:“如果你也不知道自己喝酒到底是什么需求,或者想解决一些酒精之外的问题,那去试试跳海吧?”
以及上海平武路店有我的美女好朋友阿旭,这很重要。
再以及图 9 是阿旭老师给我打专属限定饮料——“一刹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