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金晶_
3年前
今年读到的宝藏书,从心理学和中医的角度分析了疾病的起因和身心健康的调理方向。

—————————————————————
《精神健康讲记》笔记摘录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容易被情感和情绪推动,去做一些事情。喜欢强烈的感受,过度张扬个性,却不知真正深厚持久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平静的,或者说在相对平静的状态里,容易保持长久深刻的情感关系。

每个人的生命活动有他的主导模式,有的以肉体为主,有的以情感为主,有的以思想或头脑为主。它们既是生命的不同层面的运行模式,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工具。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特点,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深入的觉。三个部分如何均衡发展,不偏颇,少一些内在的冲突,是我们一生的学习内容。

抑郁症发病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焦虑状态,但总体的精神状态是低落、无力、封闭、无行动力等“阴沉”的状态,有的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并且有实施的可能性。焦虑症呢,不少是因为这个人的能量本来就不足,而且因为长期的用心过度、用力过猛、劳心劳力而过耗了,出现了能量不够用的情况。在中医看来,是“本气虚而神过用”,导致了极度的不稳定。焦虑症的发病过程里也有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抑郁状态,但总体的精神状态以不安、焦虑、急躁、惊恐,放大人、事、物造成的压力为主。也有部分病人会表示自己活不下去,单比起抑郁症,不容易有真实的自杀行为,除非有巨大的外来 压力。
大家往往会把两种病混在一起,虽然症状会类似,其致病的机理是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在中医看来,抑郁症多偏于“阳虚阴盛”的状态,治疗方向需要从“通阳”“补阳”的思路入手,比如跑步、爬山、骑行、艾灸,服用一些增加人体能量和帮助能量流通的药物。焦虑症多偏于“阳亢”的状态,他们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而显得神色匆忙,或者对外界环境和时间表要求过高面显得紧张不安。调理的方向,应该是把精神和能量的运行速度缓和下来,中医叫作“舒缓神气”。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独处的空间,太极、静坐等等,练习放松,卸掉内心的压力。
无论医生诊断的是抑郁症或焦虑症,我们需要知道的重点是,当我们的能量状态和能量流通的水平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肉体一情感—思维的运作能力都会下降。
就像一台电脑,当内存足够、程序不冲突的时候,可以运行那些高版本的程序;当内存不够,程序有互相冲突、内耗的时候,那些高版本程序,不要说运转了,下载都不能,只能运行低版本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因为种种原因,身体的能量很低,那不仅身体状态会变差,情感状态、思维状态也会变差,这是一个整体低版本、低能量的运行模式。
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比如血压失常、心律失常、食欲不振,排便异常、睡眠障碍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能量低之后身体运转水平下降或紊乱了。在现代医学中,这些常常会被叫作某种“神经官能症”,因为这些不适应症状往往查不出具体的病因,只是显现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失调的症状。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低版本的状态下,我们在跟世界万物交流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消化不了,包括食物和情绪,内在和外来的任何压力无法承受,愿望也无法转化为行动力;很多体力活或者复杂的运动、脑力活动做不到,也不想做了,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原本可以滋养和发展自己的内外环境,突然间,都变成了阻碍和压力。
在情感上也是这样,当一个人能量低的时候,表达能力和接纳能力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内部心态和外部交往上,就容易趋向封闭,只接受某一类自己愿意吸收的东西,其他的都拒绝,甚至以前能吸收消化的东西也开始拒绝。到了这个状态,其实就成了“被压缩的人”,身体、能量、精神都被压缩了。
在压缩状态下,人所处的时空、社会和生活,乃至周围的一切,能够接触和愿意接触的东西,也是被自我所拒绝的。这样,就进入一个内和外的低水平恶性循环,但是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如果我们保持精神的清晰稳定,跟随这些正常而必然会有的起伏向前走,不固化某一片段,不放大且停留执着于此,而去尝试接受痛苦,保持生命的自然流动,也许会更容易通过。

