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猫完
2年前
有可能再造一个古早知乎吗?

十年前的知乎,是一个少有的乌托邦。官方禁止抖机灵,创始人亲自下场答题,维护氛围,偶尔有人讲故事吸赞,也会被知友委婉劝阻。那时写答案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大家都会仔细看题,确保自己写的内容足够专业、足够独家,才敢写出来,绝不敢拿大路货糊弄。而对于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也不吝点赞和虚心请教。用户归属感很强,常有用户代表知乎向别的用户表示感谢:谢谢你为社区做的贡献。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主人,而不是一个产品的用户。这种氛围,不仅网上少见,现实中也极少。

而现在的知乎,可能已流失了百分之八十的早期用户(上线两年内注册的用户),留下的早期用户活跃度也很低。这个推测来自两方面:一是观察早期大V 的活跃度;二是观察早期大V粉丝的活跃度。比如,一个五十万粉的早期大V,现在发一条想法,互动数常不足十,平均只有二十。而一个刚注册一年半,有五万粉的新晋大V,发一条想法,互动很少低于二十,平均互动有四十。

很久以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说服家人不看百度和今日头条,而看知乎。我甚至发起过「占领家庭微信群行动」。具体做法是,每天逛知乎,看到父母或亲戚感兴趣的问题就随手一转,发到各个家庭群。家庭伦理、国际纷争、养生治病、伟人轶事,他们喜欢什么我转什么。亲戚问,知乎和别的网站有啥不同?我就替黄继新一顿宣传。行动高峰期,我一人占据了家庭微信群流量的一半,最后终于父母亲戚开始主动转发知乎回答。

而现在,我又要说服家人不要随便相信知乎上的内容。虽然知乎仍然拥有最多的高质文字内容,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老一辈,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在泥沙俱下的知乎淘金。更无奈的是,当年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个替代品,现在连一个替代品都找不出来。知乎是怎么从一个理想乌托邦,变成一个鱼龙混杂的大集市的?我简单捋一下知乎这十一年走过的七个阶段。

一、小众精英

第一个阶段是邀请制加实名制。注意,不是后台实名,而是昵称实名。相当长一段时间普通用户只能浏览不能发言,主要靠行业大佬和专业人士写答案,围观群众点赞评论。那时知乎还没机器推荐,主要靠创始人和员工手动点赞,把好的回答推上去。那时候,很多公司的创始人写回答,都是媒体上看不到的东西,相对真诚真实。

二、田园牧歌

这个阶段是知乎最美、最乌托邦的时期。在社区基调氛围形成后,解除了邀请制和实名制。更多身份背景各异,有趣鲜活的人开始贡献更多内容。那时我时间线上高频出现的是周源、黄继新、张亮、李如一、maggie、柳如婳、负二、佐藤謙一、葛巾、樱大力、Raymond Wang、成远、Rio、王俊煜等。这个阶段也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年代,新奇漂亮的应用层出不穷,不像现在死水一潭。

田园牧歌期的用户素质普通很高,社区规则严明,创始人常答题点赞,引导和维护社区氛围。一出现抖机灵或讲故事吸引赞的回答,就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友好劝诫),管理员看到会删除。不要说攻击谩骂,就算阴阳怪气内涵都可能会被封号。实际上,如果你不就事论事,而是偷换逻辑胡搅蛮缠抬杠,都会有很多知友劝诫。可以说,就算管理员不干预,抖机灵的、讲故事的、阴阳怪气的都是自讨没趣,会被围观的知友苦口婆心地劝诫教育。而不是像现在,阴阳怪气的评论,因迎合了很多人心理的阴暗面,反而群聚狂欢点赞。

