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连旭在AI创业
351关注2k被关注1夸夸
创业路上打怪升级
美团光年之外AI增长PM
做过2公司,卖掉退出x1,1年内从0️⃣到几千万估值x1
AI是个巨大的时代机会,快来过过招吧
置顶
连旭在AI创业
4月前
2024一些沒想到能发生的事情
​- 拿了VC和海外天使的投资,把公司从零做到几千万估值
- 住在法国🇫🇷当地人家,看到难民对巴黎的冲击,发现法国人也有自己的社会时钟焦虑
- 一个人转了一趟瑞士🇨🇭大部分风景名胜,美是真的美,贵也是真的贵
- 和来自30+国家的93个创业者进入了投资人Tim Draper的创业加速器,建立自己的硅谷创业圈人脉
​- 4天内爬山徒步140km+
​- 在旧金山的Union Square把一盒避孕套卖出了107美元
​- 被沙特王储资助到利雅得待一周参加创赛全球总决赛
- 全球杰出青年深圳社区24年招新申请人数破百
- 离任公司管理层,转为股东
- 加入美团光年之外继续做ai应用,搬到北京

2025​继续与世界的不确定性共处,享受变化,学会看清人性,珍惜那些雪中送炭的人
30
连旭在AI创业
1天前
出息了 居然也能被小红书官方运营约稿邀请了
看来持续深耕内容还是有价值😋
00
连旭在AI创业
3天前
早期创业如何零成本冷启动到过万用户
复盘我之前做的AI创业项目的早期增长案例,图片有限,全文见文字
我们当时做的是一个面向海外英语老师的工具,帮他们解决「课外素材难度适配」的痛点 —— 比如三年级老师在 BBC 看到一篇北京沙尘暴的文章,想教环境知识,但不知道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也不知道怎么改写。
那作为一个早期初创公司,在没有钱做付费增长的情况下,我们用 2.5 个开发 + 1.5 个产品运营,四个月内把付费用户留存率从 37% 干到 75%,用户破2万。

一、先找坑:没搞懂这 3 个问题,烧钱都是打水漂
在我加入团队之前只有两个程序员在做这个项目,他们做了近两年却只有3k注册用户,我加入后先找到团队的关键问题:
1. 用户画像全靠猜:产品早期是按 “身边老师朋友的需求” 做的,但根本不知道用户的细分画像——教什么学段、年收入多少、地域分布、核心痛点等
2. 数据全靠拍脑袋:连每日拉新、留存率、付费率这些核心指标都没有,完全不知道用户来了干嘛、哪步流失,纯靠感觉做产品
3. 盲目拉新没留客:留存率差到什么程度?DAU基本等于付费投放的拉新数量,这时候还在疯狂买流量,相当于 “漏斗底漏了个洞,却拼命往里面倒水”。
这里划个重点:很多人没做过早期创业,喜欢一上来就跑注册用户数,或者靠付费拉新来撑起DAU,在没资源的情况下千万别学大厂 “先拉新再留存”,一定要先堵住漏斗,才能有复利效应,也才是初创团队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二、破局点:用 “3 个杠杆” 撬动低成本增长
我做对的第一件事,是选对了 “利基市场”。
对初创公司来说,因为团队小,没有资源,所以啊,比较取巧的方式是先找到一个细分的利基市场占住山头,然后利用我们在这个细分利基市场积累的优势(数据/用户/品牌)去切入相邻的一个更大的市场

当时分析英语教学产品市场,发现 “听、说” 赛道挤破头,却一直没有市场占有率特别高的产品,但 “读、写” 场景就相对没那么竞争 —— 尤其是针对教师端的需求,于是确立了“围绕读写场景,以语言老师为利基市场,自然裂变到学生”的战略。

为什么选老师作为切入口?因为:
- 老师群体相对学生来说规模小得多,所以他们长期都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并没有什么产品去特别来服务他们,而他们却有非常多的问题希望能够被解决。所以当我们做的产品专注于服务他们的情况下,用户包容度就高很多。而且他们自然裂变率也很高,一个老师觉得好用,会直接推荐给整个教研组,也会在FB、Reddit、ETS等教师社区分享他们的经验;
- AI应用层产品很重要的一个壁垒就是优质数据,而语言老师也是我们早期优质数据的重要来源,能够帮我们建立这个数据的飞轮,长期建构模型的优势

我做的第二个关键动作是:把 “低频工具” 变成 “高频工作流”。
我们新用户其实只有3%的次月留存,老用户的次月留存也只有35%,真实是非常差的数据,所以当时先去做留存率的优化
那为了去提升留存率,其实我认为最关键的一个产品思路,是去做一个100个人爱不释手的产品,而不是去做一个可能1000或者1万人喜欢的产品这样子,所以当时会聚焦在付费用户的留存率上面。

