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复说内容科技的渗透从production house到大众市场,最后到商业化世界。这几句话真正听懂的好像还是不多,但我个人觉得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总结之一。
原因是:
1. 新的内容技术的普及和真正爆发,往往会在新的创作者群体出现,而老创作者往往是不会充分拥抱的,如canva之于ps,剪映之于ae/pr。
2. 因此新的技术渗透需要时间,这个时间消耗在人学习这些技术并逐步展现势能上。我们注意到sd已经有如此简版的安装包渗透率在人群中仍然极低,大众接受的速度是远低于ai圈内人的认知的。
3. 因此早期有一类toB服务看起来合理,即production house模式,但是这种方式既不能很快在外部培育新创作者,也不能积累品类数据。这种靠工作流积累的可规模化能力和创意起家的内容创意热店没有区别。时间久了必然面临分裂竞争的风险。
4. 但如果直接进入商业化内容批量生产的世界,能使用这些新工具(不管新工具多简单)的现成专家总归很少,企业又会希望把这部分工具使用者重新推回给乙方培养,一旦推回,问题又回到了3。这在历史上最经典的情况就是cdp,bi和数据分析师的关系了,迄今大甲方内部养好数据分析师的企业还是在极少数。
5. 所以当我们谈midjourney模式,它一定不可能是一开始就to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