这个阶段,社区对内容调性把控特很严。比如,禁止情感问题,禁止八卦娱乐问题,禁止和三俗沾边的问题,禁止发自己的照片用颜值吸粉。

三、大幅扩张

知乎大额融资后,进行了几轮大规模广告投放,那时地铁和春晚都常能看到知乎广告。于是用户几何级数飙升,用户素质和内容的平均质量显著下降,但高素质用户和高质量内容绝对数量迎来大幅增长。内容调性大幅放宽,情感、娱乐、八卦问题开始大量出现。部分艺人名人开始配合宣传入驻知乎,但人数不多,宣传期一过就变得不活跃。与此同时,社区规则、约定俗成的社区礼仪,很多被打破。比如抖机灵和讲故事开始大受欢迎,知乎不再限制打压。其中讲故事最出彩的是梁边妖和朱炫,是故事博主的代表。知乎的答主,也从知识型答主拓展到多品类,出现了故事答主、卖萌答主、段子手答主、颜值答主和各种混合型答主。颜值吸粉开始大行其道,各种「长得好看是种什么体验」的变种问题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满屏涌动的荷尔蒙,从此上知乎再也不能安心学习。知乎也成为交友利器,不少人通过知乎找到员工、合伙人、朋友、恋人或配偶。大幅扩张期持续了很久,与我后面要讲的几个阶段是重叠的。而像梁边妖和朱炫,现在也已成为大幅扩张期的古早博主。现在每年都会涌现一批新的、适应知乎新环境的答主。新人换旧人,年年不相同。

四、劣币驱除良币

大幅扩张数据好看了,但社区调性变了。严谨认真、情绪克制的回答,不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刺激情绪、直击人性弱点、让人嗨的回答才是广大群众的蜜糖。如果不迎合广大用户的最大公约数,好答案就越来越难靠前,得不到之前的阅读和互动。失望之余,小部分优质答主仍坚持继续输出,大部分则退出知乎或变得沉寂不活跃。我在田园牧歌期关注的优质答主,可能只有百分之十继续坚持时不时写个答案,但输出频率已大幅降低,剩余百分之九十几乎退隐,与他们一起退隐的还有他们的粉丝。十几万粉的古早答主,互动数据常不如一万粉的新锐博主,因为那十几万粉丝也已慢慢变得沉寂。答主退隐除了对知乎的失望和不适应,也有迈向人生新阶段的原因。当时活跃的答主,现在可能变得忙于供房、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但本质还是对知乎的失望,如果做得好,知乎是可以与这部分用户共同成长,继续双向奔赴的。但世间安得双全法,没有完美的方案。知乎选择最大公约数,就必须放弃这部分早期用户。

有人问这些退隐的优质答主去哪了?我个人观察而言,他们大部分并未转战其它平台,而是真的退隐了。不过新人换旧人,大幅扩张期也起来很多新大V,他们分为两类。第一类答主粉丝多但内容媚俗。第二类答主粉丝多且内容高质。这里高质不指迎合最大公约数最成功的内容,而指类似田园牧歌期的高质内容,是知乎评论区偶尔会看到的「这个回答让我想起了早期的知乎」。

五、知识付费

常有人把早期答主的离开,归咎于知乎没做好商业化。商业化做好,当然能留下很多答主。但即使没钱赚,只要维持好社区氛围,很多答主也不会走。早期答主在知乎输出为的并不是钱,他们和中后期入驻知乎经营账号的许多答主不一样,后者是来知乎经营账号,前者当时是把知乎当成一个大家庭,一个精神乌托邦,一个与同类共鸣和探索更大世界的地方,情感和动机都不同。

六、收割流量

其实流量被剥夺才是很多答主离开的原因。知乎为了掌控流量,将答主的流量拿走了很大一部分。虽然大部分平台都在这么干,但知乎确实拿走得太多,动作过于激烈。很多答主突然发现,自己的回答并不会出现在每一个粉丝的时间线上,阅读断崖下跌,互动零星可数,自己的几万十几万粉看起来像僵尸一样。以往回答问题,凭借粉丝量,可以获得很多赞,进而在答案排序中名列前茅。现在这个辛辛苦苦、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优势,几乎是一夜间就消失了。现在得和其他小透明账号一样去竞争排位。答案排序算法的设计,也开始压制大V的优势。至于背后的原因,常见的推测是知乎为了限制大V影响力,剥夺其流量,将这部分流量一部分用于商业化,一部分用于扶植新用户。

七、猛推视频

进入小视频时代后,知乎芳心大乱。经过一短时间的试探和试水,开始大举推视频内容。很多外站视频博主入驻知乎,有的几个月就涨粉几十万,瞬间超越写文字的答主。有一段时间,三个月的视频账号,可以爆打十年的文字账号。这些新出现的视频答主,很多都有这么几个特征:1. 基本不写文字回答,全用视频答题;2. 大本营是别的视频网站,知乎只是备胎或备胎中的备胎;3. 只是简单搬运内容到知乎,与知乎用户互动很少;4. 评论区水化甚至低俗。

