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字长文:如何选笔记软件、做知识管理、建数字花园?
---
最新:现在已转用obsidian
m.okjike.com---
我挑几个笔记类软件,简单说一下亮点和弱点:
- onenote:亮点是可以和微软的全家桶配合起来用,包括用有手机App、有剪藏插件、可以onedrive同步,不用折腾各种语法、各种插件、省事,弱点是卡片化、双链、md编辑这些没法实现。
- mybase:一款很老的软件,亮点是功能强大、有文档目录树、有笔记内TOC,弱点是笔记都存在一个mybase的数据库文件中,这样有风险,还有一些细节体验不够好。
- 印象笔记:亮点是综合功能多、多端同步、剪藏方便、搜索快,弱点是md编辑不行、管理笔记麻烦、老是推广告,其中最大的弱点是笔记一多了,打开软件很卡。
- 为知笔记:亮点同印象笔记,还有比印象笔记强的是目录多层级、md编辑强一些,弱点是搜索慢且不够精准。
- 幕布:国内学习workflowy的大纲笔记,刚出来时感觉新鲜,但是里面存在笔记一多就头大了,一方面是打开速度慢,一方面是不支持批量导出(这里吐槽一句:凡是不支持批量导出自己笔记的软件,凡是导出专用格式而无法选择其他通用格式的软件,都是垃圾!)
- trilium:亮点是多层级目录树、父笔记自动显示子笔记列表、md编辑、克隆笔记(一处修改多处同步)、快捷插入文本和表格方便等等,弱点是默认了许多边栏和按钮,无法隐藏,会干扰注意力。
- notion:亮点是block和database,以及样式漂亮,用来搭建博客的话也不错,弱点是需要联网,以及不fq的话联网速度慢。
- wolai和flowus:国内仿notion的软件,比起notion的优点是访问速度快、功能和编辑体验上适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弱点是没有抄到notion的database;当然,它们这三款放在一起看,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需要联网,而且批量导出笔记不行。
- obsidian:亮点是本地保存为md文件,以及社区插件众多,弱点一个是一些笔记内置功能对于ob要靠社区插件补全、一个是没有多选项卡、还有一个是所见即所得体验不好。
- logseq:亮点是大纲笔记+双链+块的颗粒度够细,还有笔记在本地生成md文件,弱点是不够稳定,会发生卡顿、丢笔记情况。这一类笔记的先行者是国外的roam research。这种大纲/双链/颗粒度细的软件,我用不习惯,其中一个原因是笔记中有许多[[]]符号,[[影响]]了[[阅读体验]],干扰[[注意力]]。
- 思源笔记:就功能而言,它是最强的,相当于把文档、模块、可折叠大纲笔记、目录树、双链、看板、多选项卡等特性融合到一起了,标签可以有子标签,还有内置很强大的graphviz、mermaid、plantuml绘图功能,弱点一方面是生成sy格式文件,而不是md格式文件,一方面是虽然用md语法,但是它为了扩展功能,往里面加了些自定义的语法,这部分语法导出为md并不通用。
- 石墨文档、语雀、飞书:这三款都是主打团队协作的,放在一起说;石墨适合小团队协作编辑文档;语雀适合个人或小团队不用折腾代码和配置就可以搭建知识库,通常是对外展示的;飞书不仅是团队协作文档,更有一系列办公功能、团队管理功能嵌入其中。它们都不适合作为个人做笔记与搭建知识库用,适合把需要与人协作的文档或者需要对外展示的文档放上去。
- org-mode:堪称最强编辑器,加上emacs里面的各种功能、各种插件,作为搭建知识库的软件来说,可以all in one了;弱点是学习成本太高,以及你在博文里也提到的,org-mode依赖emacs,它的强大很大程度是emacs赋予的,在别的软件如vim中使用org-mode插件,发挥不出它在emacs里面的威力。
- zim desktop wiki:这是我的主力笔记软件。亮点是文档目录树、笔记内悬浮TOC、wikitext语法且所见即所得、方便创建多种wiki链接、在本地生成txt文件、笔记可以导出为md/html/rst/latex等多种格式、有多种插件包括graphviz画图等、多选项卡同时打开多篇笔记、快速笔记功能可以记录碎片、有日历方便记daily notes、有gtd任务管理功能且用wikitext语法就可以设定与管理、有反向链接、每篇笔记的附件单独放一个文件夹、可以连接git进行版本管理、各种快捷键比较多所以基本不用鼠标,还有一个我非常看重的亮点就是界面很简单,不会用花里胡哨的设计来干扰写作时注意力,同时背后又隐藏着强大的功能;正如它的名字显示的,它适合用来搭建一个电脑本地的wiki知识库;它的弱点是没有手机App端,插入的表格简单,没有默认主题可以换,需要自己自定义颜色配置,没有插入模板文字的功能,搜索体验不够好。
