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炫酷的ccc
824关注2k被关注11夸夸
toB AI应用探索中
重新思考企业、工作与协作:
“轻松决策,优雅协作”
置顶
炫酷的ccc
3年前
没有什么是“必须的”,要意识到自己永远有选择。
保持开放,保持觉察,保持思考。
810
炫酷的ccc
2天前
和前同事对接,如沐春风。
哎。
体体面面的夺好。
快忘了有些环境中可以这样体面地说话做事。
00
炫酷的ccc
2天前
三个项目ddl赶在一起,2号,5号和8号🤕。
现在熬夜能力为什么这么差,过了11点就头晕脑胀,过了12点就睁不开眼😥。

记录一下。
20
炫酷的ccc
3天前
deepseek的深度模式好适合做心理咨询,思考过程比回答内容更有意思。虽然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好懂我🥺
20
炫酷的ccc
4天前
做了个神奇的梦。
和几个朋友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游玩,我们和本地人一起,十来个人有说有笑。
突然发现其中一个人变成了“水泥人”,原来这里有个规则,如果一个人不被任何人看到,就会变成水泥人。
于是我们商量好,决定围坐在一起互相看着。
如果要走动,就五六个人手拉手围成圈一起走动。

很奇妙的设定,仿佛某种隐喻。
10
炫酷的ccc
5天前
什么情况下是“高频打低频”,泛应用快速成长,发展出满足多元需求的能力,覆盖掉垂直应用?
什么情况下会反过来,大而全的产品被各种小而精的产品蚕食?
20
炫酷的ccc
6天前
总觉得目前AI对话产品的“单元”都不太对劲。

豆包主打“拟人”,每个智能体一个对话框,不能和同一个智能体开不同的对话框,只能一直聊。我真的需要这样完整独立的拟人ai吗?但引用功能和从当前话题创建新话题很好。

kimi则是“话题”导向,每次打开都是一个新话题,而且不能在对话内清空记录,想换个问法就要重开对话,导致一堆相似的历史记录。但胜在每次打开简洁快速。

ChatGPT的记忆槽挺好的,但有时候觉得被动地限制了自己,担心记忆内容对当前话题质量有负向作用。

poe也是“话题”导向,同一个对话框可以方便地引入不同模型,但聊多了内容会分散,不能引用只能线性地聊下去就很麻烦。

总觉得应该有更优雅的方案。
54
炫酷的ccc
8天前
前段时间kimi只有点踩按钮,没有点赞按钮。
看到这个清单突然悟了,难道是为了满足“提供不感兴趣按钮”的要求?🤔

奕辛: 算法专项治理清单...

00
炫酷的ccc
8天前
路过一家小店,正门写着“塔罗牌”,窗户上贴着“心理咨询”,底下还有一句说明:
帮助厌学孩子回到学校,保证提分,无效退款。

这是什么中西结合的可量化消费主义。
40
炫酷的ccc
8天前
所以“警惕AI代替思考”警惕的是什么?或者警惕任何东西“影响自己思考”是在警惕什么?

第一个层面是担心削弱了自己的自主性。
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遇到事情的时候是否完全自主的想到方法,形成观点,做出应对,还是依赖其他工具或其他主体来形成观点。自主性让人觉得决定自己的一切。自主性被伤害意味着有一些判断不能自己进行,有一些信息不能自己获取,有一些行为不能自己做出。这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削弱一个人的可能性。
可能性空间变小意味着选择的范围变小了,那么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就存在盲区,同时,学习进化方向也是有局限,因而适应环境的能力会变弱,这会从根本上威胁到这个人的生存能力。
自主性-可能性空间-适应能力-进化能力。这是自主性带来的价值,也是人工智能影响人类自主性时,人类感到警惕的原因。