对于文字答主,知乎也想了不少办法,鼓励刺激他们转向视频创作。有段时间猛推文字转视频工具,但收效甚微。大部分文字答主,对视频形式既抵触,也不擅长。很多看回答的用户也认为视频信息密度太低,远没有文字阅读的效率高。尽管社区到处都是抗议和抱怨,知乎仍然将文字答主所剩无几的流量,又拿走一部分,导向视频答主。到后来,甚至很多外国人都一溜烟跑到知乎发英语视频,抢英语答主的流量。知乎于此同时也在高歌猛进地推各种形式的商业化,硬广、软广、付费内容,一个都不能少。应用 UI 也改来改去,让用户晕头转向。这种混乱的局面下,用户打开知乎,仿佛像打开了微博+百度+头条+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那个清爽、漂亮、利落的知识社区一去不返。

以上只是凭借有些模糊的记忆,简单回顾知乎的十一年,可能会有错漏或不准确的地方。然而在知乎历史上,有一件事我记忆非常深刻。虽然知乎让答主和用户受挫的糟心事不断,但最揪心的还是想法的崛起和雪藏。知乎曾在应用底部栏增加了一个叫「想法」的 tab,可以看作是知乎版的微博。那时大约有两年时间,答主们玩想法玩得不亦乐乎,结果知乎后来一声咔嚓,把想法砍掉了。当然,想法并没消失,只是不再出现在底部栏,不知道塞到哪个次级目录。流量大跌的想法板块基本也等同被判处了无期徒刑或死缓,成为了答主和粉丝交流的一个小小自留地。当时据说是玩想法的答主和用户太多,都不去认真答题和评论了,影响到问题板块的内容和流量,动了知乎的根基,于是挥泪斩马谡。又据说,为了提振用户答题数据,需要在底部栏增加一个+的按钮,方便用户发布内容,于是底部五个 tab 的位置不够用,于是又挥泪斩马谡。

自知乎放弃田园牧歌的乌托邦,开始彻底迎合最大公约数,复刻或再造古早知乎的声音就没停过,期间也有类似者也这样的产品昙花一现。知乎答主胡远东曾发过一条想法:「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希望有人发起众筹做一个原版知乎那样的网站,2014-2015年时期的,只能回答问题、写专栏,不能发视频、不能发想法,也没有盐选推荐、蓝标、颜值这些乱七八糟的,就凭文字功底和个人本事说话。上线后,参加众筹的成员自动转为股东,一个用户只能持和其他用户等额的一股,股权只能用于分红。永远不融资,不准改版、不准加新功能,运营费用就靠会员费和首页广告。如果有这样的众筹,我个人可以出一万认购一股。」

我留了一条评论:「复刻早期知乎,对运营要求很高。知乎冷启动是几个有资源的创始人全力投入的结果,而且有先发优势。复刻冷启动都不是普通网友搭伙创业可以做到的,更不要说后续运营。众筹更不可行,都是股东等于没有股东,注定一地鸡毛。产品方面,仅仅复刻,没有新鲜感吸引力并不大。小概率,成为小众社区,人丁稀落。大概率,一两年关停。要维持一个产品的运营,要么主导人对产品有持续的热情,要么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你很难想象,一个对产品有热情的人会仅仅满足去复刻一个简陋版的知乎,还永不改动,永不加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复刻一个早期的知乎,而是做一个新产品。这也是我筹划『新世界』的原因之一,比起仅仅复刻知乎,去实现新的构想才更有意思。 」

不过,那是我几年前的看法,后来我的看法有改变。即使没有新构想,一个清爽、漂亮、利落且互动氛围好的知识社区,即使体量只有古早知乎的十分之一,也非常可贵,而且也并不容易做到。

一不小心又写得太长,还有很多观察和想法,以后有机会再分享。

如果对新世界感兴趣,可以戳 www.zhihu.com 。也欢迎与我交流:微博鲸伏,知乎leon、微信dewbot。
154121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产品经理的日常

192367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