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尔行
3年前
哲学论文《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研读结束。叔本华写的,这是一位德国的著名哲学家。上承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下启尼采、维特根斯坦。10分评价,但不推荐立刻阅读。因为内容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较多,门槛较高,且中文译本很差劲。

简而言之,这本书的主题是讲: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如何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而我们又是如何根据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万事万物中与这些万事万物进行交互的。二、万事万物都处在一种必然联系之中,而这种必然联系的基本形式的广义名称叫作「充足根据律」。这一根据律在不同类别的客体中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叔本华将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万事万物,也就是五个感官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叔本华将其称作表象,分为四类,分别对应四种根据律,四种人的特性(可见图2):
(1)时空。人的「感性」通过“存在律”接收到时空中的万事万物,并将其提供给“知性”。
(2)物质。人的「知性」通过“因果律”将“感性所接收到的东西”加工成“直观表象”,由此世界万事万物才被呈现在人的意识中。人也正是由此认知万事万物。而感官只是“意识中的直观表象”与“万事万物”之间的中介。没有知性,感官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3)概念。人的「理性」通过“根据律”将“直观表象”又加工成概念,进而在逻辑法则之内对概念组合进行判断、推论进而得出结论。人也正是因此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因为有了概念,人就能相互合作,能记录经验,利用经验,迅速发展。
(4)意志主体。人的「意识主体」通过“动机律”呈现出“意志主体”的特征。

这些东西读起来都这么难懂,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又有什么帮助呢?从我的经验,简单谈两点:
一、哲学是对世界本质的阐述,也就是真理。“认识真理,运用真理”通常也被称之为“智慧”,而人天生是热爱智慧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形容人认识真理的感觉。所以读哲学没什么他用,读哲学本身就是快乐。读本身就是最终目的。
二、因为哲学是对世界本质的阐述,大脑处理这样信息处理多了(这样的书读多了),自然会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也就是在做任何其他事时,都会习惯性追寻事物本质,而非浮在表面现象上。

不建议立刻读这本书,甚至不读也行。若看了上面的简介,有些许兴趣,建议先阅读:
一、维基百科上“叔本华”这一词条。前不久偶尔翻到的,发现对叔本华思想的概括还是蛮准确的。
二、韦启昌先生翻译的《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这本书简单易懂,没什么晦涩之处。另外,如果有这么一个书单,其中的书都是我因怕别人读后认知有所飞跃而不愿意推荐的,那这本书绝对就在里面。

当然,第二点说得夸张了。世上无完人,同样,世上也没有“完书”——所有人都喜欢,都能从中获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因而所要证悟的条件也有所不同。一个人选择一种哲学,就说明他是那样一种人。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上面两点可作为一个测试——看看你能不能对叔本华哲学感兴趣,看看这是不是你证悟所要吃的菜。
00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读书会

100万+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