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同事们在家投影听演唱会,聊各自学生时代的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路径。
A:我小时候从来不学习,天天玩儿,可快乐了,每次考试都坐最后一个考场,但是从来没有过成绩方面的苦恼,觉得非常自由。考差了我爸还安慰我,让我别难过,我还跟他说,有什么好难过的。我是上了大学才开始学习的,不知道怎么幡然醒悟了,而且觉得高考就英语没考好,所以我就一定要学英语去美国。
B:我跟你完全是相反的,中学的时候觉得没有学习,可能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没有别人漂亮,没有别人家庭条件好,没有才艺,不够有趣,虽然有朋友,但还是不太确定自己会被喜欢。结果到了大学发现原来不用那么认真学习也是可以拿奖学金的,然后我就不那么认真学了,开始玩了。一旦开始玩儿,就发现学习太无聊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C:我高中的生活里只有学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好像不得要领,成绩也上不去,感觉很挫败。大学学生物就是实验黑洞,同样的方法教给别人马上就做出来了,自己就是做不出来,所以就来学中学了。
“你应该从小到大别人家的孩子吧。”
D:我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差,我爸还觉得我是不是智障。后来还付了赞助费上了比较好的初中,然后就考上了重高。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非常迷茫,然后就听了家长的朋友说要先选学校,又听了辅导员的话说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刷绩点总是没错的。后来自己去上了心理学的二专,研究生就保研来学心理学了。
我始终相信,无论绕了多远的路,人最终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而这些路途本身就是抵达的一部分,都不能算浪费和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