第二个层面是完整性。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看成自己完整性的一部分,那么如果ai替代或者协助完成部分思考工作,就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完整。
不完整意味着缺失了一些力量,在某些层面上可能是失控的,是盲目的,是无法反应的。
完整性-控制感-抗风险能力。缺失完整性同样会带来生存上的焦虑。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
人类会把思考能力看做自我价值感的一部分。在社会竞争中,人总要有一些层面做得比别人更好,才有可能获得生存资料,获得社会地位,获得生存的保障,获得安全感。如果思考能力不再是自己的强项,而是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这个维度上自己就没有了进步的可能。人类对自己的思考能力的感知是来源于时间的投入,自己获得了信息,自己进行了判断,对知识和观点进行了审美上的选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创新性,随机出现的念头的启发等等让人感觉到自己是有思考能力的。这些东西如果被人工智能替代了,人就会觉得自己思考能力也弱了,进而觉得自己的价值感降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降低。
思考能力-竞争力-价值感-安全感。价值感的弱化会影响安全感。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对大模型的警惕心态呢?
从自主性的构建角度来说,要保持我们自身与社会的多元的链接。保障对环境的适应性。
从完整性角度,要保持开放灵活,不能仅依赖思考,不能把思考当做自己的全部。多多调用其他维度感知这个世界。
从思考能力角度,要拒绝异化,拒绝工具化,相信自己本地就有价值,而不是思考能力强才有价值。

炫酷的ccc: 这几天想了几次这件事:AI带来知识与思想的“爽感”究竟有什么问题?AI的回答作为一种内容,与短视频、游戏等同样会带来“爽感”的内容相比,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AI让人担心自己会忘记如何思考,思考会“忘掉”吗?更强大的思考工具不是好事吗?警惕的到底是什么?对抗的到底是什么呢? 沉迷短视频诚然也有糟糕之处,比如让人觉得浪费时间,但并不太会让人觉得“完蛋了,我要忘记如何思考了!”,相反,沉迷短视频的时候,偶尔还会觉得“真有用,真能学到东西”。 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看到其他人沉迷短视频我们会担心别人被洗脑(很少担心自己被洗脑)。 区别的根源在于:短视频是被动的,是随机的,我并不是带着目的去刷的,我并不是遇到问题去刷短视频。但AI不一样,用AI是带着目的的,是本身有了或大或小的需求、困惑,有了能力或者认知上的“缺失”了才去找AI。本身就是一个有点脆弱的状态。 没有AI的时候,遇到问题人们是要花时间查资料、翻网页、倒数、逛论坛、请教老师,或者就自己闷头琢磨。这个过程是非常明确地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的。再过几年,遇到问题完全不问AI,而是先翻书或者自己研究,那简直是一种“纯古法手工熬制”了。 但使用工具一定会带来警惕和对抗吗? 想到一个例子是纸笔与印刷技术。在有纸笔之前,很多学问是靠老师讲课与学生之间口口相传,所以才有那些“子曰”“如是我闻”之类的记载。据说苏格拉底很反感文字,他觉得一来一回的对话之间才是智慧,写下来的死文字有什么意思。 再举个例子,老师傅手工制作的东西似乎比机器批量制作更有价值,传统手艺人可能也会认为机器生产的东西缺失一些“味道”。 这两个例子挺好理解,新的技术对比旧的技术有优点,也确实有不足,追求效率必然会丢失一些随机性与精确性。 但是长远来看,对话中的智慧闪光真的因为纸笔而丢失了吗?没有啊,我们仍然可以对话,而且得益于纸笔,对话的内容和范围更大了。但苏格拉底确实没办法和每个读到他言论的人对话,如果他想要的是“阅读就必须和作者对话”那确实办不到了。 老师傅手工制作的味道真的因为机器制造而丢失了吗?未必,想仿制大概率能做到,只是成本问题,但如果老师傅觉得“制造就必须有手的参与”那确实也做不到。 AI与“思考”是这样吗?AI会让“思考”这门手艺丢掉什么呢?丢掉的东西值得保留吗?人对“思考”有什么执念吗? “思考”是“人”的特权吗? 评论区继续。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