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石灿Can
214关注4k被关注5夸夸
嗅态创始人
反者道之动
长期写文章,视频练习生🏀
vx:scscshican
石灿Can
2天前
哈哈哈,更新了🤣

北漂7年后,一个39岁的中年博主决定离开北京去杭州

嗅态

00
石灿Can
2天前
3月底,把实习生、剪辑助理之类的工作人员都辞了,自己上手做了拍摄、剪辑、设计、P图之类的活儿,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和复杂,顺手的事儿,唯一要抗衡的是居然是ego,而不是能力。
31
石灿Can
3天前
内容创作者保证效率的第一要素并不是工具,而是天赋。其次是秉性。
60
石灿Can
3天前
杨昱轩离开北京去杭州了,我在北京的朋友又少了一位。他是一位39岁的视频博主,最初在小红书起家,如今收入早已超过当初打工时的薪水。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我在北京因为工作而结识的朋友要么回到家乡,要么去了南方——杭州是他们的集体选择。

他们选择杭州之前,没有任何交集,更没有商量。就是这样的偶然性,让我好奇他们的选择为何会如此雷同,而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被时代的烙印所附着,呈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和理由格外相似,所有人离开北京之前,都充满了巨大的迷茫与失望。

总有一阵风,突然吹散一群人。

2024年11月,我也回到贵州老家。原以为山峦会筑起一道结界,但现实是:清晨六点的山雾还没散尽,手机屏幕已被客户的微信和同行的行业讨论塞满。地理距离从未切断时代的电流,反而让这种追赶显得更局促。

当我看到杨昱轩离开北京时,我想约他做一个选题,聊聊他过往与世界、时代的互动故事。他的故事确实很有趣,也很有代表性。他的轨迹活脱是一代内容人的进化标本。

他1986年出生在河北邯郸,在山东济南的山东大学文学系读完本科和硕士学位,于2011年走进广州南方报系的白银时代,又在2015年跨入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浪潮,与公司一起北上北京;当“一人公司”浪潮在2021年袭来时,他成为小红书博主,难以忍受北京的孤独之后,南下杭州,涌入短视频浪潮中,成为超级个体。

3月的一天,杨昱轩结束上海的出差,回到杭州的家里,我们打开摄像头,聊起他的过往,一个追求自我的人生故事渐渐铺展开来。挂掉视频通话后,我陷入良久的思考中,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宿命:永远在打包,准备奔赴下一个“应许之地”,而旧地址总会在某个午夜突然跳出来,质问你是否真的逃过了什么。
21
石灿Can
4天前
看到新榜的文章里贴了一张图(如下),很有意思,能这么直白地把谜底放到台面上,也是很牛叉了。

在内容行业,尤其是依赖IP和创始人个人影响力的公司,最大的风险往往不是市场竞争,而是内部团队的瓦解。由于这类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人”——创始人、创作者、IP持有者——而非厂房、设备或专利,合作可以因热情而迅速开始,也可能因分歧而轻易结束。许多曾经辉煌的内容公司,最终因创始团队的分裂走向衰落。正因如此,罗振宇在2014年创立“得到”时提出的“散伙协议”,不仅是一种超前的制度设计,更揭示了内容行业如何用理性规则来约束感性合作的关键逻辑。

内容公司的价值高度依赖创始团队的持续协作,而创始人一旦分道扬镳,公司可能迅速失去方向。例如,早期的万合天宜、开心麻花等公司都曾因核心成员出走而经历动荡。罗振宇的“散伙协议”本质上是对这种脆弱性的制度性补救——在创业初期就明确“如何散伙”,而非等到矛盾爆发时才被动应对。

在内容行业,创始人往往就是公司最大的IP(如罗振宇之于得到、李诞之于笑果文化)。他们的个人决策、声誉甚至情绪都可能直接影响公司命运。因此,协议中最关键的部分,是罗振宇主动给自己戴上“手铐”——比如禁止从事外部业务,确保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完全一致。这种做法罕见却明智,因为它防止了“创始人特权”导致的组织失衡。

协议规定,三位联合创始人不得从事或投资公司以外的任何业务。这一条款直指内容行业的常见问题——创始人因个人兴趣或副业分散精力,甚至引发利益冲突(例如某知名编剧公司因创始人各自接私活而解体)。通过牺牲个人灵活性换取团队专注度,本质上是提前设定“共患难”机制,确保所有人长期绑定在同一目标上。

内容行业传统上依赖“信任”和“口头承诺”,但现实往往是“初期称兄道弟,后期反目成仇”。罗振宇的“散伙协议”代表了一种更成熟的合作模式——用白纸黑字的规则替代模糊的情感约束。这不仅降低了沟通成本,也让团队在面临分歧时有明确的解决路径,而非陷入情绪化对抗。

2023年,在得到十周年之际,三位创始人当众续签了这份协议。这一举动极具象征意义——它表明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随着公司发展动态调整。同时,公开续约也是一种对用户的承诺,展示团队的长期稳定性。

