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老高MrGao
1关注19被关注0夸夸
🙆🏼‍♂️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深度阅读爱好者
老高MrGao
11月前
这几年经过各种媒体的普及,抑郁症已经广为人知,但可惜的是,媒体普及的“抑郁症”是一个错误(至少可以说是陈旧)的概念。当下的抑郁症主要是一个医学名词,是一个诊断概念,而在心理学理论中抑郁症这个概念并不普遍,并且大部分流派对抑郁症的诊断都持以审慎甚至反对的态度。

我个人的态度也是如此。药物对调节情绪是有帮助的,但没有诊断医生是没办法开药的,所以需要保留抑郁症这个概念。而对很多人而言,抑郁症意味着对外归因,意味着创伤后的自我保护方式,是具有积极的心理意义的。

但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心理朝向积极方向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去概念化的过程。

1⃣️抑郁症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分类。

如果你得了角膜炎,那么“炎症”会导致你眼睛不适;如果你的了流感,那么“流感病毒”会导致发烧等一系列症状。但我们说到抑郁症时,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前两者都是疾病,而抑郁症不是。

比如很多人养猫,我们可以说,因为猫是用四条腿走路的,所以猫是四足动物,但我们不可以说,因为猫是四足动物,所以猫用四条腿走路。四足动物是一个分类方式。

同样的,当你有一系列表现(如多思多虑、失眠、疼痛、情绪低落等等)时,你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并不是因为你有抑郁症所以有了一系列表现,不是抑郁症让你严重失眠,而是因为你长期严重失眠,所以被归类为“抑郁症患者”。

医学本身追求的是流程化、高效化,并不在乎诊断是否会对患者造成心理困扰,因而也不在乎患者是否误读;但心理学在乎。

2⃣️抑郁(没有症)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状态,对应的是多种身体反应。

人的基本情绪只有几种,比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之所以叫做基本情绪,是因为它们都有唯一对应的身体部位的感受(如愤怒对应胸膛胀热、悲伤对应胃部不适等),并且[向右R]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此外还有复合情绪,有多种基本情绪构成,但同样具有唯一性和相同性。

但抑郁没有这种对应,但一个人说自己抑郁,ta可能包含如下反应和感受:身体疼痛(头、背、腰以及莫名部位)、乏力、失眠、焦虑、多思、皮肤变差等等,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同,并且往往表现出情绪的失控,莫名的愤怒、莫名的悲伤等等。

所以,抑郁是一种状态,是多种身体反应和感受的集合的产物,而不是情绪!

3⃣️情绪不断遭到否定/禁止,人自然而然就会抑郁。

比如你考试考了99分,全班最高,你兴高采烈的回家告诉你爸,你爸却说:“不是还差1分才100,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时你会感到郁闷;再比如,你在公司和领导发生了争执,回家告诉你对象,你对象却说:“你怎么这么轴,跟你领导叫什么劲啊?!”这时你也感到郁闷。

郁闷是情绪表达受阻的感受,就好像正要大声说话却被人一把捏住了喉咙并被命令“闭嘴!”

人天然就有自我调节能力,将自己从不舒服的状态调整为舒服的状态,但长期(几个月)的不断的郁闷,导致不舒服远远超出了调节能力,就是抑郁状态。

继续发展到更长期(若干年),自我调节能力几乎被淹没,这时候会经常/长期感到情绪失控,这就是抑郁症的状态(一种长期的、持久的、无法自我调节的抑郁状态)。

4⃣️抑郁症不是你有问题,而是你的关系有问题。

有非常多的人,在成长过程(原生家庭)中,是没有学习到如何表达情绪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习到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绪,甚至不知道情绪为何物,而情绪就是“情感”的基本构成,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搞不懂情感是什么、爱是什么。

