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月下团团
85关注45被关注1夸夸
践行主题月生活法的第二年
5月在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这个月在研究科学变美
月下团团
4月前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意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只要你活着,它就源源不绝,无时无刻都在流动。流动到哪里,专注浇灌到哪里,就能在哪里创造有形的资产。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让它像自来水一样白白流走了。
00
月下团团
6月前
今天在日本地铁里见到了美妆界的“人剑合一”:女孩子应该快30岁了,但面部妆容是很自然的白里透红,给人感觉就像一颗水蜜桃。心里这么想的时候,鼻子果然闻到一股淡淡的桃子清甜香气,仔细感受了一下,是那个女孩身上的香水味。从妆容到气味,做到了五感合一。这种思路,放在任何领域都很超绝啊。
00
月下团团
6月前
2025,愿:
舍焦虑,得从容;
舍旧憾,得新生;
舍浮躁,得深耕。
如灵蛇蜕故,步步向吉。
From:deepseek
00
月下团团
6月前
谁能解决下iPhone这个问题啊😭
40
月下团团
6月前
妄自菲薄者的糖果罐

我一直是自尊心不高的人(这里的自尊=自知+自爱+自信),原因涉及很多方面,比如:
−自我认知有偏颇;
−配得感低,不够爱自己;
−最终呈现出来的面相就是自卑,看上去不够舒展。
解决方法有很多,今天从自知这个参数着手。

《小狗钱钱》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成功日记”:
每办成一件事,都在名为“成功日记”的本子里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能强化正面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信心,建立高自尊。
经过实践,“成功日记”确实很好用。

今天想到一个新方法,我称之为“妄自菲薄者的糖果罐”:
去收集他人给你的每一个正面评价,用图片、语音等方式,把来自他人的尊重形成固定下来的证据;当你对自己失望,当你感到沮丧,去看看这些赞扬,你会获得更多站起来的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写“成功日记”,将评价标准牢牢建立于自身,形成比较稳固的自我内核之后,再去收集“糖果罐”,否则,可能会过于看重他人的评价,而失掉自己的评价标准。
00
月下团团
6月前
头脑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

科学崇尚理性,但有时候,我们或许高估了理性的作用:
首先,理性决策建立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但个人由于缺乏信息搜集、筛选、判断能力,理性决策的基础都不存在,就谈不上作出理性的选择,更遑论按照选择去行事,并且拿到好的结果。
其次,社会也在借用“理性”来规训人的本能,大多时候这种规训是为了维持人类族群的整体利益,但是要小心了,这种整体利益,有时候倾向于上级阶级,有时候倾向于消费社会,有时候倾向于男性群体。作为其中的弱者(中下层、消费者、女性),需要去识别这种“理性骗局”。
供参考的一个思路是,当理性不可靠的时候,尝试去倾听你内在的直觉。
00
月下团团
6月前
及时变道的决心。

年初给自己立了3个flag:
1)今年写52期人生周报,记录每周输出、输出、行动;
2)今年录100期播客,每天花1分钟时间,回答人生100问,目的是锻炼表达力;
3)一季度参加一堂的航海活动,每周拍2条短视频。
目前3个项目全都正常推进,但忽然觉得不对劲,以上都不是当下我最该做的事,我在用忙碌于这些项目去逃避自己真正该做的事。

有意思的是,上周自我解读人类图,解读出三个结论:
1)不要完全听头脑的逻辑思考,要去听从本能的指引。
本能指引告诉我,我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上,没有在做对的事。
2)有非常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行动力,这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
3)我的行动惯性是草率的开头,执着却无所迭代的结尾,往往看似努力,却难以取得好结果。
结合2)和3),我更应该把自己放在正确的路上,否则就是在白费自身精力。

如今本能已经指引了正确的方向,我要做的就是及时变道。但这并不容易,它需要我克服自身强大的行为惯性,无异于举重选手要反过来举起自己。
此时此刻,我依旧在停顿,想寻找折中的方法:让3个项目都围绕正确的中心去运转,但是,我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吗?如果没有,我就会精疲力尽且感到挫败,如何才能有?先明确当下应该做的重心吧。
01
月下团团
6月前
冷脸拒绝一切PUA。

最近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我的主体性越来越强了,可以非常快速的识别他人的PUA,并且果断坚定的站在自己这一边。

感受来源于最近作为消费者,接受的两次服务。

过程里,对方希望增加消费,方式却很邪恶:你黑色的头发太闷了,染个发吧;你跟着我做,速度会快很多。

前者这种PUA,很容易识别,黑色头发好不好看,见仁见智,我自己觉得好看就行,不用理会对方强加过来的观点。

后者这种PUA,就比较容易掉进陷阱:效率是我所追求的;但实现效率的途径,对方一定是最佳途径吗?

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就容易掉入对方编织的温床,但消费之后会不会后悔,就很难说了。

拒绝PUA,不轻易被他人植入观点,进而诱导行动。能做到如此,前提是最近几年,我开始有意识的选择相信自己,把判断的主动权,逐步掌握在我自己手上。

以前就是太不相信自己,也不肯修炼自我的信息搜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才会妄图偷懒,把权力交给他人,交给某个大佬、某个专家,由他人来决定我的消费、我的行为,甚至我的生活方式。

2025年,不妨多试试自己去做判断,做选择,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
01
月下团团
7月前
野火烧我秋叶,赶我隆冬,杀我春在野;
我把夏夜扛在肩,不得眠。

好久没听到这么好的词了。
上次把拟人用得这么大开大合的,
还是28年前的林夕:

吞风吻雨葬落日,欺山赶海践雪径。
00
月下团团
7月前
这周专题解决人生100问里的「一人企业怎么做产品」问题,在看梁宁2018年的课程《产品思维30讲》。
里面有个小细节,提到为什么把社交产品做成了的人,是马化腾而不是马云:
E人不太能理解I人的社交压力,而马化腾对这个压力点非常敏锐。

当时梁举了些例子。
比如表情包,可以解决I人不知道如何用文字去回应的问题。
比如朋友圈,非共同好友,看不见对方的评论。
比如微信读书,如果不想人知道你的阅读品味,可以展示虚拟书架。
今天有个新发现,你在微信看直播,是可以切换身份的。
不知道有没有人能get这个压力点,真的很绝,和当时QQ空间的很多设置逻辑是类似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