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SiliconLuo
1年前
#写在26岁的最后一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坚定选择自己的那条

一、

大约是26岁开启的那段时间,我焦虑到了极致。因为我过去各种跨界行为,以及伴随的非大众选择,我发现我在传统世俗意义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了。

怎么落后呢?大一因为神经科学兴趣而相识的基友A巳经读到了PhD第4年;大学一起搞事情的基友B已经在字节开始带其他员工干活了;

附带上读研时,校园里我身边人普遍比我小2岁,我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撕裂感中,开始失去了自我认知。随之而来的是内心自信心的崩塌。

我也第一次有了,我这辈子过去完全没有体验过的焦虑:「身份焦虑」。背后则是隐藏在一些内心的自卑。

我询问自己:所以我过去3年多,我到底都做了什么,我的成长到底在哪里?从结果来看,学术,职场,商业,好像我和同圈子人比都掉队了?

伴随而来的是对未来道路的举棋不定。我一直反复纠结我之后到底应该选择什么道路。我似乎期间一直在商业和学术之间游离徘徊,皆有不顺。卡在中间,左右动弹不得。

二、

因为太痛苦,我觉得我需要外部能量,所以过年期间,我集中跑了五个城市,集中见了差不多陆陆续续20多个好朋友,和他们1-1进行了深度沟通。主题就是交流彼此的近几年生活状态和感受

随后,我释怀了,我第一次仔细倾听到了大家的人生。有同样非标却过得充实的,也有标准但有所不得的。

在北京,深夜问在字节的朋友C,你现在最希望获得的是什么?C沉思了一分钟,说"自由”。即希望每天醒来后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一惊,这不是我正在享受的自由吗。由于还在读书的缘故,我可以相当自由的跑几个城市去拜访大家,并且拿出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在长沙,我见了学长D,学长D已是长沙本士头部连锁驾校的老板。

本科他就是校内搞事情头部人物,毕业后去国企工作了半年,实在受不了无聊的工作,辞职。随后想找新工作,思来想去,却找不到合适的。

再一想:“我最熟悉的难道不是和校园的学生们打交道吗?“。于是干回老本行,做起了最擅长的校园市场生意,慢慢的,吃下长沙几个高校的校园驾校学车市场。

我在车上听完,内心震撼,大受启发。

三、

那晚,在聊天回来的宾馆里,我打着电话和朋友感慨道:人并不需要多完美,只需要有一招自己的独门绝技,就可以挣到钱,活的不错。甚至进一步拿到足够有价值的结果。这个独门绝技最好越稀缺,越非标越好。生活轨道其实很丰富的,看你怎么走出自己的轨道。

价值往往在于非共识,商业如此,人生也应当如此。

但伴随而来的是,你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认知。

勇气是当你跳出大众的轨道和评价体系,跳出Social Clock带来的同辈扶持时,你需要有勇气往下走不回到大众轨道;认知则是,因为没有了惯有的轨道保护,你需要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游戏规则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才能进行自己的大冒险并且生存下来。

我那晚不禁猛的锤了自己一下,感叹:我怎么也陷入到过去自己最瞧不上的那种思维方式里了?

放弃刻板而肤浅的标签思维,尤其内心别给自己打刻板标签。掰开辦碎了,去仔细看每个个体的轨迹,他/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化能力和未来选择。

四、

回过头来再看自己?明白了,我真的很非标,这也是过去所有困扰的来源。

我本科时没有找过实习,也没有投入所有时间在实验室里。花了很多时间,为爱发电,折腾了不少校内运营导向的创业。团队业务从0到1,怎么搭架构,怎么写SOP,怎么带团队,怎么跑通业务模型,亲手实践了很多次,失败踩坑了很多次,成功了两次。

毕业后我基本上不再谈起这些经历,最开始觉得业务上他们比VC口中聊起的大生意low多了;生意变现上因为当时有点过于理想主义,有不错的数据却没有去注意变现。

直到后来,我和不少的web3创业者,或者同龄人聊天,我发觉其实我在如何拆解项目,如何拉团队,如何搭流程,leadership,如何把握项目节奏感,手感上的确比大部分好很多。我过去的经验都是可以通用过来的。

类似的,学术上我学的也实在是太杂了。医学吊儿郎当的学了三年,转到物理系后又学了2年。实验室长长短短待着学习了5家。从Modeling驱动到实验驱动;从果蝇到人;从各类硬件原理到统计分析。不同细分领域的paper我全部自发因为兴趣读了一些;甚至因为想知道科学社会怎么运作还读社会学的paper

最后回头看结果:我还没有发出自己的第一篇paper。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做的很多工作也中途而止,或者还在路程中。我也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专一,反思自己是不是兴趣太广泛了?

直到后来在拾象做行研实习的时候,我发现我有一个独家能力,给我任何一个科技方向,哪怕不是我本专业的,我可以快速的从最早的paper或者技术文档开始爬起来,把这个技术的发展路径梳理清楚。并且进一步结合技术联系到商业落地。一方面得益于我学科学的杂,医学/机器学习/物理/半导体都学了一些;另外一方面正是依赖于我平时自己根据兴趣爬paper而训练出来的习惯。

五、

只是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商业侧,还是技术学术侧,我的能力的确都太非标了。寻找到合适的位置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当你因为非标而获得一些独特差异化时,你同时也会丧失标准化而带来的易被大众认可,以及广泛的机会。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乔布斯说的那句:“人生所有的经历,就像一颗颗珍珠,当你在未来某一天的时刻找到了那根线,你就会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

六、

不要太在意大众(尤其是内心想象的那个大众!)对你的标签和评价,要明白自己的选择是什么,甚至主动对外界去推销这种选择。

26岁,我解开了第一个心结。

继续非标,留在台桌上,玩无限游戏。
3872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浴室沉思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