当情绪/情感无法被化作语言描述时,就意味着情绪无法表达,抑郁就是无法避免的。

当这样的两个人组成家庭,家庭中长大的下一代,则同样成长于这样的原生家庭,形成代际传递。

5⃣️抑郁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对一部分人是有效的,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改善情绪,人会感觉到愉悦,在这种愉悦的状态下,人将有可能积极改善自己的环境,比如认识可以支持自己的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这时ta的调节能力就会变得更强大,从而避免抑郁。

但药物也对很多人无效,这时就需要心理治疗(当然也可能是两者结合)。心理学将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帮助人改善情绪。对于轻度抑郁症,几次咨询可以帮助其走出来。但重度抑郁症则更加困难。

很多人会困惑心理咨询为什么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其实咨询师的“技术”只是基础,而且“技术”其实就那么多,但对于重度抑郁症,普通关系的支持往往很难有效,只有亲密关系的支持才有效,而时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咨访关系也是一种亲密关系)。

6⃣️如何避免抑郁。

焦虑、郁闷无法避免,但抑郁是可以的,因为抑郁是前两种情绪反复、长期出现发展出来的状态。

避免抑郁的手段有两种:
1)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如果家人无法支持你,那么你需要认识朋友,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或者许多可以聚会畅谈的朋友们,都可以。

2)有一个或多个兴趣爱好。投入于自己的情绪爱好同样可以帮助人自我调节,虽然不像上边的那样有效。但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则可以达到蕞佳效果。

3)如果上述两者都不行,那么可以找一个固定心理咨询师,阶段性或不定期的拜访。咨询连续、长期才能有效建立在你已经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的基础上,重度抑郁必然是经历了轻度抑郁才发展起来的,因而在轻度或者更轻度的时候,简单的几次咨询就可以帮助自己回复。

.

如果你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希望本文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正确理解自己的状态,从而更好的调节;如果你只是有些抑郁,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了解并避免陷入抑郁。
2137
老高MrGao
1年前
Stolorow, Trauma and human Existence

Stolorow 2007年《创伤与人性的存在》

00
老高MrGao
1年前

Gasoline (Explicit)

Halsey

00
老高MrGao
1年前
每周三晚8点共读会小红书直播,当前读本:科胡特《自体的分析》

每周共读会 第1期 科胡特《自体的分析》_哔哩哔哩_bilibili

00
老高MrGao
1年前
面对来访者时,咨询师(此处比较特指精神分析背景的咨询师)时常/应该/需要始终处于两个视角的“支配”之下,一个时当下的视角,一个是长度(以人的一生为长度)的视角。

在当下的视角下,咨询师关注来访者当下的情绪/体验/感受,而在长度视角下,咨询师关注来访者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的福祉/满足/需要。

咨询师从这两个视角所收获的体验往往是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的,在比较显见的情景是当来访者需要咨询师提供“建议或解释”的时候。在当下视角下,咨询师会看到这是来访者无法忍受当下的不确定和失控而产生的焦虑/痛苦,是来访者此刻最“心理真实”的需求;而在长度视角下,咨询师需要意识到建议和解释可能带来的限定/误解/失望。


面对两个视角的“冲突”,咨询师永远会处于选择之中,每一次选择都会将咨访关系引向未知的方向,就好像每一次被放弃的选择会产生的那样,这是无可改变的,因而重要的并不是去给选择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首先允许自己始终处于这种视角“冲突”的摆荡之中,通过持续的交流与不断的反思,使选择与放弃所引发的多重面向不断涌现,随之也使得关系的“同一性”在关系中不断呈现。

这种摆荡带来的“不确定感”和“失控感”必然会让咨询师感到不适,甚至难受,但正是由于咨询师对这种不适/难受的忍耐,才使得咨访关系中的主体间体验得到持续的交握,换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咨询师不断的示范对“不确定感”的忍耐,来访者才能逐渐“体验并学习”到如何去忍受/理解/接纳这种必将持续于每个人一生中的不确定。

所谓“轻装前行”,其意义正在于此。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