心理治疗领域,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森田疗法,这个疗法很有意思。它的发明者是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投,他是在心理学历史上唯一一位以东方传统文化或者哲学思想,来处理精神心理问题的学者。
森田正马得过神经症,神经症是一个过时的名称,又称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这个诊断名称,是过去对一系列精神心理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以及各类躯体化症状、心身障碍等等。患者深感身体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医学能够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他后来创造的这套独特的疗法,非常朴素,重视正常的生活元素。他认为,一个人在神经症的状态里,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我不接受它,觉得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还有很多事情等我排队去做,我要表现得足够好才可以,所以,目前的负面状态,是需要尽快把它去掉的东西。因为想要去掉它,就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对治”方法,反而无限地扩大了当下的负面状态,停留在坑里,无法自拔。
第二种呢,接受我现在的痛苦。一个正常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承认自己最近是在一个低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会是这样的,但是,生活要继续。
所以重点是,第一,接纳自己正处于不佳的状态;第二,学习带着这个痛苦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带着痛苦跟外界交流,小心地处在自己可以接纳应对的范围内,逐渐等待自己恢复。
森田疗法的思路的重点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学习“接受痛苦,带着痛苦生活”,源头是道家和禅宗的观点,这个供大家参考。
讲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当我们遇到任何突然发生的人生危机,或者陷入长期的心理困境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纳当下的现实——我目前处在很低的状态中,我接受这个状态。
不硬撑着,不在外围造一个“还不错”的自己。然后再看看,我在这个很低的状态下还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这样慢慢地去行动,自己就会恢复,而且会恢复得相对快一些,因为没有太多内心的抵抗,也没有太多思维缠绕和情绪上的干扰来消耗自己仅存的精、气、神。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模式有一点点怀疑,生活会快乐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点怀疑,就不会马上去认同这些不高兴,就不会一辈子都陷在这个惯性程序中循环并且强化,不然就容易“执迷不悟”。
我们的生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个物质体,一个能量体,还有一个意识体,也就是传统中医说的形、气、神。它们合在一起,构成了生命。
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也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层面构成的,我们在与整个世界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成长。在交流的时候,任何层面、任何部分的卡顿,都会出现问题。
疾病和痛苦也是成长的烦恼,也遍及三个层面:肉体、能量、精神。
从发展过程来看,精神层面的卡顿与不快,是一切疾病和失调的开始,《黄帝内经》称之为“神病”;留面不去,会影响到能量层面,这是“气病”的阶段,这两个阶段是自我调理即可以恢复的,也是传统中医的长项。再进一步发展,就是“身病”了,这个阶段需要看医生,根据病情的的特点和复杂度,选择中医、西医或者中西并治。

经络系统,是人体能量的交通路线,气血在里面运行,滋养、推动全身内外的气机运转。精神紧张的时候,经络会收紧而不通畅;生气的时候,能量会冲向胸腔和头部;思虑过度时气血会淤滞不通,然后产生各种心身不适。所以《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惊则气乱。”
在我们心身放松的时候,经络系统会进入一个自动调适的状态,它自己会把不均匀的能量平衡掉,把冲突的程序慢慢地化解掉。
所以,人不能太紧张或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需要足够的放松和睡眠时间。而且,人并不是在旅游、休闲的时候就会处于放松状态,如果旅游、休闲排得太满太紧,其实没有达到放松的目的。生命中要有适当部分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和心理状态。这点非常重要。

在心理咨询中,我发现每个人的视野或者说关注面非常不同,都有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现象与情境。或者即使是注意到了,但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它,这些都属于“意识盲点"。
健康的心灵,需要比较高程度的、清醒的意识临在,能够不断把原来注意不到的、有意无意排除在外的东西“意识到”,从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让这些事情进入你的意识当中”。

有生命力的人,往往是胆子很大、有突破力的人,所以,会用抗争的模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类吵架有某种程度的好处。如果换一个生命力不够强,胆子非常小的、惴弱的人,可能就一直被压在那里了。表面上会非常顺应,呈现出的是乖乖女的形象。我们这里就有好几个乖乖女,通常我会建议她们去练武术。练到一定时候,心身的能量强盛了,生命力强了,就有能力突破原来封闭住自己的那层壁垒。

我们整理一下思路。人,其实像一台机器,有肉体的部分,还有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部分。每个人都不一样,但这些模式就像电脑的程序,每次运行都要耗能,都要调用我们的气血,气血和能量就是生命力的基础。
所以,吵架也好、头痛也好,它首先代表你有生命能量,还不小。但是它没有合理、均匀的出口,或者被堵住了。
这些不光是肉体部分的有形堵塞,也是经络气血层面上的堵塞,还代表你的意识、情感、思维、人际交往部分的堵塞。吵架和发烧其实是一回事,就像高压锅到了一定压力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一个出口来释放蒸汽,不然会炸掉。
吵架成为你精神压力的一个习惯性出口。
有的小孩子会定期发烧,发高烧成为他排出病邪的一个方式。有些中老年妇女的关节痛或者妇科问题是她们的排邪出口被堵塞了。
不了解人体运行模式的人就会牢牢地抓住这些间题,把这些本来于“全心身”的问题归纳在肉体部分,而且还是肉体的一小部分,比如风湿科、妇科。

