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Diiiii
2年前
元宇宙死了吗?和近期轰轰烈烈风光无两的ChatGPT相比,曾经的宠儿Web3和Metaverse似乎都黯然失色。近期疯传的一张梗图中,NFT是泳池中快被呛死的孩子,而元宇宙已然沦为坐化在池底的骷髅。这两天字节和腾讯裁撤XR团队的消息,更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元宇宙已经死了吗?

参考Gartner Hyper(虽然不是很靠谱,但是在新科技的预测方面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论),Augmented Reality(这个词比“元宇宙”更古典,但似乎更接地气)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18年 - 当时是在“绝望之谷”的最低谷处,而Mixed Reality同样也是最后一次出现,身位略微落后于AR一点点,也是“正在坠入绝望之谷”的状态。按理说,处于这个阶段的技术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完成“跨越鸿沟”,走上“生产力的平原”,开始从Early Adopters向Early Majority群体渗透,另一种是没有完成跨越,折戟于鸿沟,始终无法破圈,逐渐沉寂。

能否破圈的核心在于,新技术本身到底价值如何?是否能带来足够高的ROI?是否足够成熟可靠?

从需求端来看,之前徐梧写过一篇长文,认为VR的本质是一场三维信息技术革命。人是一种3D动物,人类身体内的智人基因经过几十万年的迭代所进化出来的各种感知、认知、执行功能都是以3D为基础来完成的,所以实时3D的信息呈现与交互方式对人类来说才是最为自然的。而目前的数字化世界中,只有2%的信息是以3D方式存在的,2D信息还是占据统治地位。从2D升级到3D的价值有多大?Again,我个人认为,短期内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升级到3D。例如,从很早开始,好莱坞电影就支持3D显示了,戴上3D眼镜可以体验到立体效果,按理说体验更好,但过去十年里,北美市场里3D电影的份额是逐年下降的,我猜测是原因在于电影的本质是叙事而不是沉浸式体验,相比之下,游戏行业的3D渗透率就要高得多。可见,越是追求实时的、沉浸式的逼真体验,对3D的需求就越高。类似的需求可以在建筑家装、时尚穿戴、消费品设计、工业产线、模拟训练等场景中存在。

相比于2C端的游戏,个人在短期内反而更看好2B端的一些应用场景。在后面这个视频中,生动地展现出了所谓的“3D数字孪生”在制造业的用途。通过仿真,可以在工厂动工前,先在虚拟世界中完成整个工厂的规划,包括生产线的摆放、设备的布局、动线的设计,达到产能的最大化,然后再在现实世界中开工,大幅度地提升效率。另外,如果仿真的效果足够好,可以让员工以及基于视觉的机器人们直接在虚拟世界中接收训练,就好像现在的无人驾驶用生成的仿真数据进行训练一样。本质上,一切都是基于“移动比特比移动原子更容易”这个前提,能够通过移动比特实现的,就不用费劲去移动原子,或者至少先移动比特来试试看。总之,在需求端,即便能够把“移动原子”的效率提升5-10%,都是非常可观的价值。

问题还是在于供给端,硬件设备还不够成熟。徐梧定义过一个TMF (Technology Market Fit)的概念,AR/VR行业的问题在于,尽管M在,但T不够ready,即使有天才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也无法完成F,因此能够跨越鸿沟带来定义性体验的P也不会出现。而相比于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以及AI行业里大模型的参数提升 - 这些都是渐进式的、可以建立一定预期的进化,AR/VR行业所依赖的光学器件以及交互方式的进化更多是突变式的,偶然性较大,很难预期时间。因此,业界目前普遍对于拐点的预测,都在5年以上,均值大概在10年左右。

有趣的是,和国内大厂们裁撤XR团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终于(基本)确定在今年发布XR产品了。连续N年的“狼来了”之后,这次终于要亮相了。各种小道消息中,设备的定价大约在3000美元左右,定位非常高端。我个人认为,鉴于基础硬件能力还不够成熟,苹果的这个设备大概率只是现有硬件产品层面上的一些组合式创新,而并不是颠覆性的。硬要比的话,它可能更加类似于早年的Tesla Roadster,或者是黑莓手机。但无论如何,对于整个行业都会是一阵强心剂。

在科技行业里,最难捱的可能就是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的这段时间,经历了万众吹捧的泡沫之后,面对大众愈发不切实际的预期,骤然经历巨大的失重,这个体验才会教你认清生活的真相。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前路漫漫,但目前还在坚持的AR/VR行业的创业者们值得最大的尊重。同样,也希望尚在Hype顶峰的AI创业者们能够更加清醒,不要被各种舆论的捧杀冲昏了头脑,而是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附数字孪生在工厂端的应用视频:
www.bilibili.com

2023.2.17
1115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虚拟与混合现实小组

211296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