确定这个方向以后,就会开始去钻研那些付费里面的高留存用户——他们的画像是怎么样的,来针对性解决他们的需求,做产品的营销还有运营。也去了解为什么他们一直会来用,以及那些付费里面留存率比较差的那些人,了解他们为什么流失掉,去做一个对比的分析。
做完这一系列的工作以后,就发现我们核心用户画像是教出国读书的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英语老师,那它的教学场景主要就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的教学思路,他使用我们产品解决的问题就是去衡量他从课外找的资料的难度。大部分人流失的原因是,备课的需求频率很低,可能每1-2个月只要用一两次就够了,所以他可能当下买了那一个月,然后直接把一学期的课都备好,那自然就不会回来用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当时就把整个教学工作流都拉了一遍,分成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大的板块,通过访谈几十个用户的方式来找到高频次且愿意付费解决的痛点。
最后发现,课后练习的场景是最高频和最有需求的,于是我们就围绕练习批改的高频场景来开发核心功能需求,包括习题生成、作业批改等等—— 比如一篇难度过高的文章,老师不仅需要知道哪里难,更需要能一键生成适配的练习题,直接布置作业。
我们就围绕 “课前筛素材→课中改难度→课后生成练习” 把功能串起来,使用频率从 “月活” 变成 “周活”,留存率直接起飞。

我的第三个关键点是:优化流量漏斗
我们一开始先去建立了这个数据的平台,来做留存率分析,漏斗分析,路径分析,用户来源等很重要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知道他的使用路径里面,哪一个环节其实是流失的最多的。于是就在高流失场景里面围绕可能的假设做需求,比如说挽留弹窗、邮件提醒、新用户承接流程以及功能教程等等,进行流失的预防。

三、零成本拉新:用 “内容 + 人网” 搭起传播链
在做的以上这些项目以后,其实就把付费用户的次月留存率从35%提升到75%的水平。对于一个工具产品来说,这个已经是非常非常显著的好信号,证明你的产品其实解决了核心用户的刚需高频的问题,且愿意为其付费。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开始下一步去做拉新相关的增长的动作了

于是我们开始搞拉新,没钱怎么办?重点在于观察目标用户的特性和产品核心功能,设计增长方案。我们当时主要是靠两个 “巧办法”:
1. 把工具变成 “内容生产机”:因为当时用户会经常拿我们的产品来判断网上材料的难度,甚至通过难度转换、习题生成等功能生成一个全套的教案。那我当时就想,可以把这全套的教案去放到网上做成SEO内容,这样子就能够帮助我们自动化地批量生产SEO内容,来实现规模化的增长
2. 扫街式 “撩” 博主:我们列了个清单,专门找1万粉以下的 “腰尾部教育博主”,每天私信 200 个介绍我们的产品、优势和价值,因为这些博主本身就需要去报道一些新的内容,所以当这种选题送上来的时候啊,还是有一些人是不会收取费用就直接做报道的,尤其当我们把资料整理的很好的情况下,博主不用花时间加工,直接能用。同时也用免费会员等产品权益来激励用户做自传播。

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把用户当 “传播节点”,而不是 “流量”。老师觉得你真的帮他省了时间,他自然会主动安利,甚至帮你写使用教程 —— 我们有个在马来西亚教育局的用户,自己在全国英语教学研讨会上花了20分钟直播教同行怎么用我们的难度转换功能,直接帮我们带了几百个注册用户。

最后总结 3 个必记点
1. 小团队别追大市场:先找 “被忽视的 1%”,比如我们不做学生端做老师端,不做听说做读写,反而更快建立壁垒;
2. “高频场景” “低频功能”:把工具嵌入用户的日常工作流,比如老师每天都要批改作业,我们的功能就跟着每天被用;
3. “数据” 当放大镜:不需要多厉害的工具,Google Analytics 足够帮你找到 “最痛的那个点”,比如我们发现 35% 的用户流失在 “上传文件” 环节,优化后直接救下一批潜在客户。

早期创业没资源不可怕,怕的是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与其琢磨怎么搞流量,不如花时间把 100 个用户服务到 “尖叫”,让他们主动帮你说话 —— 这才是真正的零成本增长。
246
连旭在AI创业
7天前
北京独有的 春天的雪

吸进鼻子里很烦人就是了
20
连旭在AI创业
10天前
清明跑顺德自驾游

有值得挂念和担忧的好朋友真实值得快乐
00
连旭在AI创业
15天前
有人看ai投资机会的话可以看下面这个帖子,很多知名双币/美元基金在招人,我是挺震惊的,居然他们还有这么多hc