- tiddlywiki:亮点是容器网页化、功能插件化、操作快捷化、笔记卡片化、文本标记化、链接维基化,其实很多软件也都有这些特征,但是在卡片化这块,我认为tiddlywiki是最适合做卡片笔记的软件,还有个亮点是它存储为一个html,相当于把文本+样式+功能都用卡片实现了,一条笔记是一张卡片,定义一个样式也是写一张卡片,装一个插件还是写一张卡片,很神奇。因为存储为一个html,所以很适合把它直接发布为博客。当然,它的弱点也是因为html,一方面是不合适直接粘贴图片,因为保存的那个html会很大,所以最好通过图片上传到图库然后插入图片中图库中的链接,另一方面每次做一个修改,都会下载一个html文件在本地,当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TiddlyDesktop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学习成本高。
总的来说,没有一款完全满意的,不是这里少点啥,就是那里缺点啥。
目前用的是:
锤子便签:手机端记录碎片
minipad2:电脑端记录碎片
印象笔记:专门用于手机端和电脑浏览器端剪藏网页
zim wiki:把碎片放到zim的wiki知识库里
tiddlywiki:目前还在试用,准备把积累的笔记都卡片化和维基化到这里。
对于大多数人,如果想一款软件尽量有更多功能的话(all in one),我的建议是:
初阶版之大综合:印象笔记
初阶版之大综合+md编辑:为知笔记
进阶版之md编辑与双链:obsidian
进阶版之模块化与多维表格:notion
进阶版之大纲与双链:logseq
进阶版之大综合:思源笔记
高阶版之本地维基:zim wiki
高阶版之卡片笔记:tiddlywiki
顶配版:org-mode
另外有四点很重要:
1. 内容>工具,坚持记录、思考与写作,哪怕是纸笔也能积累很多知识、写出很多文章。
2. 选择什么工具,不可照搬,更不要跟风,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你拿这个工具用来干什么。
3. 没有一款软件是完美的,没有一款软件可以all in one,关键是工作流与分类结构。
- 工作流就是你用哪几个工具组合起来做事,每个工具负责干什么,它们如何协作。
- 分类结构就是你如何为你的知识、你的内容做分类。
工作流和分类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你换一款工具,但是工作流和分类结构不一定换。
4. 长期积累,不断记录、不断回顾、不断整理很重要,我发现有很多人折腾了许多工具,实际上笔记没有记多少,文章也没有写几篇。那倒不如用简单的工具做到长期积累。(比如这个例子:
randomthoughts.sorenbjornstad.com,从2009年10月到2022年6月,记了1万2千多条碎片,这还仅仅是碎片,他还用tiddlywiki搭建了wiki知识库,还有一个网站作为个人博客,分别负责写碎片、写卡片、写长文。)
---
在回复评论的过程中,又写了一些内容,都汇总到这篇帖子里,便于阅读。
---
手机端记碎片想法和碎片摘录,推荐:
1. flomo
2. 滴答清单
3. 锤子便签
4. 各款手机自带的便签(尤其是苹果手机便签)
我目前手机记碎片主要用锤子便签,原因有两点:一点是不管在手机上用什么工具记,它都是我的碎片中转站,碎片都要导出放进wiki知识库里进行结构化,另一点是这些年一直在用,习惯了。
如果做碎片记录+轻度任务管理的话,推荐滴答清单。
如果想打标签归类笔记,或者把一张卡片笔记生成图片发内容平台(flomo生成的卡片图,视觉体验非常好),或者把碎片内容一键导入notion与logseq里面进一步整理,那么推荐flomo。
---
关于flomo
flomo的优点,主要有5个:
1. 像微信聊天框一样输入,快速、没有压力;
2. 可以打标签,并且标签有父子层级;
3. 每条笔记可以生成卡片,分享到朋友圈、微博、即刻等处,分享图简约美观;
4. 打通了得到、logseq、notion等软件,可以作为碎片笔记中介;
5. 笔记日历和每月笔记报告,这种激励的设计,有助于刺激人记下更多。
flomo的缺点,主要有2个:
1. 如果你攒了几千条碎片笔记,试图把它们结构化,就会发现这件事难度非常大,因为结构化需要更多功能来支撑的,flomo的功能还撑不起来;
2. 对于flomo没有打通的软件,flomo里面的笔记没法直接导入,只能下载为一个html文件,一条条复制粘贴,这个工作量也非常大。
---