静坐的目的是,让我们这种“知道”的能力或状态再稳定一点、清晰一点,这样我们的感受力会越来越精微。静坐是精神层面的训练,我们观察呼吸的来去、身体的各种舒适或不适的感觉、心里的杂念,还有环境的噪音… 这个作用有点像磨刀或是擦镜子,训练一段时间后,即使在应对身外繁杂事物的时候,对周围的变化也能知道,这就是所谓“感受力”和“稳定性”的同步提高。

理论上来说,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把能量调动到身体的任何部位,就像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钱存在余额宝或者任何一家银行。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钱来调动,如果钱都不够日常开支,就不要调动了。

在静坐练习中,有为的方法,能在我们主观想要加强的某些层次、部位形成能量聚集。但凡事都是双刃剑,和无为法相反,人为的意识调配过度,会在体内形成一个不均匀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持续加强,就有可能“修偏。
无为是什么呢?我们的精神处于松、静、柔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的能量自然就会往回走,由表层回到深处。去身体需要的部分。身体其实比我们的主观意识更有智慧,所以,当我们处在松静自然的时候,身体便开始自动调节,而且它的调节是均匀而不偏颇的。均匀意味着表里、内外、上下、左右,所有的部分都是通畅、平衡、流动的。

用意的轻与重,清与浊:
我们说到这个“知道”的时候,是要知道两件事情:第一,用意的轻与重,比如说那天上课,有位同学看着我说话的时候,内心、眼神、语气都太用力了。这个就是习惯性的用意重,有时候自己不一定知道,可以请周围的人提醒自己。
用意重,就像是饭店厨房炉灶的火力不够,要架个鼓风机把火用力吹起来,好处是菜爆炒快,看起来漂亮,缺点是容易烧糊,而且消耗资源。
尤其是当我们静坐方法不当、身体比较瘀堵、情绪又不稳定的时候,再用意很重,就容易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古人把用意也叫“火候”,我们普通人的“意”还太粗大,没到能够精微调整火候的时候。
用意的轻重,不只在每天静坐的时候观察自己,平时吃饭做事的时候,都可以留意。比如我昨天上课,好几次知道自己用意过重了,但是没关系。有这个“知道”就行了,所有的不平衡在这个“知道”后,自然会调整。
第二,我们要留意这个意是清晰的还是混浊的,这个一开始会有点难度,但是持续地留意自己,可以观察到。我们刚开始学静坐,都会以为静坐就应该清晰、稳定,什么都不要想…..坐着坐着就入定了,其实不是这样。入定是可遇不可求的,当我们练习放松,不用力的专注,到一定时候,就有可能自然进入,我们练习的是:从一个混乱不清而且不自知的状态,慢慢进入清晰觉察状态的过程。

有一个比喻,空中飘着很多灰尘,相当于我们的杂念,夹杂着情感,夹杂着回忆,怎么能让它沉寂下来呢?就是需要不用力、无目标,安安静静地等待。不然,越是想把灰尘弄下来、赶出去,越会搅起更多的灰。

我感觉到自己在观察的时候会松一些,思考的时候会紧一些。思考有一个焦点,就像拿着一个凸透镜把阳光集中在一个点上,它能把普通的阳光变得炙热。思考不但会聚焦,而且它会有一个回旋、扫描、搜索的功能,它有范围,在范围内,会从这个点跳到那个点。

