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RAS辣斯
129关注55被关注2夸夸
不太热情,随缘交流。
对文化创意行业有点理解。
未来会有个得意的玩意儿写在这里做背书。
置顶
RAS辣斯
17天前
表达是很好的成长方式。

昨天看到有位即友的一个观点,不放原文意思大概是:自己平时不喜欢表达太多观点,因为明白自己能力有边界,讲太多会暴露自己的愚蠢。
观点我认为有道理,但也片面且怯懦。

我最近在即刻算是比较活跃,会发一些自己的思考以及参与别人的动态讨论。
回看我输出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非专业领域比较片面,我的文学功底也有限,字里行间肯定是有一些愚蠢会透露出来的。
但愚蠢其实不可怕,jobs这些大佬们也都有愚蠢的时候,一个人的聪明或愚蠢对于另一位陌生网友来说又有多少意义呢(又不卖课咯🌚)

对于我自己来说,表达更多的是类似费曼学习法的实践,通过表述来对思考做梳理、强化、记录、验证,还能提升文笔甚至交新朋友。而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点时间与承受愚蠢观点不被认可后的小打击罢了。
写出了不满意的内容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个安慰人的观点讲“能意识到过去的自己是个傻逼,是因为你进步了”。

人性是慕强的,一位(强)即友前几天讲自己曾经用两个账号在同一个群发表同一个观点,小号讲被diss,大号讲被点赞转发,这样看观点是否能被认同其实也不重要,提升自己成为别人的“强”好像更重要一些。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蛮沉寂的,当时我具体有哪些想法做了哪些事,回想起来还是比较费力且模糊的,所以现在多写写,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
00
RAS辣斯
2天前
人可以做自媒体,
但不能只做自媒体。
00
RAS辣斯
6天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微妙,妙
00
RAS辣斯
7天前
我觉得网络环境最大的变化第一是社媒推荐算法的进化,第二个是以前上网可做的事情没那么多现在可做的事情太多了。
第一点推荐算法的影响是让普通人也有变成名人的可能性,在推荐算法出来之前这是很难的,普通人发再好的内容可能也就给好友列表里那百人看看,但是现在可能是百万人看到,朋友圈或者即刻这种推荐算法不强的地方就不太受影响(属性原因即刻还是更受影响)
第二点是以前上网没有无限的内容可以刷,也没有无数的好游戏杀时间,每天20分钟逛完常去的几个论坛新内容就看完了,然后没事了水水贴跑跑堂啥的都是日常行为,闲着没事就发发动态打发无聊时间。但是现在上网可以干的事太多了,各个平台几乎不会给你“无所事事”到处灌水跑堂的那种状态了,普通用户日常的发帖行为也变少,反而是因为第一点的影响,让经营账号的人变多甚至成为了主流,然后慢慢的劣币驱逐良币。
最后还有社媒鼓励营业,要吃这碗饭的
原动态已删除
00
RAS辣斯
7天前
switch 2硬件的部分最新消息
来自某switch 三方配件开发商,可信度比较高
好消息买了一堆手柄能继续用了
93
RAS辣斯
11天前
看周鸿祎最近讲的话,感觉老了。
没了那股犀利,透露出一些跟不上时代被迫的圆滑。
10
RAS辣斯
12天前
不知道你是为曾经奋斗读书现在在大厂当螺丝钉的“自己们”遗憾,还是忧虑正在奋斗读书的孩子们。

如果努力了半生,学了造火箭的技术,结果进了大厂只是当螺丝钉,好像确实挺遗憾,但是大家上学的时候不都是学了语数英物化生政史等等的各种科目嘛,最后有几个人能都用上的?这么看每个人都应该遗憾吧。

如果看现在的孩子或者回到孩提时代,孩子的未来是不确定的,选择奋斗读书或者练体育或者唱歌跳舞什么的,都是为了让可能的结果好一些,而且大厂螺丝钉可不是定向培养的喔。
如果家里有个上学的孩子应该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学习的年龄认真学习探索世界就很好,学习就是孩子的主要任务,考上大学是检验任务成果的方式与奖励。

