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韩叙HanXu
166关注12k被关注19夸夸
战略经营顾问,咨询公司创始人。
百度、美团、网易、快手都待过,跟着其中两家上市。
一本书、一个公众号、一个播客的作者。
韩叙HanXu
1天前
我去工厂的机会很少,上周在上海感受了一下。

这个客户属于制造业,创始人在这个行业22年,专利技术、产品、生产线一条龙都是自己的,构建了壁垒。

找我们帮着做全域经营体系,线上渠道怎么和制造业结合、具体落地要做哪些事、团队组织怎么适配等等…

本质上从战略策略的梳理,再到最终执行的陪跑,都交给我们来做。

和这些创始人面对面的、毫无保留的交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希望!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在拼搏奋斗,压上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把生命中最重要的20年都放在这里,永远乐观务实、毫无怨言。

看到他们,你一定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爱心]
00
韩叙HanXu
1天前
看了一会快手这个大会,咋说呢,从我接触行业和客户的角度来看,快手是很有特点的渠道,对于有的品类或某个阶段的品牌,都是不错的选择,甚至是必选。

但肯定不是大会里讲的这些。大会里讲的vs行业里讲的,差别挺大。

要对自己的优势有自信,把特点放大,不是避而不谈。这么多年了,外界和内部对快手的认知一直都没对上,这个教育成本太高了,也会丢掉很多机会。

这两年我在外面讲课,逢人我就会讲快手平台的优势、快手老铁怎么好、快手主播怎么对老铁、快手适合什么业务打法啥的,但我也影响不了多少人。

等我讲完,客户们就接着琢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了。越深入一线,对这个事的理解就越深刻。

可能你会说,快手的领导们也去一线。

那是,你去的都是小样本场景,都是已经在快手赚到钱或者愿意做快手的。而且官方身份去了,人家肯定顺着你说嘛,水分不少,这些我都体验过。

不啰嗦了,希望快手更好,我一直坚信互联网世界需要快手。
131
韩叙HanXu
2天前
北京和上海的路程,飞机只需要2个小时。但加上去机场和从机场回家,以及延误等不可控情况,这个时间就长了。

比如,此刻是夜里3点,我刚回到北京,但距离我在上海最后一个会议的结束,已经过了8个小时。

想了想,今年要更合理的安排出差,一次去N个城市不回家,这样更节省时间。
00
韩叙HanXu
11天前
让我持续做一件事的最好方法:建立任务。

开始在狮途会里写书,每天写1000字,边写边讨论,也是和大家共创的过程,日拱一卒。
00
韩叙HanXu
20天前
有个朋友分享他的做内容创作的技巧,就是PK。就是不要只讲一家,把竞对拉进来对比着说,效果更好。

我没有故意用过这种方法,但还是有感受。

比如上一条,我说库迪瑞幸霸王茶姬的案例,本质想表达的根本不是谁好喝,我也不在乎谁好喝,我又不是库迪老板。

这1500字内容的核心是「产品即内容」,可基本上没人讨论这个,不是我不想互动,实在不知道说啥朋友们。
61
韩叙HanXu
20天前
前两天讲了一个小事:大家绕开库迪去买瑞幸和霸王茶姬。当时有些感受,没来得及写,这次我补全了。

前两天在成都,给40位创业者做分享。

我发现现场有7成人,都在外面买了喝的,瑞幸、星巴克、霸王茶姬、古茗的杯子们摆在桌子上,特别显眼。

但有意思的是:酒店一楼大堂就有库迪。

大家去买茶饮的路上,必经库迪,想看不见都不行。
我问大家为啥不买库迪?有人说不好喝,也有人说就是不想买。能感觉出这些回答,都是下意识的反应。

为啥会这样?

库迪可能不好喝,但像我这样每天一定要喝杯热美式的人,花2分钟和9块9能买到就挺好。不装逼,我喝不出太大差别的。

口味这个东西,绝不会有真正的差异化优势。我是说,在新茶饮赛道,有差别但不会是优势。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记得,两年前霸王茶姬火遍全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不好喝。而投资他们的XVC,用了很长篇幅在讲“口味对于复购的作用”,有多么的重要,我差点就信了。

如果口味是竞争壁垒,霸王茶姬就不会拼命的讲中国传统文化,张俊杰就不会到处讲自己对标星巴克。

这是想用文化对冲奶茶品类的网红属性,想把自己的品类乾坤大挪移,硬生生的摆到咖啡这个高频高复购赛道里,对口味都是避而不谈的。

不仅新茶饮没有差异化壁垒,目前绝大部分产品,从功能体验上来讲,都是同质化严重,供给饱和。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啥?

