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杨昌
2年前
作为内向者,去年最大的突破之一,可能就是「不再怕孔雀型合作者了」。

以前,我见了他们就想躲。因为感觉自己就像只没毛的小鸡,被拎到了开屏的孔雀面前,除了自惭形秽,还是自惭形愧。

去年,我却阴差阳错地进了个“孔雀群”,隔三差五地,会感到特别地自卑。可这一次,躲不掉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跟他们碰撞。

但也正是这个碰撞的过程,让我逐渐对“孔雀型”祛了魅。或者更准确来讲,是他们再也唬不住我了。

祛魅的过程,是这样的。

【阶段一:我去,原来他们经常夸大其词】

当时,经常要跟孔雀型合作者一起去见外部合作者。沟通的过程中,总能感觉到他们在夸大一些东西。比如,明明只做到了 40 分的东西,他们一出口就是 120 分。

最开始,我甚至有点自我怀疑的:为什么我就吹不出这么大的牛呢?

但冷静下来过后,我开始举一反三了:既然对外都是这么夸大,那么他们之前对我是不是也是这样呢?答案,不言自明。

【阶段二:靠,原来他们在我这找存在感】

学会举一反三过后,我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像我这样的内向者、闷葫芦,每次对外沟通的时候都说不出两句话,他们为什么要带着我呢?

是啊,这事儿怎么想怎么不科学。后来忘了是在哪里看文章,隐隐约约找到了答案,大意是:

他们自己其实是很不自信的,但如果旁边有一个看起更弱的人,他们就能找回更多自信。

原来我就是这么个尴尬的存在,草!原来在那我找补,我干死他……

【阶段三:吹完牛就完了,不落地了?!】

之前有一位人力资源行业搞测评的前辈,在分析 DISC 的过程中,曾拿孔雀型举过例子,尤其是讲到了他们不太能落地。

当时没觉得有多大问题,直到真正跟孔雀型合作起来,发现真是灾难啊:

1、他们可能会好大喜功,揽来一大堆活儿,而且每个活儿都过度承诺,压根兑现不了。如此一来,前期的向上管理越“狂拽酷炫吊炸天”,后期的交付越让人失望。

2、比起脚踏实地地把活儿干好,他们可能更喜欢“忽悠”内外部资源来帮他们干。但忽悠的成功率,通常不高。而且,只要对方不傻,合作有且只有一次。

3、因为更擅长在交际层面下功夫,他们通常会在事儿上偷懒。最后,要么推给别人,要么敷衍了事。

当然,那位搞测评的前辈也讲了,用人要用其长,别老盯着人家不好的地方。

但我确实被唬过、被伤过、被坑过,以至于后续再嗅到相似的味道时,会习惯性地:

1、把唬人的话打折着来听,比如他说 100 分,我先默认不及格
2、感到被冒犯的第一时间,就及时回怼,以防后续被他拿去增加自信
3、降低对方交付质量的预期,以及尽早划清界线,非必要不帮忙擦屁股

【防杠声明】

以上,仅代表我对自己硬着头皮深度合作过的“孔雀型”的感受,主要写给自己看的。

如果有幸能给跟我一样的内向者带来帮助,是我莫大的荣幸。

有不同看法,默认你是对的。

遇到我觉得很冒犯的言论,如果平台可以删评/拉黑,我就直接删评/拉黑;如果平台不可以拉黑,我就找 AI 帮忙回。
99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职场那些事儿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