帮转 知名双币VC招AI投资人(Asso-VP),base北京为主
【工作职责】Asso-协助团队进行AI行业投资工作执行;VP-作为deal leader独立挖掘投资标的并主导全流程项目推进工作。
【候选人画像】
1. 知名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理工科专业(计算机优先);
2. 具备AI领域产业经验1-3年(产品、算法研发均可),或者VC投资经验3-5年以上,具备相关投成案例加分;
3. 拥有海外(硅谷)科技大厂,或者国内智能硬件/消费电子圈的资源加分。
【薪酬待遇】市场化较高分位水平,具体面议。
【欢迎联系】Emily (微信号 emi_3131)请备注姓名和所在机构。
00
连旭在AI创业
22天前
为什么做社区永远都有新机会,但新社区又一直很难做大?
- 上周总算是找到了一种在小红书上有效的做内容思路——短平快、普通人视角高能量分享,以前花几小时编辑深度内容总是太长没人看,上周尝试了搬运加工了别人的帖子,也就花了15分钟,反而数据好了几倍。

- 感慨无奈之余,也就开始走短平快的制作路线,也就懂了为什么小红书上面很少有深度内容,而信息号或营销号居多,因为碎片化、短平快、制作成本低、流量多,用量就可以堆起来好的关注数据。

- 即刻相对来说就更适合利他的深度内容,无论是从:1️⃣ 内容制作门槛——不需要搞封面、标题来吸睛,2️⃣ 内容分发——以关注为最高优先级,以小组做内容区隔并用算法分发小组中优质内容,社区用户转发帖子扩大关注链里的曝光量,还是 3️⃣ 社区氛围——即刻天然就有一波互联网、AI、投资人喜欢看干货和利他的东西而非营销导向的内容,因而发这部分内容获得的点赞/转发/关注的正反馈要远远比小红书要更好

- 最重要的是,即便优质内容在即刻获得的点赞数可能只有几十上百个,虽远不如小红书能够获得的互动数据多,但正因为即刻作为小社区带给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连接感要远远比小红书更强,实际上作为创作者获得的正反馈要强非常多,这极大提高我(可能还有其他深度内容创作者)的长期创作意愿

也就是之前做妙刷社区的时候调研到的重要认知“对创作者来说,认可的人给的正反馈要远比其他正反馈有价值”

也就是为什么做社区永远都有新机会,但新社区又一直很难做大的原因
53
连旭在AI创业
23天前
征集一波在北京的朋友一起加入我们上进打卡小组👻

这三周多的感想:一群人果然才能走的更远!

比我参加打卡小组前效率高了30%,目标多完成了66%,还和上进的伙伴们一起吃了两顿饭哈哈,享受与优秀的人互相激励

附录打卡小组规则:
每周一定本周目标,一周内往群里发完成记录

FAQ:
1. 目标根据自己情况来定,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内容,不要水,保证上进原则就行💪
2. 如果当周没完成目标,需要交100块作为干饭基金,干饭基金凑够400元就一起出去搓一顿好吃的😋
3. 如果不继续打卡了就先离开群聊,维系群里打卡积极性🤘
4. 打卡小组暂时限制在5人内,不然到时候干饭不好约时间哈哈哈👅
123
连旭在AI创业
24天前
《做内容如何一鱼多吃》
业余做内容的人真的很难,主业占满一天绝大部分时间的情况下,难以快速跟上行业热点;想要做深度内容,但前前后后工作量也很难2-3天快速完成来提升账号的内容输出频率,进而提升账号流量权重。

于是就开始琢磨,怎么可以一鱼多吃来保证输出质量的基础上又能提高输出速度,这几天调研了一下,大概得到以下思考:

工作环节上,主要是撰写、拍摄、剪辑/拼图、发布环节可以一鱼多吃;

内容发布平台包含:
1. 海外
1.1 长内容:LinkedIn, Substack, Newsletter, Medium, Youtube
1.2 碎片化内容:X, IG, TikTok, Shorts, Reels
2. 国内
2.1 长内容:Bilibili, 即刻, 公众号, 知识星球
2.2 碎片化内容:小红书, 抖音, 视频号

对于撰写部分:
1. 长内容可以先语音转文字把想法都列出来,之后AI修改语病/口癖并给出更多内容建议,最后自己润色一遍
2. 碎片化内容可以参考行业动态,增加自己对其看法,并引用其他人的观点,稍微修改后就发
3. 中文转英文用AI来实现

对于拍摄部分:
1. 在上述已经有文本以后,再每2-3天上午集中录制视频
2. 有AI工具可以直接拿脚本生成视频,中转英应该也可以,下周可以试试看

对于剪辑/拼图部分:
1. 封面:可以调研+测试哪种封面对应哪种选题转化率会更高,完成以后找一个周末的半天准备封面模板及大量素材预备,以后可以直接发
2. 视频内容剪辑:利用午休和晚上下班时间用电脑的AI工具剪辑好发出去,若是长视频还可以同时剪辑成多个子切片,分不同集数发出去

发布环节:
有一键发布多平台工具,下周就可以用起来
02
连旭在AI创业
25天前
三点睡六点起就出发了的爬山行
现在只想睡觉和按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