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发现了中学时候下载的歌
点开看了看 有些歌现在也在听
但更多的是:嗯??我当年还听这种的??
没发现什么青春回忆,反而觉得挺幼稚
是现在外放出来会社死的感觉。
于是我就想 我喜欢的歌 到底是什么样的
或者说 我挑歌的标准是啥
然后我瞅了瞅最近播放
很杂。各种风格,各种年代,各种语言 都有
纯音乐和DJ也有
基本找不着什么共同点
随便选几首听了听 我好像有想法了
它们确实没有相通的特质
但是都曾在我生活的某个时间节点
和我当时的情绪共振过。
我突然觉得歌是一种表达
词曲作者的创造 编曲的加工 歌手的诠释
为的就是向听众好好地说点什么
所以喜欢的歌一定是
听过后对它的内容有感触和理解
理解越多 感触越深 就越喜欢
也就是有了共鸣。
两三年前有阵子我特别喜欢唱功厉害的歌手
科学的发声技术 强悍的声带机能
觉得他们就是歌手的天花板 行业的标杆
瑞思拜。
可是慢慢发现了不少歌曲
没有多么强的表现力
却那么动人又耐听
某位三流业余歌手也没啥激情 不常开口了
可他好像能听得进去歌了。
一个奇妙的比喻 听歌好像开盲盒
脑海里有许多盒子 平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而每首歌都是一把钥匙 独一无二的钥匙
能打开某一个盒子
总有盒子打开后 盛着我们认为珍贵的东西
所以我们喜欢这些 “好钥匙”🔑
至于那不想要的盒子 钥匙也就随手扔了。
人成长的标志 就是觉得以前的自己傻乎乎的
这话我忘了谁说的
有时候我反正会翻以前的空间和朋友圈儿
有点惊讶当初竟然能说出那些话来
挺有意思的。听歌也是。
以前的旧盒子现在打开 对里面的东西不爱了
反手一锁 看看手里的钥匙 心情怪复杂的
还是别扔掉吧 好歹也是段经历
扔了 盒子可就一直锁了
那些中学的歌我最终还是没删
就像以前的说说和朋友圈
而且听着听着 除了幼稚 好像也有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