我一直在反复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留意自己的身体是松是紧,这一点很重要。包括吃饭、看书、乘车等任何时候,都能有一部分的注意力来留意自己的身体是松还是紧。
当我们对当下身体的松紧比较熟悉的时候,感受力就会越来越清晰。慢慢地,感知会逐渐扩展,会感受到周围人和整个环境的松紧状态。
除了留意身体的松紧,还要慢慢练习有意识地去留意自己精神的松紧,同时也留意周围人精神的松紧。当我们开始放松观察周围的时候,就不会时时刻刻把注意力都拘在自己的身上,拘在自己的不舒服、不开心上了。要打开眼光,扩展意识,放松地去观察、听、看、感受流向我们的一切。
当陷入思考的时候,人的观察力实际是很差的,尤其当我们在强烈思考,进入一个死循环的时候,这时候的观察力局限在关注的某个点上。那一刻,我们就与真实的外在世界失联了,变成精神和情感的孤岛,冲突、焦虑、抑郁、成瘾症都与此相关。
如何均衡地发展和运用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这两者是可以同步进行的。大家要练习在生活中去体会这一点,它非常重要。我们现代人大部分的生命活动都是在头脑的思考中进行的,不接地气。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和概念,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也好,作为心理学、禅修也好,我们最好把学过的任何一个概念和知识都在我们的身心上、生活上有所运用和体验。只有体验到的,才是我们真正学到的东西。否则我们学得越多,困惑就会越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时刻要留意自己身体和精神的松和紧,同时把精神、耳目和感受打开,你的生活将会大不一样,眼前的世界会生动,充满着新鲜感。
除了松和紧以外,进一步知道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清明的还是散乱的。比如早上锻炼时,经过我们的大多数路人都是散乱的。还有刚才静坐的时候,先坐的同学能听到后面进来的同学的动静,每一个同学进来的状态都不一样。

从统观点来说,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有多余的想法,说明这件事情没有做得恰到好处。如果做到恰到好处,就不会有多余的想法。大家平时多留意,这是心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心越来越敏锐,慢慢地,外在的知识和标准会退到“被参考”的从属地位,为我所用,而不是变成“知障”。
我们可以内化这些知识,但必须通过自己耐心的尝试、探索和体验。这需要时间,也要接受错误的可能。这是每一个个体精神成长和成熟,全观和深入的过程。

神气的放松和意识的扩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经常有纠结,比如这份礼物是轻了重了,刚才说的话对方会不会往那儿想,必须解释一下。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的话,说明属于自己的内在原点还没有建立,主题虚弱。
主体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它和我们的年纪、阅历、做过多少事、读过多少书并非总是对应。很多人看起来一直在读书、学习、做事……但仍然没有建立主体和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也许从小就被过多的“正确答案和标准流程”限制了。

可以先用柔和的方法锻炼。因为你的身体偏薄,神也有些弱,气血不是很足,一开始就跑步对你来说偏开,气血会跟不上。气血相当于磁悬浮列车的磁力,如果悬浮的磁力不够,钢轨就会互相摩擦、损伤,这是气血不足的人膝盖损伤的原因。所以要合理评估自己的能量气血,找合适的运动,把气血养起来之后再调整。

不要害怕生病,不要害怕出现什么不好的问题,这些会促使我们发现“原来我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并不是这样的”,然后才有可能开始重新思考,所以,老天总是以各种方式让我们重新扩展视野。

如果我们在低能量水平,那我们所 碰到的原材料都会是低水平,然后我们的观察、思考、感受、行动都将会是在低水平,需要我们自己把它提升。
当我们在低水平身心状态的时候,工作也不容易,发财也不容易,碰到合适的人也不容易,身心水平高一点呢,各方面都会容易一点,所以南怀瑾老师的书里说“一分精神,一分事业”。
所以,赶紧先把自己调好。首先认识到自己是在某个低水平的阶段,先少想、少说,不要急着去做重大抉择。因为这个时候,即使我们认为已经想清楚了,其实可能还没想清楚。低水平的时候也不要去做股票,不要轻易买卖房子,不要轻发生新的关系和断绝旧的关系,先稳住。等我们到了一个相对高一些的水平后,再去处理。

当我们身体差或者精力不足的时候,包容心自然会差一点,这是正常的。因为你的身体也比较弱,消化不了太多的东西,这也是很正常的,精神的消化力跟脾胃的消化力其实是一回事。

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第七末那识,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基础。佛法里有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有点像无所不有的云储存,这样使得我们随时在跟一个更大的东西在交互。

现在就先做一只冬眠狗熊吧,人要学会在环境和气运不利的时候做狗熊。我是很会做狗熊的,你们现在看我坐这里挺神气的,如果我觉得大事不妙,就去做狗熊了,硬撑着不行的。这不是消极,是量力而行。按受自己的软弱、低迷,接受自已的低谷,接受自已的无能为力。这个阶段会过去的,过去之后就可以继续站起来。
3281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读书会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