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牛村木木山
1年前
预计年营收1亿美金,仅11位全职雇员,其中4位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 | Midjourney团队成员履历探索。

昨天在讨论群里刷到了最上面这张图(后续考证应该是来自即友@逗砂0228 ),虽然原图有些故意设置对立去引发话题,但是还是让我有些新的输入:

一是很意外,虽然自己觉得Midjourney很好玩,但是没有想到ta已经实现了1亿美金的年营收(后面搜索了下,应该是预计能实现1亿美金的年营收)。这意味ta的产品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是没有想到这样的成就背后,只有11位员工,这在商业组织模式上也是巨大的成功。

感慨之余,去Midjourney官网亲自求证了一下,发现确实是只有11位全职雇员,其中1位创始人、8位研发人员、1位法务、1位财务:

首先意识到,这家公司是完全没有产品经理、市场销售人员的,除了创始人、两个支持性岗位(法务、财务),80%的人员都是研发人员。

实现了最最精简的配置。

这可能和他们创造性地将整个产品服务都放在Discord(国外相当火爆的社群App)上分不开。

然后又在想,这11位全职雇员得有多厉害,想必每位员工都是身经百战,能够以一当百。

所以,又自己去领英通过各种关键词,找到了这11位员工中10位的领英账户(有一位叫Thomas的研发人员的资料没找到),仔细看了看每一位的经历。

有了些认知更新:

1、中坚力量的研发成员,一半(4位)都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

这个确实让我有些惊讶,一方面羡慕这些人在尚未毕业的早期就能够加入这样一家前沿公司,站在世界浪潮的风口上;

另一方面也在思考,Midjourney一定是找到了某种方式可以高效地去提升产品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人力数量和水平。

因为客观上来说,虽然这四位本科生都有一些实操甚至是创业经历,但是确实经验有限,而且也非毕业顶尖名校(相较于OpenAI工程师的履历背景)。

2、8位研发人员中,仅有2位是研究员,6位都是开发工程师。

对此的猜测是,可能Midjourney背后的技术并没有大幅度地领先同行,更多的是在工程实现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剩下来的4位研发人员,都有着比较丰富的职业经历。

好奇他们最初是怎么接触到Midjourney并且决定加入这个团队的。

既然最早都是22年2月加入,那作为初创成员,应该最早都是和创始人有过接触。

4、创始人有长期的创业经历,是LeapMotion的联合创始人,15年创业经历。

相信创始人在Midjourney的成功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创业15年后凭借Midjourney惊艳世人,创业确实是个持续且厚积薄发的过程。

21年8月成立Midjourney,到22年2月开始招聘正式员工,这中间的半年时间,一定做了相当多的准备,这段时间的故事,也值得挖掘。

据说当时还有他之前在LeapMotion的老同事和他一起(CFO Nadia Ali 和高级研发工程师 Johnathon Selstad),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放在官网上。

5、两位支持性岗位(法务、财务)都是相关领域极度有经验的。

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慧眼识珠,加入Midjourney这个团队的,猜测是创始人的过往履历和对AI相关技术的认知判断。

写在最后的一点思考

阿山觉得从Midjourney这个案例看到最直观的改变就是:

创业的门槛变低了,或者说对于核心的产品服务交付之外的条件依赖变低了。

过去即使你有好的产品、技术,但是没有市场、相关的配备,还是很难成事。

后面慢慢有些SaaS产品,提到了PLG(产品驱动增长),当你产品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产品可以自发增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团队还是需要慢慢地扩张,增加人手。

但是Midjourney仅仅靠最核心的8位研发人员,其中半数还是尚未毕业的本科生,就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快要实现1亿美金的年营收,这个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案例。

其实随着AI对个体能力的各方面的支撑,确实能够极大地降低产品服务交付的各方面的门槛,让每个个体可能更专注于核心的idea,以更小的成本交付。

当然AI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团队今天在讨论,ta可能会对产研流程有新的要求。

以前的产研流程,可能是产品经理写好产品文档,设计师敲定设计稿,最后交付给研发团队去实现,然后再测试验收。

但是这套产研流程的核心是“确定性”和“可穷举”,产品经理列出所有的逻辑可能,研发同学一一实现,最后全面验收。

但是对于AI产品,很多场景你是很难测试的。

你很难想象OpenAI在推出ChatGPT的时候,产品经理能够穷举所有的场景可能性和逻辑分支。

你也很难想象,ChatGPT上线之前,团队成员能够把所有的边界情况都测试到。

不管你是做AI底层基建的创业,还是尝试把AI融入到特定业务领域中,你都多少要开始和这其中的不确定性打交道。

更不用说,现在AI进展几乎日新月异,各种应用层出不穷,让你眼花缭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有回归业务的本质,抓紧创新的场景,然后保持最新的关注,在动态中去调整自己。

“做好把技能树点乱的准备”。
9207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产品经理的日常

195421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