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己攻击自己》
朋友教我一个方法,我觉得受用,也分享给大家:
不要自己攻击自己。
什么叫攻击自己呢?先说最简单的,负面评价自己,就近乎攻击。比如告诉自己:我很糟糕。我是个失败的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是在攻击自己。久了,情绪积累下去,就会痛苦、挫败、抑郁。
不过,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这句话还有半句:要观察自己。
观察自己,和不攻击自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能观察自己,就会不知不觉攻击自己。举几个例子:
没车的人,和朋友聚会,朋友开了辆豪车,他坐上去,觉得很舒服,觉得这车真不错——假如不善于自我观察,恐怕九成以上的人,会产生程度不等的自我攻击——仅仅是羡慕,就包含着自我攻击的成分。在羡慕中,你已经隐约对自己不满意了。
没房的人,到豪奢的家庭作客,也很难让他不产生对自己的攻击。大龄未婚者的父母,去参加别人的婚宴,也容易攻击自己。这些攻击,当事者一般自己觉察不到,但实实在在。
走在大街上,看到高档餐馆,心想:我什么时候能吃一顿?看到漂亮异性,心想:我的爱人没她漂亮。其中都有对自己的攻击。
怎样卸下这种攻击呢?清楚地观察自己的念头。注意,不是观察外境,不是给予外境否定的评价,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说葡萄酸,不是对葡萄的攻击,是对自己的攻击;而是观察自己的念头。
难就难在,“观察自己”和“攻击自己”,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往往很难分清。为了便于区分,姑且在它们中间插入两个辅助概念:“描述自己”和“评价自己”。
举个例子:
我做错了一道题。我因为看漏一个字做错了一道题。我因为马虎做错了一道题。我真马虎。我是个马虎的人。
以上,粗略表示了从“描述自己”“评价自己”到“攻击自己”的渐变。“我是个马虎的人”,可以说是攻击自己。虽然它也是描述,但有两点,第一,这种描述具备伤害自己的功能。长久使用类似描述会让自己沮丧、挫败、痛苦乃至抑郁。第二,这种描述不准确,不全面。什么叫马虎?你去好吃的餐馆点菜,会点马虎吗?“马虎的人”,做什么都马虎,而你只是考试马虎,化妆可以一丝不苟。所以说,“我是个马虎的人”,既不准确,也不全面。
“我真马虎”,相对好一点,但也有攻击性,因为它吞掉了一个词——“这里”,“我这里真马虎”,就好多了。“我这里真马虎”,杀伤力是很弱的,强调“这里”,就会限制住范围,你就不会把这种评价应用到其他事情上,就像亡羊补牢,虽然丢了一只羊,但你知道别的羊不会因此受损失。
而“我做错了一道题”,这就是描述。“我因为看漏一个字做错了一道题”,也是描述。如果停在这里,就不会对自身造成攻击。不仅不会造成攻击,还有助于看清客观事实。但要害在于,很多人不会停在这里。有了上面的描述,几乎都会得出下面的结论。这是心的功能。于是,就会从“我因为看漏一个字做错了一道题”,走到“我因为马虎做错了一道题”。这一小步,是攻击自己的一大步。
这就是“从描述转向评价”。一旦转向评价,就很难不产生攻击的效果。而在“描述”“评价”之间,根本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差别只在分辨率。就像如果说30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叫“描述”,30万像素的就叫“评价”。相比“评价”,“描述”多了许多细节,因此让你不会误认。
用佛教的话说,“描述”刻画的是“自相”,“评价”刻画的是“共相”。描述自己掉到一个坑里,不会产生过患,因为这个坑独一无二,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坑,你不会害怕掉到其他坑里。评价就不同了,当你评价自己掉到这个坑里的时候,是分辨不出它和其他坑的区别的,你会倾向相信自己还要掉到许多坑里。
对自己的攻击,就是这样产生的。
而“观察”,是在“描述”之前的。因为观察得清楚,杜绝了后面的攻击、评价,甚至连“描述”都排除了。无论怎样描述,所描述的和事情本身还是多少有些偏差的。评价、攻击,偏差就更多了。
攻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很隐蔽。自黑、自嘲、自夸、自矜,都包含了对自身的攻击。很多人想用巧妙的方法掩饰对自己的攻击,最典型的是自嘲。企图通过自嘲说服自己,某些事情对自己不构成影响,更不构成伤害。其实,这是欲盖弥彰。佛教叫绮语、妄语。但凡发出这种声音,绝不可能不带来痛苦。要想真正避开一切或隐或显的攻击,唯一的办法是如实观察。观察得越明白,越能让事实以近乎事实的方式呈现。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攻击自己绝不意味着对自己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不攻击自己不是一叶障目,更不是掩耳盗铃。长得不好的人告诉自己“我长得丑”,和告诉自己“我长得帅”,哪个才是对自己的攻击?