如果想all in one,也就是说想包揽【输入-整理-输出】的全流程,那么几乎每一款笔记软件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所以,最好是把【输入-整理-输出】三环节分离,梳理自己的工作流,用几款工具进行组合。当然,工具也不要多,三款就差不多了。
如果你一定要all in one,那么解决方案是:
初阶:印象笔记或为知笔记选一款
进阶:obsidian或思源笔记选一款
高阶:zim wiki或tiddlywiki选一款
如果有对外发布的需求,又不想写代码折腾配置,类似于搭建一个简易博客,那么语雀或飞书选一款。 //@永不原谅: flomo怎么样啊
---
现在一些新型笔记软件,需要折腾手机端同步,确实是个问题。本来想雇个助手,帮你做事,结果请个了祖宗,还得百般伺候。所以,印象笔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是从综合功能来看,还是大多数普通人的首选。
你提到的“无压输入”这一点,确实很重要。很多笔记软件想做到all in one,也就是一款软件解决输入、整理、输出,这样做不免让软件过重,在输入这一环节就会给人带来压力。logseq这一点做的很不错,flomo的微信聊天式输入也有助于记下更多。
基于这一点,我考虑了一下自己的做法,发现之所以我对logseq无感,就是因为我把输入、整理、输出做了分离,用不同工具嵌入工作流。
比如,在手机上记的碎片都放在锤子便签上,在电脑上记的碎片都放在minipad2中,这两款工具都很轻,相当于起到daily notes的作用。然后这两处的碎片,会经过结构化,整理到zim wiki中,zim是我的知识库,支撑我在各处的输出(比如在即刻发帖子),在在输出过程中产生的增量内容(比如我回复你的评论)又会通过锤子便签中转,最后汇总到zim wiki中。
当然,最好能有一款工具来实现这个工作流,以前是拿印象笔记,但是印象在知识结构化这块,缺乏一些功能支持,而且印象的界面设计太复杂,各种框各种按钮会干扰注意力,所以就用几款工具来组合了。
就许多软件不方便无压记录、做不好手机端来看,这里就有了flomo 的发展空间,flomo专注于输入这一环节,把无压输入做到极致,围绕无压输入这个核心点设计功能,然后打通其他笔记软件,由其他功能更多更重的软件(比如notion、logseq、tiddlywiki、obsidian、思源笔记)来解决整理和输出。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开发成本,一方面避开同质竞争,反而可以和其他软件形成共生。
---
我试用过logseq一段时间,搞丢了几条笔记,所以当时就否定了。笔记安全>其他。就像银行一样,各种小服务做的很好,但是把你的存款搞丢了,那么小服务都是白搭。
或许我等一两年再试试吧,那时候功能更稳定一些。
目前在用的主力软件zim wiki很稳,没有发生过丢笔记的情况,同时界面简洁,而简洁的背后藏着强大的功能。
---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选择困难症”的阶段,经历过这个阶段,就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了,根据需求确定工作流、工具、分类结构就好了。
---
对于大多数人,其实印象笔记是一个很好的all in one的选择了。对于印象,做好分类结构、搭配好工作流、长期积累,也能发挥知识库的作用。
很多人放弃印象,包括我,很大一个原因是对会员也疯狂推广告,这一点很烦人。
thebrain之前也用过一段时间,感觉不适合大多数人使用,所以就没有放进去点评。
---
了解过,设计理念很新颖:
- 卡片记笔记
- 脑图和流程图方式(卡片位置、线条、方向、备注)建构卡片关系
- 时间轴视图/白板视图/卡片图书馆视图来展示
不太适合我的需求,所以就没有用,我更喜欢纯文本的、带文档目录树、标签、笔记内TOC、维基链接的笔记软件,不谈软件好坏,只是我习惯了,这样做记笔记、积累卡片、写文章更有效率。
我觉得Heptabase可能更适合小说作者写大纲、游戏设计师做设计、产品经理梳理产品架构、互联网运营画活动流程图。
像是Scrivener+Writeathon+ProcessOn+Xmind部分功能的一个综合。
不过感兴趣的即友也可以了解下,不满足我的需求,也许满足你的需求。
可以先看看这两篇文章了解下:
1. 王树义老师写的《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
mp.weixin.qq.com2. spike112在少数派网站写的《Heptabase:面向未来的知识操作系统》:
sspai.com---
