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外婆家,我看到了 AI 在教育场景下的温度和裂缝
有一个大学生表弟,北航在读,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一堆弟弟妹妹都会追着问作业,今年也如此,但是多了一个变数,就是AI。
初三的表弟,在数学题卡壳时,会熟练地点开豆包拍照解析,但跟我说很多时候都是错误的答案,我给他推荐了推理能力更强的 deepseek 和通义千问,他拿着卷边的草稿纸问我:“这两个能看懂我手写的方程式吗?”,然后一试,发现 deepseek很卡,也不支持拍照上传,qwen2.5-max 还是个网页版,没法语音交流,觉得都不行。
高一的妹妹数学和物理不好,以前常用豆包来解题,但是现在她的题豆包已经解不了了。1 月份刚放寒假的时候,deepseek 和千问推理大模型还没出,ChatGPT 使用不方便,于是我准备给他找一个家教补习一下,结果还没找到呢,我爸就差点花了5000 块买了一个套壳 kimi 的 AI 老师,包装页面上“清北名师算法”的字样让他深信不疑,还好被我拦住了,最后找了一个大学生给她做家教,每节课 120 块。
还有个有意思的是读幼儿园的小表弟,特别吵特别闹,从前吃饭满院子跑的“混世魔王”,如今捧着手机和豆包汇报:“豆包老师,我把胡萝卜吃光啦!”,我舅妈终于可以坐在桌子上和大家一起吃年夜饭了。
现在的推理AI在教育场景下的应用就像我外婆家门口那条还没修完的路:DeepSeek解得了立体几何却读不懂手写草稿,通义千问qwen2.5-max还不支持app和语音。解题出错时,弟弟妹妹们会挠头问那个读北航的表弟:“是AI错了还是我错了?”
可当我坐在省桌上,看见初三表弟披着棉被和AI 豆包讨论数学几何题,家里昏暗的灯光映着他冻红的脸,突然觉得这些不完美的工具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当深圳、北京的孩子辗转于补习班时,至少村里的孩子拥有了24小时在线的解题伙伴。
也许现阶段,AI 还无法填不平教育的鸿沟,但它正变成一根拐杖,让资源不足的孩子也能跌跌撞撞地向前走。或许当有一天,AI 能看懂狂草的手写稿公式、听懂我都听不懂的方言,还能让我爸那 5000 块真的值 5000 块的时候——那才是教育公平真正照进现实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