看起来好像前者是。实际上,两者都是,而后者对自己的攻击往往比前者强烈很多。并不是说,给自己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就不是攻击。其实,“评价”本身就近乎攻击,因为评价是对事实的抽象、概括和提炼,在提炼中,必定会因为略去了某些、或者是过度关注了某些,而与真相产生偏差。攻击来源于偏差,而不来源于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评价的词语是贬义还是褒义。
个头矮的人,告诉自己“我个子矮”,毋宁说是一种描述。但如果经常性地告诉自己“我个子矮”,就近乎评价和攻击了。如果喜欢在很多场合拿身高自嘲,就必定是攻击。如果他以为“我个子矮”是对自己的否定,于是告诉自己“我并不矮”,反倒是对自己更猛烈的攻击。同理,不好看的人,常常告诉自己“我并不丑”,甚至“我很美”,也是对自己的严重攻击。
攻击的根源,初看似乎端在描述、评价与事实本身的偏差,但细究起来,偏差本身还是第二位的,偏差的根源才是第一位的。首要的是,你为什么选择这一点进行描述?你为什么聚焦于事物的这个方面?用佛教的话说,每个事物都有许多相,有“总相”和“别相”,偏差之所以产生,在于你关注的始终是“别相”而不是“总相”。
就像吃饭,当你不在意饭好不好吃时,你照样知道它好不好吃,但不会因为是否好吃攻击自己,而一旦在意饭菜的味道,无论好不好吃,都会因此攻击自己。有人不介意在家蓬头垢面,穿廉价的衣服,但会因为在盛大场合穿不起奢华的衣服、妆容不够精致而攻击自己,或者因为碰见比自己更漂亮、富有、尊贵的人而攻击自己。
攻击的根源不在事物本身,而在选择性地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某些差异。因此,“事实”不意味着“真相”。某些事实,一旦被特别地强调,就不再是真相,甚至会变成假相。就像聚焦于一点,而令其他事物失焦、模糊,那是不可能清晰明白该事物在总体中的位置和意义的。
为什么会聚焦于特定的对象,忽略了其余?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许多概念和标准。佛教叫“名言”。“名言”是蒙蔽理智的罪魁祸首。
儒家也说,“必也正名乎”。是什么,就是什么。称谓虽然不足以穷尽事物的种种特征,但也应该体现大端。给事物冠以不当的称谓,是罪恶的渊薮,混乱的根源。用不恰当的称谓和形容,去描述评价事物,佛教称为“绮语、妄语”,必定会有后患。
另外,还要说说对“做事情”的误解。很多时候,“不做事情”就是“做大事”。一心想“做大事”的人,恐怕对他来说,最有积极意义的是收起手来,暂时不要做事情了。
比如,希望帮助别人,为别人做点什么,不是一定要通过“做点什么”才能实现。一个想自杀的人,如果不自杀,那就是对周围人,对家人、朋友,对这个世界的莫大帮助。虽然你什么都没做,但仅仅是慢慢消解自己的某些想法,就对世界有莫大的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把手伸出来,请求别人给予帮助,同样也是对别人施以援手。但很多人不明白,总以为自己要做点什么,才有可能是对别人的帮助。——这种错误的观念,是心会不自觉地攻击自己的原因。
就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航行,发出信号,如果收到灯塔的反馈,就知道有灯塔;如果什么都收不到,它就不踏实。心也是这样。心总会驱动我们做点什么。这种驱动是通过攻击自己的方式实现的。不然的话,人为什么这么拼?是谁在驱动你打鸡血似的做一件又一件事情?并且甘愿忍受这个过程中持续不断的痛苦?
通过攻击,会产生一个“看起来像我”的感觉,心很在意这个感觉,尤其怕失去它。一旦攻击停下来,这种感觉就要淡化、消融,心惧怕它的消失,所以只好持续地攻击自己,攻击得越猛烈,“看起来像我”的东西就越坚实,心就越有着落。哪怕攻击得很疲惫,很痛苦,心还是需要这种痛苦来确认自我的存在。一旦经受并习惯猛烈的攻击,心会越来越粗粝、僵硬,对细微的攻击会麻木、失察。又因为惧怕“看起来像我”的感觉消失,心可能发起一轮比一轮猛烈的攻击。
消解痛苦的方法是反过来,停止攻击。这是分层次的。当你停止了对自己的剧烈攻击后,会发现仍然有中等程度的攻击;中等程度的攻击停止后,会发现仍然有微细的攻击;再接下去,会发现,对别人的攻击中也必定包含对自己的攻击。实际上,你想让那种“看起来像我”的对象消失,都是很难的,剥离掉一层层对自己的攻击之后,发现仍然残留微细的、持续不断的攻击。假如一切攻击彻底消失,所有瑕疵都将不复存在。
那,通过什么方法放弃攻击呢?前面说过,观察。怎样观察呢?说起来非常简单,又特别地难。我只能简单介绍一种治标的方法。
当心里涌起某种想法的时候,自问一句:我好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面前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如果想的是某种场景画面,我愿不愿意当众描述出来?——当众不是当着某些小群体,而是当着几乎所有人,包括你尊重、敬畏的人。
如果愿意,或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那它不会有太大的危害,离攻击自己尚有距离。如果不是,就要警惕了,就可以问问自己在干什么。问的时候注意两点,第一,要把自己的名字叫出来,就像现在的自己在和刚才的自己对话,像我是这样问:“王路你在干什么呢?王路你在干什么呢?王路你在干什么呢?” 第二,至少连问三遍,最好出声,如果周围环境不允许,也可以默念,但效果会打折扣。所谓“干什么”,其实就是“想什么”,问自己刚才在想什么,但目的不是让自己再想回去,恰恰是为了打断刚才所想。经过这样一问,至少可以有短暂的瞬间停止那样的想法了。
就好比高温的灯泡,快要爆炸的时候,把电源切断。电源切断能不能保证不爆炸呢?也不能,但至少保险一点。而且,这只是急救的措施,是在烦恼涌起后的补救,未必奏效,因为很可能在你问了三遍之后,马上又回到先前的心思上去了,这就好像电源切断一下又接通了。不过,熟练运用之后,慢慢成为习惯,对自己的攻击就会减少。
作者: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