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拉萨,乃朗寺
8:09醒来,一夜酣睡,睡前想到要全面记录寺庙的吃穿住行才能了解无废落实在哪些地方,于是早上吃完早饭向后勤的藏族小妹妹询问厨余的去向,表示想记录一下处理过程,她回复说是有一位村民大叔12:30和17:30分别收集一次厨余带回家喂牦牛,然后帮我和大叔说中午会有人来拍照。今天早饭有炸松茸,放了辣椒油,香的,但是油炸和辣椒遮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10:30左右想起来回宿舍拿我妈给我剥好的核桃,食堂有源源不断的坚果供应,我都没有机会把它拿出来。在保护中心二楼意外碰见僧人们上完课从班级里(他们会称教室为"班级")出来,我站在楼梯上看他们鱼贯而出穿鞋下来,所有人手里都没有一次性物品(只有一个人嘴里叼着一个没充气的气球),大部分人都背着一个帆布包或者布袋,有2个人提着热水瓶出来,里面装着酥油茶,班级里有他们每个人的水杯。在一楼平台上给他们的包和热水壶拍了照片,开始和他们聊天,初中毕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他们会面临选择,是读高中,还是进寺庙当僧人,一旦选择进寺庙当僧人,就会一辈子待在寺庙里,因为如果半途退出,是会被老人看不起的。我问他们,是叫他们僧人还是喇嘛,他们说喇嘛是需要3年3个月3天闭关的,就在山腰上的那幢小房子里。
一开始和我聊天的3个僧人,分别是13岁、17岁、18岁,他们现在回综合楼图书馆把昨天上课搬过去的坐垫和其他东西搬回保护中心图书馆。回到综合楼食堂,有一个僧人说可以带我在寺里逛一逛,我问能不能帮他们一起搬东西,他们高兴地说可以,然后一群小男孩蹦跳嬉闹推搡着地上了楼。在二楼图书馆门口他们交给我一卷毯子,上面绣了5个格子展开后可以坐5个人,扛在肩上挺沉的,路上他们问我从哪里来、南京风景好不好、人多不多、有什么特色,我说鸭子,鸭脖,嗯有鸭脖,吃鸭屁股吗,我不吃我不知道别人吃不吃,这里的牦牛肉好吃"无天然,纯添加",他们一阵哄笑把这句话反复说了好几遍。到图书馆里,平行展开4张坐垫后,我问他们是不是就是像这样盘腿在上面坐着,他们说是的,前面还会放书包,用来放经书。图书馆书架上里从文革时期保留下来的古籍、有黄布封好的长条状经书、还有现代的藏文图书,有矮座位配垫子,有高座位配椅子,还有辩经用的可以面对面的长桌(他们向我介绍的同时,做了右手向左手击掌的动作)。我问他们一天的安排是怎样的,他们说6:00念经,8:00早餐,9:00-11:00上课,11:00-12:00自习,12:00-13:00辩经,13:00-14:00午餐,14:00-15:00自习,15:00-17:00上课、供奉护法神,17:00-19:00休息、吃饭,19:00-20:00辩经,20:00-21:30晚读。出来之后我问他们平常上山吗,他们指着西北方向山顶上的白色流石滩说他们会爬到那里,昨天早上7:00去过了,我让他们下次去的时候叫我,然后加了伟色(意为"光明")的微信,他是一个戴着厚厚眼睛的17岁小男孩儿。(后来路上再遇到伟色时,他从宿舍出来准备去敲晚课钟,他告诉我21:30之后他会回宿舍看自己的书,喜欢小说,喜欢余华,正在看《第七天》,他初中念的是体育中长跑,现在每天在宿舍做俯卧撑。)回到平台,他们告诉我现在是休息,12:00会下去辩经,我问他们我能不能去看,他们说可以。