最终,它提供了一种悖论式的解决方案——用“预设分裂”来守护团结,如同婚姻中的“婚前协议”,爱的深度不体现在拒绝讨论黑暗,而在于共同直面黑暗的可能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成功依赖于一个关键前提:核心人物必须愿意主动让渡权力。在ego旺盛的内容行业,这极为稀缺。许多创始人更倾向于维持绝对控制权,而非自我约束。
03
石灿Can
12天前
每次见面都让人心平气和,聒噪逃跑了,恬静迎来了。一个人可以在另一个人面前百花齐放,也可以五彩斑斓,更可以倾巢而动。爱到深处不用教,心诚则会主动跑上去拥抱。一个人对一个人的魔法就是如此潜移默化,激烈之后的悸动犹如狗尾巴草,站在春天里,明知道有一股力量使劲儿将我和你推向一个方向,却反而让我更加清醒地和你站在一起,等待天亮。这一切浑然天成。@十二姐姐
143
石灿Can
13天前

房_宫一柳: 基于想上播客串台分享的心,想再次郑重做个自我介绍,给各位播客老师看看哪些经历具有选题价值: 1️⃣ 记者四年、转行做品牌四年。曾任《财经》和《晚点latepost》 记者,有过一些互联网公司报道和企业家访谈的作品。从单打独斗的内容创作者,跨行到现在负责分销、内容、海外业务,带70多人中美两国团队。经历过角色变化、思维扭转的痛苦期,从「不会说人话」到现在「听不懂鬼话」,在职业选择和适应上或许有一些内容。 2️⃣ 做全球业务后深刻体会了不同国家地区(日韩、东南亚、美国)等地区的工作习惯、消费习惯文化差异,再回国还被反culture shock了一轮。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视角可以分享。 3️⃣ 从22年开始连续带品牌做了三年的乡村女童性教育公益,多次下乡走访,看到了贫困乡村女性的真实处境。上一次在云南亲历“从家中被偷走”女孩的故事,我至今都很难用文字概括我复杂的感悟,希望通过分享,让外界更多关注到主流视线之外的这群女孩。 4️⃣ 从14年开始在微博上搞女性主义讨论,到现在坚持「矫枉必须过正」和「个人即政治」,过去十年间我有很多关于「女性」和「性别」的思考和学习,也有一些让我改变的时刻,「母女」关系和纽带、女权的日常化、「性别」的定义等,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 5️⃣ 我自我定位一直是一个「凡尘修行人」,因此拥抱关系和事物的复杂性,在复杂和矛盾中修行一直是我的人生主题(这是我当初转行的原因之一)。过去几年间我有一些顿悟时刻,尤其在巴厘岛的十天冥想瑜伽,给我带来了爆炸般的修行成长。希望分享给同路人。 6️⃣ 25岁英年早婚,到现在已婚5年未育(暂时还没打算离),我和我法律意义上的室友一直保持着非常物理独立的、没有性别角色定义的、精神自由的关系。我的所有好朋友都说我,从来见到的就是“我”本人,而不是xxx的伴侣(说不出妻子这种话),从来感受不到我在一段婚姻关系里。这是对我婚姻状态最大的肯定。我对婚姻和生育有一些可能不同于一般社会定义的思考和感悟,或许可以作为另一种声音分享给大家。 7️⃣ last and the least,我从0到1带品牌做了欧美出海,目前是行业声量上的第一。这里面有很多品牌叙事、定位、策略上的调整,以及本土化的故事。我一直很抗拒在即刻上展现职业的身份和内容,因为我觉得这并不定义我,更不能代表我。但我周围同行都对这些经历比较感兴趣,我会找时间给大家讲讲! 我的分享的动力并不在“我”身上,而是我从很多真诚和无私的播客分享中收获了很多思考和能量,希望我有限的经历也能将这份能量传递出去。如果能不浪费大家时间,借各位老师的播客平台帮到更多人,那更好了!❤️

20
石灿Can
14天前
原来小红书小爆款是这种感觉啊……毫无波澜。
51
石灿Can
17天前
在过去的2024年,听花岛爆款频出,精准抓住情怀、年代、女性、银发等多个大热主题,在市场中推出代表作,逐步站稳脚跟。

但捕捉短剧市场趋势的方法并非高不可攀。短剧紧密贴合市场脉搏,堪称影视行业的前沿阵地,短剧榜单更是如同精准的“天气预报”,实时反映当下市场流行风向。
爆款作品一经出现,大量跟风之作便如影随形,流量密码在这个行业近乎成为公开的秘密,透明度极高。

听花岛在主题选择方面,有着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标准与方法。短剧作为影视行业的新兴分支,发展轨迹与影视基本规律高度契合。宏观性是听花岛的重要考量维度。

