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_siding
185关注111被关注0夸夸
一切只关于当下
_siding
1天前
想法经常都在变。一会儿打定了主意要去国外看看,一会儿又下定决心不再出去死也要死在北京。过两天回顾前几日的决定,那份坚定荡然无存,连当初用以支撑的理由竟也想不起了。28岁,妙哉,妙哉。
40
_siding
5天前
还是得再发展一个不那么消耗膝盖的运动。
00
_siding
6天前
白天特别投入的运动以后,晚上那个瞌睡来得真是挡都挡不住。
00
_siding
10天前
阅读是为学习做的准备。真正的学习是在写作(演讲)的时候发生的。
00
_siding
25天前
这一代已长大成人的留守儿童也许是改革开放的衍生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为之带来相应的人生挑战,但也许这代留守儿童的父母,也正在面对过去从未面对过的身为父母的人生课题。
00
_siding
1月前
今天刷到一位即友发的动态,很有意思,点进主页,发现是专业心理学人士,签名列了一些出版物,其中一本是《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我对小说人物描写感兴趣得不行,于是找了一本来翻翻看,看着看着就把讲莎士比亚《奥赛罗》的章节看完。

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奥赛罗这个人,并探讨了他身上的自卑和相关的原生家庭问题。

分析的角度很有意思,是把小人伊阿古看做奥赛罗“自我”的一部分,他说的话其实是奥赛罗内心的声音。一个自卑的人,听到了自己在内心深处认同但却未自我察觉的谣言,随即陷入了自我怀疑。

分析原生家庭的部分,“看见不完美的父母”是一个时髦话题。我从人类的自私属性当中发展出的一个思维方式——人的大多数言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看人性主要是看动机——跟作者提到的“尝试去追问自己,父母做某件事情背后的原因”不谋而合。我感到欣喜。也许是思考过这个话题,所以并没有像作者所说,意识到这一点可能会感到难受。而让我感到焦虑的部分是,去思考父母的成长环境,以及去设想他们也许曾经是受害者,也许长时间的感到痛苦。

为什么设想这个让我焦虑呢?我想也许我内心深处有对他们的怨恨,这种怨恨和对他们的同情构成了一对冲突。我卡在这里,不知如何是好。

此外,这种对父母同样也是受害人的设想与自己使小孩成为牺牲品的可能性,在命运的峡谷里遥相呼应,引出一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感受。离职这一年多以来,我频繁的面对这样的感受。我曾经得到的支持,在我离职后逐渐消失,离职半年后几乎全部失去。有一部分甚至反转为情感虐待。《死亡诗社》里那个年轻人被父母控制,必须要过“正确”的生活,在他父亲厉色道,“你不要让母亲失望”的那个晚上,他自杀了。我看过这个电影,但我自己在亲耳听到我的家人带着哭腔对我说出类似的话时,仍然心里咯噔一下。仿佛清楚地听到一个施加于社会底层家庭的诅咒。
00
_siding
1月前
看到很多采访截图,疑似王朔、余华、罗翔、马斯克采访时说的话...但有些真的假得离谱,那个表达方式都完全不是那个人的...搞什么
20
_siding
1月前
悬疑小说有一点很膈应人:一本书读到一半觉得一般,很想闭卷,但又总觉得后面应该好看以及想知道凶手是谁。
10
_siding
2月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性欲来的时候打开黄色网站的那一刹那,兴趣已经褪去一大半,就像喝下第一口可乐。
02
_siding
2月前
有一个人喜欢黑色得要命,他因此就认为黑色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看的颜色。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喜欢蓝色的人,惊讶不已。“你居然喜欢蓝色啊?”、“你不觉得蓝色xxx吗?”,“哎哟,蓝色好难看噢,你不觉得黑色更好看吗?”……他们问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是我偶尔在生活中不期而遇的问题,也是在互联网上常常见到的问题。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