关于差异化的设计思想这一点,我想到:作为开发者,要想产品在市场上能冒出来,必然要有一个差异化的设计思想,这样便于营销和冷启动,否则产品连存活机会都没有,而开始做一款软件时,时间、人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只能有所取舍,把精力放在基于这个设计思想来搭功能,正因为如此,很难做到all in one,而这也正是我发现每款笔记软件都有不满意地方的背后原因。
就目前新出来的一批软件来说,我更看好思源笔记,一方面它目前的功能足够强大,融合了多款笔记软件的特性,而且这些功能都是内置在软件里面的,体验很流畅,不像obsidian需要依赖社区插件来补足,另一方面它的开发者很勤奋,版本更新非常快。
---
也许有的笔记软件开发者,把传统笔记软件的特性,都当作“落后”,看不上,扫进了垃圾堆。
比如有的双链笔记开发者,认为大脑的工作方式是网状的,而非线性的,于是把所有线性的结构都认为是落后的。其实,这就偏激了。不管是网状的还是线性的,不管是纯文本、富文本、文档、卡片、清单、表格、脑图、流程图、看板、目录树、大纲、双链、反链、书签、标签、复选框、脚注、标记符号,都是人类组织信息的方式。
为什么现实中组织信息基本都是线性的?这背后有一个被双链笔记开发者忽略的更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世界太复杂了,现实中的人需要借助工具来【控制复杂度】。
对我来说,面对zim wiki的目录树,内心是轻松愉悦的,面对obsidian的知识图谱,突然压力就大了,这种图谱不仅派不上实际用场,还给人增加压力,可谓是【形式>功能】。类似这样的自嗨设计还有很多。正如你说到wolai,真正实用的功能不做,盯住一些没啥用的形式在搞。
---
每一款笔记软件,都有最适合它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三个环节来看:
输入
锤子便签、flomo、滴答清单,都适合手机端输入,记录碎片。这方面最适合的是flomo,如果有任务管理需求,那么选滴答清单。而我用的是锤子便签,因为每周我都会导出碎片,然后清空锤子便签,锤子完全就是一个中转站,而我也只需要一个碎片中转站。
minipad2、boogunote、flashpad,适合电脑端记录碎片,这三款软件非常轻。我用的zim wiki的快速笔记功能,也适合电脑端记录碎片。
整理
整理就是把各种碎片进行分类、标签、大纲、链接、引用等结构化。
适合手机端整理的我不知道,因为我用了那么多软件,没有一款适合手机端整理,生产力工具还是要靠电脑。
适合电脑端整理笔记的,logseq、思源笔记、obsidian、zim wiki、tiddlywiki,都可以。
输出
输出主要有三种形式:导出为PDF、分享链接、发布为博客。
导出PDF最佳的是typora,但它文档管理功能很弱,用思源笔记可以替代,obsidian在这方面不行,ob导出的pdf不带书签,而且样式不好看。
分享笔记链接给别人,最好选语雀,如果兼顾团队协作,则选飞书,如果联网没问题,则选notion。
发布为博客,最好的是tiddlywiki,因为这个软件本身就是一个html网页,把内容+样式+功能,用html+css+javascript集成到一起了。
---
北野的解读到位 👍🏻
飞书wiki向,适合做团队知识库;
语雀blog向,适合做产品帮助文档。 //@duoyeeee: block > docs > book
文档组件 > 单篇文档 > 文档集合(小册子)
飞书,前两者做的很丝滑,用起来很爽。在第三步做成了wiki,成了内部知识库,做成了文件夹。
语雀,还是按照传统文档工作来做docs,对于block涉足还不多,但是胜在第三步做成了book,成了外部内容网站的呈现,做成了个人独立站。
从这个角度上,语雀适合做内容基地。
---
谢谢你的分享,给我提供了一个用语雀做newsletter的思路与样板。
目前看来,我还是倾向于做一个独立站,作为内容基地,统领wiki、blog、newsletter等,其他地方作为分发地。
---
记在哪里其实无所谓,关键在于四点:
1. 有一个满足你需求、贴合你习惯的知识管理的工作流。贴合习惯意味着做起来不累,可以长期做下去。
2. 有一个结构化的wiki知识库作为基地,可以有许多小溪,但要有一个海让小溪“百川入海”。
3. wiki里有一个适合你的分类结构,不一定要一步到位出个完美的分类结构,可以随着知识积累而修改。
4. 工作流的一个步骤是:把记在各处的碎片定期汇总到这个wiki知识库里进行结构化,容易结构化的就结构化,暂时不容易结构化的先编号放在一起,定期回顾一下。
参考Soren Bjornstad的做法
碎片:
randomthoughts.sorenbjornstad.com卡片:
