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心理咨询师一起总结「首次咨询到现在的变化」,我用到了“大禹治水”来举例。
第一次找她的时候,各种雷、各种伤害和各种不确定性,正如洪水般涌来。
我当时是一味地躲,一味地忍受。想默默消化,却不能消化。就像大禹他爸,看似费劲扒拉地把水堵了起来,其实每天都有决堤的风险。
最近,我开始逐条去疏通各种问题了。
一、有的靠课题分离“疏通”
让爱归爱,伤害归伤害,他人归他人,自己归自己。
我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很多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中的不情不愿不舒服,都源自彼此明里暗里的“如果你爱我,你就必须要 xxxx”。
意识到之前,我曾多年受困于此。尽管很早就从《被讨厌的勇气》中,了解到「课题分离」的概念。但真在受困的当下,我是想不到如何去做分离的。
1、
直到后来,心理咨询师告诉了,那些不情不愿不舒服却不得不的事情,至少可以拆解成 2 件事:
①最容易被忽视但同时又最重要的是,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有没有好好保护好自己、发展好自己;
②其次才是,我爱你,但我可以选择「以我为主」地去爱你,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爱你。而不是跳进你设定的规则,用别别扭扭的方式,去完成某些“服从性测试”。
2、
嚯,原来,还可以这样课题分离啊。是啊,只有我真正保护好自己、发展好自己了,才可以尽可能给到近乎无条件的爱。
否则,在这个别别扭扭的过程中,如果我选择讨好或委曲求全,它们会逐渐演变成变相地控制和索取,最终两败俱伤、害人害己。
那次聊完后,每当在亲密/亲子关系中感到不适,我就试着做一做「课题分离」,找回些主动性。
没想到,每次的结果都出奇的好,事情也解决了,关系变更好了,我还越来越自信了。
3、
写这篇帖子的时候,为了重新搞清楚「课题分离」的概念,我又重新在微信读书里打开了《被讨厌的勇气》,搜了下全部的「课题分离」。
其中,这段话非常符合今天想表达的意思: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
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二、有的靠应对方式“疏通”
最近看到一个特别有力量的比喻:“车是同样的车,路的同样的路,从副驾睡觉变成驾驶位握方向盘。”
“副驾睡觉”真的太形象了,不禁想到《天道》里头说的“等、靠、要”,基本上都是把主动权交出去,自己躲在副驾上装睡觉:
等别人帮忙解决就好了,靠别人去处理就好了,求别人大发慈悲就好了。
但其实大多数时候都躲不掉,因为没有人愿意帮“烂泥巴扶不上墙”的人擦屁股。自己不解决,就只能让至亲至爱之人承受后果,很多的家庭悲剧和人间疾苦,大多源于此。
此外,日常想“蒙混过关”,也有点“副驾睡觉”的感觉。马虎了事,应付交差,过程中自己是没有掌控感的。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对各方诉求的梳理,没准备有效的应对,随时有可能暴雷。
当然,也存在想得特别清楚的等、靠、要和蒙混过关。那是因为那些事情与他而言不重要,不在主航道上,不出大问题就行。
但前提是,在他的主航道上,他是握紧方向盘的。而且,一个在自己主航道上握紧方向盘的人,哪怕是在副驾上睡觉,也会跟开车的人约法三章,并同时给自己买好保险。
最近,每当感觉不对的时候,我就试着默念一遍这个“副驾上睡觉”的咒语,然后还真能很快恢复些状态。下面是我应对一些烂人烂事的成功经验,感兴趣的即友可以点开查看:
1、应对强势霸道之人:
m.okjike.com2、应对爱搞「小冒犯」之人:
m.okjike.com3、应对巨大不确定性:
m.okjike.com现在最自豪的小事之一,就是攒了一大堆有的没的亲测有效的“应对方式”。
有了它们,遇到一般恶劣的情况,我都不再害怕了,因为总有应对方式~
三、当然,最主要是靠“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那天也跟心理咨询师聊到,现在手头有的选择越多,对人对事就越平和。不再把任何事都当作救命稻草,每时每刻如履薄冰。
不得不感慨:“谋生技能和资源获取,才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这句话,相当正确。
发展的起点是自己的优势,终点是基于优势产出的「作品」。
1、找优势
为了找到优势,我测过盖洛普,测过MBIT,测过 DICS 等等,甚至花过高价请某头部知识付费平台的大 V 帮我解读过,但都没有找到答案。
可能是它们一上来就往性格上扯,其实有点舍近求远,以至于我看完报告、听完解读,晓得了大概的方向,却没找到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
后来,我是在李睿秋老师的《打开心智》一书里,找到9个「极具实操性的问题」反复问自己,才有了些切实可行的思路。
这9个问题,又可以分为3大类,感兴趣的即友,可以进飞书文档查看:
aicm6sy9hm.feishu.cn2、出作品
所谓作品,而是基于自己的喜欢和擅长,在行业、组织和社群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然后深入研究这个细分领域的关键问题,输出能让人啧啧称赞、有传播性的东西。
它的形态可以是一个项目、一篇文章、一次演讲,但归根结底是花费了大量心血、能拿出来让人惊叹的代表作。
大项目经验、抬头和高职级,要靠个人的奋斗,更离不开历史的进程。可能是时也命也机会好,也可能是因为你刚好是甲方的亲儿子或者老板的小舅子,那总归是命运的馈赠。
真正能让普通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行稳致远、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还是是他日拱一卒做出来的作品。
虽然近几年生意没那么好做了,越来越多的公司纷纷加入裁员行列。但与此同时,仍然有大量的优质岗位缺人,缺乏有行业洞察和高质量作品的候选人。
很认可《产品沉思录》中的一个观点,作品的终极目的是创建品类,而非优化内容。因为消费者爱上的不是我,而是我创建的品类。
举个例子,孟岩老师因为其长达五年不断更新和价值投资相关的文章、播客,基本和「价值投资」这个品类画上了等号,所以当有知有行出来长钱账户时,获得了许多朋友认可。
用大白话讲就是,作品的终极目的,是将我这个人和某个品类划上等号,让大家一提到这个细分领域,就立马想到我。
比方说,如今在某些社群和场合,已经有人一提到“内向者个人发展”或者“文笔好”,就想到我。
这是个非常好的开端,因为它会在工作上、在生活中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作品和更多的正反馈。
“在人类某个社会分工环节或者垂直细分领域做到高水准,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窄门。进去之后,不缺资源,不缺尊重,不缺爱。”
3、同时,也顺着AI的潮流,尽力往前多游了几米。
这部分的正反馈还不少,我在这篇即刻帖子里梳理过:
m.okjike.com在渤海小吏最新一期视频里,看到这么一段话,深以为然:
“只有规则和秩序还没有明确形成的时候,或者说机会还都没有被看懂的时候,布局还没形成的时候,才是后来者的机会所在。”
———
总之,到目前,洪水“疏通”得七七八八了,是时候在地里种上庄稼了。
我不确定,下次“大洪水”来袭的时候,我还能不能疏通得那么顺利。
但起码,已经有了直面金刚的勇气,和各种有效应对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