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基础 期望
“为啥我们要把很大一部分经济学建立在‘期望’这个无形又多变的(intangible and fickle)东西上呢?我都不记得多少次期待一家餐厅好,吃完以后大大失望。”
“失望天天有,但你当初走进餐厅,不正是因为你有好的期望嘛?”
记得这是课上一个用词典雅的大叔发出的灵魂拷问,以及教授的回答。后者直击要害:期望通过促使人们行动,而造就现实。悲观预期,可以让经济崩溃,使政府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而政府若能引导乐观的合理的预期,则可能可以走出谷底。
宏经里的经典例子,是预期通货膨胀(我们暂时朴素地理解为手头的货币,由于物价上涨,变得不值钱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公司,都不希望被通胀杀个措手不及。于是,如果消费者预期通胀要来物价要涨,为了生活质量不下降,他们就得找老板加薪;而公司也坐不住了,预期到薪资和物价原料要涨,他们也要提高产品价格保业绩。至此,本来仅存于脑海里的预期,引致社会货物以及薪水的提升,当这种情况广泛持续,那么通胀就成真了。
注意这里我们暂不讨论这种预期是否是理性的——而许多时候确实未必理性,例如5000点不是梦——但关键点是,如果预期已经根植人心,就如箭在弦上,要强行纠正,要么难度极大,要么后果惨重。例如,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管区内的恶性通胀,政府穷尽手段都难以抑制。100法币[1]在1941年可以买到一头小牛,至47年仅能买到三分之一根油条[2],这种环境下,无论是47年的严控物价,或是48年的币制改革,都没能逆转通胀预期;而一次次的干预,客观上说加剧人们生活压力。
不过不要让以上描述误使你认为,期望总是个难缠的敌人。若能化敌为友,预期能推动经济走出低谷,这也是凯恩斯对于财政政策的一个核心思考。当政府发现人们有负面期望的苗头时,政府便可以通过举债,在不增加税收的情况下花更多的钱[3]去购买商品服务(如基建、军务等),来去发出正面信号:好日子要来了,大家捋起袖子一起干。如果公司信了这套,那么很可能就会停下裁员的大刀,想着开始重新招人了;如果人们信了这套,更加积极的去投简历找工作,失业率就降下去。公司可以生产更多商品,而收到工资的人们也更愿意去买这些商品。这就是所谓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激发国民的正向预期”。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上面这个逻辑的核心在于“信”,因此政府的行为需要是可信且可持续的,而不是朝令夕改。
而更敏感的读者可能就会质疑:即使政府这种增加赤字可信,但人们真的会改变预期吗?毕竟,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政府现在是可以借人们的钱买买买,到头来不是终有一天要通过征税把钱还上嘛?一个理性的纳税人能够预想到这样一天的到来,他们可就未必会如政府愿把工资转头花掉,而是存起来以应对到时候加税。如果这个逻辑说的通,那么似乎政府无法通过这种逆周期财政政策——经济不好政府反而加大力度买——来引导人们形成预期并有所行动[4]。
谈到这里,我们要开始警觉:预期确实如文章开头大叔所说,是无形且易变的,到底什么政策一定能激发什么预期,至今学界政界都没有统一的答案。另外,还记得开头教授回答的前半句是什么吗?
失望年年有!
预期虽然很重要,但当预期变得不且实际,即使短期内能扭曲状况,但总有一天,骨感的现实将啪啪打脸,让你瞬间失望,跌入谷底:想一想2007年以前人们预期楼市会永远向上,美联储预期房贷违约只是局部的暂时的...
——————————————
另外必须由衷感谢
@元气J 和
@carolineee_ 监督我写。有一种写不完不敢和你们互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