zettelkasten.sorenbjornstad.com长文:
controlaltbackspace.org---
一个完美的数字花园(digital garden)
【帮助】
+ moc(数字花园的索引地图)
+ tag(数字花园的标签云)
+ search(数字花园的搜索入口)
+ guide(数字花园的使用指南)
+ link(数字花园的友情链接)
+ changelog(数字花园的更新日志)
【工具】
+ website(个人常用网站导航)
+ rss(网络阅读的订阅源)
+ news(由几个网站新闻汇总的每日新闻简报)
+ reading(书单/书摘/书评)
+ movie(影单/台词/影评)
+ music(歌单)
+ tool(工具清单/工具指南)
+ skill(技能清单)
+ wishlist(好物清单)
+ food(菜谱)
+ file(自建的常用资料网盘)
+ talk(聊天记录)
+ email(邮件备份)
【知识】
+ idea(无法归类的碎碎念,按日期和编号依次记)
+ wiki(卡片为本体,标题/时间戳/目录树/标签/链接构建的个人知识库)
+ howto(自己常做事情的方法与流程)
【行动】
+ okr(目标管理)
+ project(项目管理:做过/在做/要做)
+ task(任务管理)
+ calendar(落到每一天的日程)
+ journal(日记)
+ money(收支记录)
+ review(周总结/月总结/年总结)
【关系】
+ family(为家里每个人建立一份个人档案)
+ friend(为每个好朋友建一份个人档案)
+ team(为团队每个成员建一份个人档案)
【个人】
+ history(个人自传)
+ resume(个人履历)
+ photo(照片集与照片故事)
+ service(个人可以提供的服务清单与案例)
+ contact(联系方式)
【作品】
+ blog(发长文的独立博客)
+ newsletter(每周好文推荐+摘录+思考)
+ book(个人所写的纸质书/电子书)
+ podcast(个人所做的播客节目)
+ vlog(个人所做的视频节目)
+ github(个人所写的代码)
---
期待你早日搭建出你的数字花园,我也借鉴一下。
对了,这里有两个网页,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参考:
一个是国外数字花园实例:
github.com一个是中文独立博客列表:
github.com---
国内缺一个帮人搭建「数字花园」的平台。
语雀想这么做,但是它对数字花园的理解不够深,在功能设计上也无法支撑搭建一个数字花园。
在这方面,最像一个数字花园平台的,其实是豆瓣,但是豆瓣做的太乱了,需要重新梳理。如果豆瓣定位为「你的数字花园」,或许可以焕发第二春。
即刻碎碎念+滴答清单+知乎问题+语雀文档/notion文档+豆瓣书影音+小宇宙播客+豆瓣小组/即刻圈子+知识星球付费圈子+抽屉新热榜+微信订阅号,这样才算撑得起一个数字花园。
碎片想法 → 即刻碎碎念
碎片任务 → 滴答清单
写文章记在wiki里 → 语雀文档/notion文档
写文章去回答问题 → 知乎问题
写文章去评价书影音 → 豆瓣书影音
写文章推送给粉丝 → 微信订阅号
录播客推送给粉丝 → 小宇宙播客
碎碎念/文章/播客选择话题 → 豆瓣小组/即刻圈子
平台每天的热门文章/热门碎碎念/热门书评影评/热门播客 → 抽屉新热榜
吸引粉丝加入付费粉丝团以解答问题和提供付费服务 → 知识星球付费圈子
newsletter → 知识星球付费圈子
对于内容创作者,需要使用很多工具,发布到很多平台,真是累人。
如果有一个all in one的平台,包含了idea、todo、article、wiki、book、movie、rss、podcast、tag、hot、group、newsletter,那么就省事了。
问题是,对于任何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做这么一个大而全的平台,都很难,而且从竞争策略上说,没有必要。如果基于现有平台去改造,那么最适合的就是豆瓣了。
---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内容块的链接,而非管理笔记。
容器网页化(存储为一个html)
功能插件化(积木般组合功能)
操作快捷化(用快捷键全键盘操作)
笔记卡片化(颗粒越小越容易复用)
文本标记化(纯文本写作,富文本展示)
链接维基化(链接可指向多种信息)
在这六个方面,做的最好的软件是TiddlyWiki。
---
👉 更多精华帖:
m.okj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