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梅里同学
393关注1k被关注2夸夸
经济学博士|CPA持证
主业👉出海🚢战略/副业👉用AI敲代码🤖
Think ahead,Move with the crowd
梅里同学
15天前
🧠 最近和AI 聊天,发现1条能激发Click Moment的万能咒语👇

“有什么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

😏
00
梅里同学
19天前
🤨越来越觉着,功能,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前阶段 AI 的护城河了。

1. 在个人端,ChatGPT 已经能记住我说过的话,但真正让人省心的 AI,是那种能自动帮我调日程、同步笔记、完成支付的。记忆只是基础,能闭环完成行动才是关键。这也是 OpenAI、Anthropic、Google 最近都在强调的方向——“Agent Loop”和“Actionable Output”。
2. 对企业客户来说,更关心的也不是你能不能写报告,而是你能不能私有化部署、保证数据不出域、实现合规可审计。在功能都差不多的情况下,能不能落地、部署条件成熟不成熟,才是真正的决策点。
3. 至于准确率,其实早已不再是核心卖点。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可追溯”:有没有红队测试?引用能不能溯源?数据能不能隔离?这些远比一个漂亮的准确率数字更能赢得信任。

真正有用的 AI,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而是更负责任、更可控,也更贴地干活。
10
梅里同学
20天前
不懂就问~

请问像乒乓球一样大的东魁杨梅是天然的嘛🤪打膨大剂嘛🤪快递的话会喷保鲜剂嘛🥺🥺
30
梅里同学
26天前
「只是想洗个澡,没想到被一块小香皂治愈了」😃

最近 Labubu 很火,大家都在讨论「情绪经济」。但我突然想到,真正承载情绪价值的,不只是看得见的“陪伴型”产品,还有那些不起眼但高频使用的——比如:沐浴用品。

前几天洗澡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家里还有一块施丹兰的手工皂没用过,是之前凑单送的,蔓越莓味、晶莹剔透,小小一块像果冻一样(大小是两块麻将叠起来那么大)。本来只是想“顺手用掉”,结果没成想——看到它的颜色、闻到香味的那一瞬间,我整个人就很开心,像是被生活偷偷奖赏了一下。让我意识到:

沐浴用品可能是被低估的情绪经济载体。❞

从选品角度看,它有几个特点:
情绪价值高:视觉+嗅觉+触感三重治愈
心理门槛低:非奢侈品、不贵,赠品都能出体验感
复购逻辑强:一次上头,容易习惯依赖
场景私密:用户情绪投入高、分享意愿强

📌 我的一个判断:
我觉着,「沐浴用品 × 情绪经济」也是一个好的选题/品切口,它不只是清洁用品,也是 “温柔地对待自己的载体”。
20
梅里同学
1月前
Gemini是不是更新了🤔找不到聊天入口了
20
梅里同学
1月前
最近发现blueglass推出了一个ai酸奶的功能

这个可以玩!

其实是通过皮肤/舌头测试你的健康状态

我刚测完,看着还有一些准度
40
梅里同学
2月前
🧪Stack Overflow 也开始“自救”了。

这周他们在 newsletter 里喊出一个目标:

想成为“每位开发者的第三块屏幕”。

第一块是 IDE,第二块是终端——他们希望自己成为陪你思考、答疑、解决问题的工作助手。

但说实话,我觉得他们反应慢了半拍。
现在很多人的“第三屏”,其实已经是 Cursor 了。
它把写代码 + 提问 + LLM交互整合进一个上下文里,像极了 AI-native IDE 的雏形。
Stack Overflow 这边还在做:
代码挑战上线(增加社区互动)
播客聊 durable execution(AI微服务如何“不断片”)
正在构建 AI agents 相关平台(Agentforce)
研究 prompt engineering 与社区反馈机制

思路没问题,但产品形态和节奏上,目前看不太像一个能“进场战斗”的 AI 工具。

不过这场 AI 工具的战役才刚开始。
大模型在重新洗牌一切产品定位,所有平台都得重新回答一个问题:
“你能成为谁的第三块屏幕?”
00
梅里同学
2月前
不懂就问,即刻上有那么一种人是什么人,特质如下👇

1)刚来到即刻1h,有会员标;
2)一条动态没有;
3)跑来通过私信打招呼

反正不管是啥人吧,黑名单伺候,这种人多少有些冒昧了!!!
00
梅里同学
2月前
👣 最近拜访了几家大模型相关公司,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拿两家举个例子:

🏗️ 商汤更像一个工程型公司,强调部署能力和系统集成,尤其在硬件和B端落地方面走得很深。但也能感受到它身上的“传统大厂惯性”。

🧪 上科智院的风格就完全不同。学术导向 + 产业共建。技术骨干大多出身阿里系,更重视基础理论、跨学科能力以及“知识驱动智能”的理念。金融领域已有较完整的解决方案,非常擅长讲客户能听懂、能相信的语言。

很认可他们“学术+产业”的共建思路。但也对“每个B端场景都要搞一个垂直小模型”这件事持保留态度。现在的大模型泛化能力其实已经很强了,很多场景里,定制不等于重新建模,更多是接口和理解层的工作。

📊 那B端企业到底在意什么?这几点基本是共识:

数据安全与合规
越是监管重、数据敏感的行业,越强调“数据不出域”的设计逻辑,比如以前的联邦学习 / 安全多方计算(SMPC) 等解决方案。

能力能否沉淀
AI项目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客户关心的是你能否构建可持续适配与更新机制。

是否有一把手推动
真正落地的大项目,背后几乎都是“战略级”,AI从工具变成“企业业务再造”的一部分。

结果是否可信、准确
尤其是在金融、医疗、法律等领域,“胡说八道”的模型没人敢用。不是能生成就好,而是得稳、准、可追责。大模型要进入生产环境,可信任能力是前提,不是锦上添花

「To B AI,不性感但赚钱」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