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档电影的网络风评来看,可能,互联网导致的文化断层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前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段被精英阶层垄断,绝大部分人只有「看」的份儿。而互联网彻底让每个人都可以表达了,从文字,到图文,到长短视频。电影或者说原教旨主义电影本身就是需要一定的审美基础,这个基础抛开一二线城市,很有可能绝大部份人不具备。绝大部分人爱看的、能看的,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就可见端倪。尽管这部分人表达能力有限,声量也远不及核心影迷,但架不住人多。
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导致每个人都可能极端。信息茧房让非核心影迷,更容易看到对原教旨主义电影「不接地气」、「不大制作坑人」等信息。且不说「地气」与「坑人」能否作为电影好坏的标准,但就是这些信息的来源,以及对这些信息是否独立思考,对目前网络的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来说,还是高估了。
总之就是,文化断层会越来越大,电影的口碑与评价标准会越来越难。对于从业者来说,可能会感叹于为了迎合观众而造成的艺术价值流失。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也能搬出「你不喜欢,你算老几」等论调。所有的预测都是无意义的,只希望文化断层两端的人,可以多一点耐心,听清楚对岸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