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梓天天天
26关注15被关注0夸夸
🌌行动力很强的ESTP
📚做知识界的吉卜赛女郎
💡以博雅的精神术有专攻
❤️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天天
梓天天天
3天前
系统性压迫

孤独的阅读者书坊: 几年前我听过一次 NPR 访谈节目,主题大致是关于「大脑成熟年份要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人类负责理性、控制情绪的前额叶要大致平均在 25 岁才能发育完整。而女性的发育成熟度要比男性快两年,而部分男性甚至到了三十岁其大脑仍未完成发育。 而这其实很自洽地解释了那种常见的现象:从青春期一直到三十岁的年轻男性,经常会无法控制情绪、冲动易怒、生涩地使用理性工具为自己的言行强行辩护。所谓「认知偏误」本就是人类为了适应原始社会所进化出的发达的「捷思法」,而年轻的男性们(尤其当年的我自己)就是一部部行走的认知偏误案例库。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价值观单一且排他。这并无褒贬,仅仅是描述。所谓价值观单一,本质上就是——对于同一个价值问题,答案只有一个。这体现在「何为成功的人生」、「何为幸福」、「何为美好的婚恋」等等。 比如,全世界各国都有「小镇做题家」,她/他们谨小慎微地回答标准问题,细心谨慎地择偶,有着不可思议的处男/处女情结,不敢说错一句话,不敢忤逆权威,谨遵传统过完一生。中国有,美国有,法国也有。只不过,这条路径在很多社会,是万千路径中的一种。在这条小路上的做题家们,自成一个商业政治社会生态,相亲相爱相恨相杀,亦如同其它万千路径一样。只不过彼此间井水不犯河水。擦肩而过,互道一声保重,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 但若某种价值观在某个强大且无约束的权力的加成下,其成员便起杀伐之意。再加上理性思考的生理条件尚有缺失,便成为了咱们当下见到的暴戾与狂躁。 我经常提起这三个认知局限 (which也被我叫做「智识三障」) ①逆火效应: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②达克效应: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③禀赋效应:当一个人拥有某事物时,他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估要大于没有拥有该事物时。 我现在反观当年的自己,几乎三者全占: ①逆火效应:我曾为立场而寻找论证,而非论证后确定立场。立场不同,则立即逆火,陷入因无能而导致的愤怒。 ②达克效应:我曾在书斋读过一点点皮毛而认为自己可以俾睨天下。 ③禀赋效应:我曾下意识认为自己正在做的、读的、思考的,是世界上一等一的大事。 看到当下那么多愤怒的年轻男性用暴戾言论填充互联网的每一寸空间,一方面我会调侃,但另一方面我却能深深理解。 这些小伙子若没有因机缘巧合接触到顶级的教育资源,便大概率以良莠不齐的教育资源和认知资源作为锚点来思考世界,触发「禀赋效应」。在算法加成的信息茧房中,那些宏大叙事(同时又过度概括)的信息源被推送到他们眼前,在其心中掀起急湍与狂热,触发「达克效应」。而人生之漫长与坎坷本就是常态,不同的立场与价值终究会呈现在面前,巨大的冲击力会立刻触发「逆火效应」——三大效应就这样一步步锁死智识发展的可能性。 而智识一旦被锁死,便如同人体的「闭关锁国」——愤怒往往是因为无能,而锁死智识等于锁定无能,人便持续愤怒。 而我作为一名教育者,真正想说的是,咱们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女性权利的问题、年轻男性困苦与愤怒的普遍社会心理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几门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能起到多大改变的问题。所有的表现(性别偏见、种族偏见、信息源污染、公民意识缺失)都指向同一个「系统性的压迫」。这种玄学般的表述,我不便多说,只能靠各位体悟。 让子弹飞一会。 —— 船长 惊奇短信第46篇

00
梓天天天
5天前
基友说我和这个兔兔感觉有点像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00
梓天天天
7天前
“像水一样”
00
梓天天天
11天前
近日跑步
00
梓天天天
16天前
有时候有点迷惑,但是仍然要坚定地行动
最近总是熬夜,或许需要梳理一下自己。因为白天行动力不够,所以晚上就恶性熬夜,但其实也没啥效率。

一件事做之前要想想,明白自己的目的。我现在这儿是要干嘛,那么奔着目的去就好了

真的很想进入心流,但是不要苛求某种状态。
学一学,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成果
00
梓天天天
21天前
七月份旅行回来,到现在,似乎一关一关打怪升级:

7月【整顿】——整理房间,重新布局,改头换面

8月【觉察】——重新开始学习,收集资料,并且开始改变从前不太OK的学习习惯

9月【破旧】——把纠结的点去掉,把旧的阻碍破除

10月【立新】——把新的计划和生活法则、新的学习习惯建立起来

11月【自我关怀与沉浸suspension of the ego】——进入生命的沉潜状态,focus on myself

我并没有“慢”,我在遵循我的节奏
follow my heart, step by step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