不选库迪的这部分人,本质不是因为不好喝,而是因为不喜欢库迪,不认为库迪好喝。这个品牌给用户只有便宜的心智,只对咖啡本身有印象,就太干瘪了。

产品即内容。

在你所在的品类,如果没有办法有产品本身的差异化优势,就一定要用这个逻辑去思考问题。

卖点和场景的翻译器,种草和裂变的工具,都在内容本身。

这是一套很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是讲品牌营销那些虚的东西,就是讲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怎么利用好短视频平台、怎么洞察用户和场景,我做了课程放在狮途会里,详情见文末的「阅读原文」。

这里的内容,一定要瞄准新用户的新需求和新场景。

有个客户是做茶叶的,品类大于品牌的行业,肯定是中年以上的群体是受众,但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大家都在做这部分人。如果作为后入局者,也跟着搞这个存量市场,起点低、势能弱、资源少,肯定做不起来。

其实年轻人也是有可能对茶感兴趣的,只是他们关注的角度不同。

打个比方,过去人们买车,主要看品牌、性能、油耗、价格等车本身的指标,现在看体验和情感,一些车内的小设计就能让发布会现场惊呼。

代际差异变化,同样一个品类、一个产品,在年轻用户眼里可能就是不同的。

说回茶,不是年轻人不想喝。

而是要给他们讲清楚为什么喝、对我有啥好处、上班怎么喝、晚上和周末有什么喝茶的场景、除了喝茶还有啥好玩的。

说到好玩,也是要重视的点。有个确定的结论:对于入门级用户来说,装备器具比产品本身更吸引人。

我之前分享过,Keep奖牌卖了5亿。

当时还有人喷我瞎说,后来Keep上市以后他们看了财报估算了数据,就知道这个事绝对靠谱。在这个案例里,健身是产品本身,奖牌是周边。对后者感兴趣的年轻人,数量远大于前者。

在小红书上,很多讲茶的内容评论区里,都能看到对器具的讨论,很受欢迎的是那种在办公室场景下,非常简单但又有仪式感的小套装。每天忙碌间隙搞一下,情绪价值远大于品茶体验。

所以,如果要尝试年轻用户,不要只卖茶本身。

卖场景、卖周边、卖情绪价值,先把这部分增量用户圈进来,再慢慢培养对茶、对茶文化的理解,这也是打开市场的方式。

这些场景和情绪,就需要内容来呈现和塑造了。你看,把逻辑梳理清楚以后,实操环节就更明确了,执行起来也会更坚定。

我本来想写「产品即内容」怎么做,但其实想清楚更重要。
3218
韩叙HanXu
21天前
生意就和游戏一样一样的,怎么选兵布阵用战术,才能打赢拿资源,优先拿什么资源紫瓶还是黑瓶,拿到资源是升级武器还是防御...

早期都是蒙眼狂奔,又痛又爽;没跑两步就到了华容道,纠结和困惑;好长时间都没走出去,就要焦虑了。

我们做的事,就是站在外部视角,用自己那点本事,帮着梳理清楚,谁先谁后,谁重谁轻。
01
韩叙HanXu
23天前
越来越为北京的商业环境担忧,尤其是做咨询这两年,见的客户越多,出差的次数越多,感受就更明显。

而且我们自己也是企业,五脏俱全,体验也都真切。

我来北京已经20年了,已经是第二个故乡,纳税和GDP贡献超过绝大部分喷子。总在回想,几年前好像没有那么明显,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三年五年后会是什么样呢?
41
韩叙HanXu
25天前
在成都给40个老板做分享,会场一楼大堂就是库迪,出电梯就能看到;隔壁是瑞幸,需要走出大堂才能到。但我看到,会场里所有的咖啡都是瑞幸。

也就是说,大家都绕过了库迪,去买了瑞幸,品牌心智超过了两分钟的走路成本。
61
韩叙HanXu
26天前
从机场广告看趋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