至于成年人,此生以前努力都是过去式了,我想多数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且已经结算完毕,现在的生活大概就是所谓的结果与意义。

白易然: 如果清北剑桥最后也只是进大厂当个螺丝钉 那么让孩子奋斗读书考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00
RAS辣斯
14天前
可能要分一下,如何看待韩国、韩国人、韩国企业、韩国政策,和如何看待我的具体的一位韩国朋友,视角是不太一样的,从外部看容易先看到整体,从内部看通常都是先看到具体的人事物,待在上海看韩国和坐在首尔酒吧里看韩国感觉是不太一样的

戴某DEMO: 油管上看到过一些街坊老外对咱们中国的负面评价和刻板印象,心里琢磨着什么样的环境能产生这样的偏见呢?反过来一想,咱们对印度、韩国等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在他们看来也是偏见。

00
RAS辣斯
16天前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大概讲的是上个世纪工业生产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美国某个洲本土的一种白色蛾子发生了变异,分支出了一个灰色品种,原因是工厂排出的黑烟把周围环境的白树皮白墙壁染黑了,白色蛾子在灰色环境中非常显眼,容易被天敌发现。
这让人联想到张小龙说的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延伸一下所有生物个体都是环境的反应器,只不过人的寿命很长,又有头脑追求自我生命的延续与价值实现,不像蛾子一样生命简单而短暂。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世界几年就会有大的变化,小时候感受不大,因为处于成长期还是一块会随着环境改变形态的泥胚,但是人成年稳定后对环境变化的感受会更敏感与排斥,这是多数人都需要经历的。
如果按18岁左右成熟,世界每8-12年经历一次大变化的话,25-30岁的人们会经历第一次不适应的外界剧变,第一次经历如果适应的好,会比同龄人有很大的领先,如果适应不好,可能也是最迷茫与敏感的。
我今年30,前几年适应得不错,今年感觉已经进入第二轮了,略脱敏

焦虑随想: 『如果是机器人』 面对一个固定的场景,它有一个理论的最佳策略,一个心态平稳经验老道的人,在调研充分的情况下,有机会计算出这个最佳策略,并依此行事。 事情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化,演化后的新场景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起始场景,曾经的最佳策略也不再是当下的最佳策略。 用老策略处理新场景,是事态向不可控方向演化的拐点,或许发展得更加超出预期,或许开始出现意外的损失。虽然结果是有随机性的,但是后者概率高于前者,因为孤立系统的熵值总是朝着增大的方向变化。 面对新场景,重新调研并制定应对策略,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身处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局中,留给制定新策略的时间是不充分的,往往还没意识到需要制定新策略,或者在筹备新策略的时候,下一轮变化又来了。即,策略总是滞后的。 如此,初始的最佳策略产生的先发优势,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降低,最后回归均衡。这个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取决于先发已积累优势的大小,和外部新变化来临的速度。 在有能力制定最佳策略的情况下,如果新策略的产出速度匹配不上外界变化的速度,那优势最终必会失去,系统又回归到一个均衡的水位。 故事还没有结束。 系统能够从优势水位回归到初始均衡水位,且保持稳定,但人不行。人,从优势回归普通,会有丧失感。从普通到优势所带来的获得感持续时间很短,从优势回到普通的丧失感却很强。 丧失感触发焦虑情绪的产生,焦虑情绪使人急切地想重回优势水位,这时,人会急匆匆地行动。重新以普通水位面对现实场景,却已经没有调研的耐心和制定最佳策略的心境,再次成功的可能性被大幅度降低,失败的概率大幅提升。 一旦失败,低于普通水位的心更加焦急,制定最佳策略的耐心更少,行动更快,更大的失败就会到来。 如果不是人,而是机器人,回到普通水位后,关机重启再来,就像曾经那样,面对场景,制定策略,按计划执行,能将循环再来一遍。 人,会下坠。

00
RAS辣斯
20天前
创业是赚一个通向财务自由的希望,一般人哪有几个开张就赚大钱的机会啊,能挺住还有盈利就很不错了

小马宋: 上海很多小店,服务员工资八千,老板也就是比服务员多赚一万,但老板做工时间是员工的两倍啊。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