12:00我来到辩经坛,地上铺满鹅卵石,僧人们两两一对在树荫下,就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辩经,其中一个盘腿坐在圆形垫子上,另一个站在他对面,右手拿着一串念珠,一边陈述一边慢慢将左手平举手心朝上,右手先是把念珠套到左手手臂上像撸袖子一样往上一撸,然后向上挥起至头顶高度,同时抬起左脚,待陈述即将结束之时,左脚重重踏下,伴随右手手掌重重拍击左手手掌,右臂伸直右手顺势滑向对面坐着的僧人,坐着的僧人略作思考后开始自己的简短陈述。问他们辩的是什么,他们说是类似于“是与不是”的辩论,比如正方说"我是男的",反方就要论述"你不是男的"。相比于我们经历的纯灌输式的教育,他们进行的才是真正的"大学",在辩论中越辩越明,在冲突对抗中学习心平气和。
12:15出发去综合楼食堂,村民大叔听不懂我说的话,领我下楼把厨余桶从厨房拖出到综合楼背后,用铲子将里面的厨余铲到自己的泔水桶里,完成后不忘清扫地面掉落的厨余零碎,然后把厨余桶拎回厨房,桶里的垃圾袋不更换但有点破损了。过程中他不时停下来问我可以吗,我点头说可以。我问他晚上几点回家喂牦牛,他说19:00,等晚上18:45我过来的时候,发现他17:30回去了。我向后勤的藏族小妹妹询问垃圾的处理方式,来来回回确认了好几遍才理清楚:厨房做菜产生的食品包装(包括塑料、纸盒、瓶子)会放进垃圾桶,产生的厨余(菜帮、果皮等)会放进厨余桶,楼上食堂泔水桶里既有厨余又有塑料、纸巾、纸杯、蛋壳、坚果壳,这些不能喂给牦牛吃,他们没有做分类,拿下来之后倒在滤里,分离的液体倒进下水道、固体倒进垃圾桶,所以我们餐盘里吃剩的东西其实不会进牦牛嘴里。
中午回宿舍,洗了头,洗了毛巾拿到天台去晒,然后拿拖把拖了浴室,结束后和美术学院的舍友一起出门(他以为我收拾东西要离开),他带我进修缮中的乃朗寺参观,墙面凹凸不平但非常光滑,他说是打磨过的,用的是鹅卵石,震惊,上到三楼看到有藏族妇女坐在地上,正在刚涂好泥的墙面底部用青褐色的鹅卵石来回摩擦,房间地面像是一块完整巨大的花岗岩大理石,听说是人力夯实砸出来的(记得在央视的西藏纪录片里看到过),非常结实。手艺人坐在脚手架上描绘房梁表面的图案,非常精美,有些已经画好的甚至贴了金箔,这些壁画他们要画两年多,寺里没有通风,但是没有普通建筑装修时的刺鼻气味,他们采用的颜料大多是天然材料。释加牟尼像的莲花宝座已经搭好,上方大约6米的高度空空荡荡。上楼顶,发现之前远看很像塑胶跑道的颗粒感赭红色墙面不是泥,而是一种由叫笾马草的茎秆细密地插入而成,这样的墙壁很轻而且透气性好,是非常尊贵的一种建筑材料。
下午回保护中心办公室,用这几天在食堂拍的照片制作了乃朗寺食物流转示意图,说明了每一个流程里我的无废观察和有废观察,串联起食材准备、餐具准备、厨余产生、厨余处理等环节,还需要多观察和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完善和扩充到整个寺庙的垃圾产生和处理流程。
晚上去拍山谷日落,返回的路上,戴胜依旧辛勤地往返奔忙,这次看到它沿着山谷飞向了远处的灌木丛。云朵在山川的头顶摆弄自己的倒影,满月就要爬到山尖上,群山隐去身躯慢慢只剩轮廓,世界悄悄变成了一个平面,楚布河在黑暗里尝试模仿海浪,模仿飞机,模仿山谷的风,头顶星星渐渐显现,山谷里灯火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