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好问题,为什么信奉科学真理的年轻人也同时相信玄学或者做哲学探索?
(果然好的问题会促使人马不停蹄地思考,先把当前的思考粗略整理,肯定是未完待续的了)
先说一下基本结论,在科学理论所描述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我们感觉的世界、心灵的世界。对这部分世界的解释没法简单地归为几条原理,换句话说,科学的客观真理无法统治心智、心灵活动领域,在科学的客观真理之外,感觉的世界、心灵的世界也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因此一切价值判断不是绝对主观的。 科学能够研究我们各种各样的感觉产生的物理机制、生物机制,帮助我们把痛解释为一种C纤维神经放电,把酸精准描述为ph值,把人生的开放经历专业化地归结为各种创伤……这个答案并不能够让我们满意,我们要的是共情,要的是理解爱恨情仇背后的心灵内容,痛苦与快乐之间的互相关联,我们想知道为什么阿基琉斯在荷马史诗的最后一卷《伊利亚特》中会发疯一样报仇,杀死他的仇人,并把他绑在马车后面拖拽泄愤;为什么莎士比亚笔下的亨利五世会将曾经跟他共度过很多快乐时光的老朋友说,我不认识你,老头……
科学发展的起点是从剔除带有人类感知的物性开始的,实验科学只专注于完全客观的物性。否则像谈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善之类的话题,谈论的时候总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无法达到一个完全客观的效果,来回争论科学是无法进步的。(ps:一开始哲学和科学是不分家的)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几乎不会有人质疑,普遍起作用的性质是真实的性质,也就是不会有人质疑物理世界的真实性;可为什么有我们的感官、感觉参与在内的感觉世界、心灵世界,就因其不具有普遍性,就不真实了呢?在科学客观真理世界之外,难道就不存在另一个真实的世界了吗?
说一下我的结论,科学之外那个好与坏,善与恶,美和丑的感知世界的真实性并不是由我们人类这个生物创造出来的,价值世界一直就在那,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它需要有能够看到它的感知生物,它才会在。没有那些能够看到它的眼睛,事物(世界)就没办法把美与丑,好与丑,善与恶这一面呈现出来。
人类的知识是一种立体的知,而科学只是其中一种通达知的方法。
注:参考了陈嘉映老师科学与哲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