“短剧的发展一定会遵循影视的基本规律。最开始一定是偏下沉的内容流行,满足马斯洛需求的底层,情绪刺激、生理刺激;往后,就会开始注重情感;再到下一阶段,追求自我实现,追求情怀,这是一个底层规律。”总制片人说。

独特性同样是听花岛主题选择的关键。创新精优先,听花岛将目光聚焦于市面上稀缺题材。今年,团队积极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策划,大胆涉足悬疑犯罪、奇幻、科幻等短剧市场鲜少触及的领域。

今年春节档,听花岛团队依循规模化思路推出了几部短剧。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在表达与创新方面存在短板,播出效果未达预期。小红书上观众的批评意见十分中肯,令团队深受触动。

经此挫折,听花岛愈发坚定“表达和创新才是长久吸引观众的关键要素”这一理念。

“如果我们没有得到正反馈,一定不是这个信念感错了,而是术错了。”主创团队强调,“道不能变。”

在创作表达层面,听花岛高度重视编剧与导演的个人想法。团队内部沟通频繁,成员们时常探讨各自期望表达的内容。内部也一直强调,“不能去写你不相信的东西,拍你不相信的东西。你不相信,你也写不好、拍不好。”
在创新激励机制上,公司设立了专项制度,只要作品具备创新点,无论流量高低、收益多寡,主创团队均可获得奖金。即便作品成绩不佳,奖金依旧照发。

《家里家外》立项之初,由于短剧行业没有先例,编剧们顾虑外地观众难以理解,可能影响收益。因为,它既无常见的认亲情节,也未设置大悬念,更无狗血剧情,且全程采用四川方言。“我们做好了这个剧只被圈层喜爱的准备。我们花300万就当是满足自己的心愿。”在总制片人的鼓励下,主创团队放手尝试创作,最终收获的反馈远超预期。
00
石灿Can
17天前
主创团队对“家”主题执念颇深,尤为钟情于刻画亲情。在创作中,更倾向展现家人于挫败、患难之际相互扶持的动人场景,在他们心中,亲情的分量甚至超过爱情。

听花岛总制片人一直偏爱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无条件相信你、支持你,你就有勇气直面所有风暴。”

她坚信,这个人往往就是家人。

“我为什么经历过三次创业失败,还是有勇气再开始,我感觉这可能很大程度要感谢我妈妈对我无脑夸。虽然从小到大她经常不分场合夸我,导致我很尴尬,但是这些夸,构建了我内心特别强大的自信。”听花岛总制片人说,“我妈妈相信我。我想要去呈现这样的情感。”

在听花岛的主创团队看来,爱情在文艺作品中已被反复书写,而亲情的表达尚显不足。亲情里虽不乏狗血、撕裂的情节,可其中蕴含的温暖与治愈,却极为稀缺。正因如此,他们决意聚焦于自己热爱且稀缺的亲情主题,希望在作品中细腻呈现这份珍贵情感。

审视听花岛的短剧创作轨迹,会发现对重组家庭题材格外青睐。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女主穿越到80年代,与养猪万元户闪婚,帮忙养育非男主亲生的一儿一女,演绎重组家庭故事;《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中,女主与带着一儿一女的男主闪婚,后来才知孩子是自己亲生,同样聚焦重组家庭;《闪婚老伴是豪门》里,女主遭儿子儿媳嫌弃被赶出家门,和带着女儿的男主闪婚,还是重组家庭题材。

重组家庭是诠释家庭主题绝佳的切入点,它天然自带戏剧张力。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人重新组合成一家人,期间势必产生摩擦、冲突,也不乏感动与治愈。就如同主创团队都钟爱的《家有儿女》,以独特视角展现家庭生活,他们也希望借此类题材,在短剧中深入挖掘家庭情感的丰富内涵

《家里家外》的剧情设计紧紧围绕主题表达展开,旨在呈现重组家庭中四个人的情感变化,特别是后妈与女儿从矛盾对立到彼此信任、相互扶持的过程,以此诠释“家”的深刻内涵。

创作时,秉持主题先行、人物先行的原则。围绕家庭核心设计人物成长线,一切便顺理成章。男主陈海清因厂子效益下滑、儿子一帆患眼癌等变故,对“担当”有了新认知,从认为“爱就是陪伴”转变为明白“有能力才能保护所爱之人”。

女儿陈爽起初觉得后妈是坏人,满心防备。但后妈在她被冤枉时坚定支持,被否定时真心夸赞,还打消她对亲妈被遗忘的顾虑,让她真切感受到后妈也能如亲妈般成为自己的依靠,逐渐卸下防备,从孤单、抗拒变得松弛爱笑。

儿子邵一帆本是少年老成,最初出于“功利”喊男主爸爸,相处中被真情打动,主动改掉姓氏,认可了新爸爸。他和陈爽都在这个重组家庭里体会到超越血缘的爱。

通过这些人物成长与情感转变,完整地展现出重组家庭独特的情感魅力与“家”的真谛。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