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期最近让我受益良多的播客。少楠在这一期讲的是和 AI 相处的正确姿势。
当前很多人对AI 的使用方式是,让AI“替我思考,替我决策”。“我看现在很多 AI 产品里面都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就是我能帮你生成(内容)。我们真的要做吗?那我为什么让你写三五个字就帮给你生成篇文章?你说我要为了交差,为了应付人,为了可能就解决提高一页效率,没问题,OK。我觉得这是很合理,但是 flomo 不是做这个用的。flomo 是为了让你记录你的想法的,你记进来,你要美化一下。这相当于什么呢?就是相当于你从来不开原生摄像头, 自己每天拍照全部都是假滤镜,默认假滤镜,久而久之你就会认为那是你自己。所以我觉得这个就挺奇怪的事情。偶尔美化我都可以理解,爱美之心人间有之,但是如果我们都连我们自己都不想认识自己的话,那到底是啥呢?”
少楠提到了他使用AI 的 2 个方式。
1. 洞察自我。积累自己的高质量数据,作为 context 喂给AI,然后让它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用“他者”的视角来犀利地评价自己。
“我最近把我所有的 FLOMO 笔记全部导出,大概是一个四兆的文本文件吧,这是我最近一年记的东西,把这四兆的文件丢给了 Gemini。然后。我让他做了几件事。第一是我最近很焦虑,那我就会问他,我说你能帮我总结一下我的所有焦虑来自于哪里吗?因为我每天都会很真实的去记录我自己的情绪,到底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不开心,今天状态怎么样?这里你就会发现,作为人类大脑,我们我只能跳跃式的记住一些东西,我只能每天记下来,但是你让我去记录 273 天前发生了一个什么事情,我那天是开心不开心,我我做不到,但是 AI 可以做到,那这里面很好,就是我我很如实的寄给他,我就对他说你帮我分析一下,他分析出来几个事情让我让我大跌眼镜,为什么大跌眼镜呢?就是因为我没有去想到有一根暗线藏在后面... 第二点更好玩,我的笔记里面有大量的是我在学习的领域,比如说我们学了很多这种德鲁克相关的管理的东西,我学了一些财务知识,还学了很多 AI 相关的东西。然后我还记了很多项目的事情,我今天干啥了,我们俩做了什么决策,我们的产品怎么思考的,产品上线好还是坏,结果我就丢给他,我说来你帮我分析一下我有什么知行不合一的地方,就发现了特别有意思。我看了很多德鲁克的书,但是用的一塌糊涂。”
2. 对抗式思考。
“我再跟大家讲一讲我其实我自己的一个用法吧。其实我写文章现在的速度是比之前快的,但是我没有用 AI 帮我生成。首先我还是会快速的去把这篇文章的结构打出来。然后呢我会再把这些文章里面的案例写出来。当然这里面会有一些措辞不够优雅,会有一些逻辑没有修饰,但无所谓。我先把第一稿写完之后就啪丢给他。我说如果现在作为一个读者,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然后他会给我吐出来一个东西,我会看他说这是不是我想表达的,如果是,那就说明我真的表达清楚了。如果不是,那就是说我有问题,我要去调整。这是第一次对抗,是我作为一个读者跟他的对抗。
接下来,我开始作为一个编辑跟他对抗。我说作为一个编辑,你现在来挑战我这篇文章里面有什么缺陷。缺陷一般有哪些?这里面我会跟他罗列,比如说有没有逻辑缺陷?有没有事实缺陷?然后呢,有没有一些措辞缺陷?然后他就会跟我吐出来很多东西,然后我会说有些我同意,有些我不同意。为什么我不同意?原因是 12345。然后他会说 OK,你不同意的点,那我的例子是什么?12345。
这里面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不是在让 AI 跟我给答案,而是我在跟它一起探寻答案。这个过程中我给了它大量的信息,给了大量的我的自己真实的思考。这是我们想选择的一条路吧。很多人都在选择说我要去替代人类的思考的时候,我觉得终归有一些人,或者就像你一样,终归有一些人,终归有一些产品需要去保留一些真实的东西,需要去促进一些东西,它没那么舒服。”
我个人在写工作文档、写读书笔记的时候也在尝试类似的策略。使用 AI 的更好方法不是让它“替我思考,替我决策”,而是“对抗式思考,最终到达更好的决策”。这很类似于 GAN 的策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红军和蓝军在对抗中协作进化,最终成为更好的物种。
在这场共同进化中,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判别器“Discriminator” - 你需要对每一次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判定。这就要求人对于自己的目的、需求有清晰的认知,对于真实世界的分布有足够正确的理解,进而能够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再换句话说,你的反馈应该是有足够大的信息量的,也消耗了足够多的算力。
(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用更加流行的强化学习来解释 - 人需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高质量的奖励函数。但个人更喜欢 GAN 里面和AI “协作进化”的感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