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牛奶加波霸
191关注6被关注0夸夸
淫者见淫,仁者见仁
牛奶加波霸
11天前
牛奶加波霸
23天前
#逛公园才是正经事
上回躺在大草地里安静晒太阳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天气真好啊。
00
牛奶加波霸
24天前
超山的梅花零星的开了
感觉年后几天会是个不错的赏梅时间
00
牛奶加波霸
26天前
deepseek的深度思考R1+联网搜索真的能让人着迷。
高阶智驾路线也在往“无图+纯视觉+直觉”发展。
直觉时代:有了直觉的AI,越来越像人,也越来越适应人。
问题在于:人对AI在各个领域的信任到底如何建立?
00
牛奶加波霸
1月前
“信任的进化”

广屿Ocean: 一定要让自己生活在【顶层互助】的环境里 “底层男性的表达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攻击性。”,这是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刘海龙对网络上一部分冲突产生的原因的总结,越吝啬赞美别人的人反而会让自己混的越差 演员黄渤曾经在采访的时候也有个感慨,“(成名)以前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啊,各种什么的。去(找对方)了以后也结不出账来,谁搭理你啊?但现在,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 我觉得大概率那些对黄渤好的人也不是因为要面对黄渤才做好人,他们是真好人,因为人要建立自己的口碑和信誉才能长期混的好,小人根本走不远。只要环境不算太坏,做个真诚的好人就是最佳生存策略 我以前也听过一个很社会的总结【底层互害中层互卷顶层互助】 那么这个总结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 我之前解读过一本横跨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社会传播学的著作《你当我好骗吗?》,里面有一个核心论点就是【更愿意相信别人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们在生活中对别人的信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认知水平最高的人,不仅仅是最警觉的人,往往也是最开放的人 因为选择相信和不相信,收益是不对称的。如果你选择相信某个人,即使他最后背叛了你,你至少学到了“这个人不可靠”这个重要信息。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选择不信任任何人,你就永远无法知道谁是可以信任的 所以【信任就像一种技能一样,需要且可以通过实践来提高】研究发现,那些最开放的人也最善于判断该信任谁,相反【最不愿信任他人的人,反而最容易被骗】 最后,怎么从底层互害的环境,穿过中层互卷浪潮,进入到顶层互助的环境? 来听听本来就生活在顶层互助里的人怎么讲, 素有“硅谷精神之父” 之称,《连线》创办人、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他的新书《劝世良言》中提供了3个建议 1,真诚。这就是上面说过的【最不愿信任他人的人,反而最容易被骗】,要真诚地和别人交往,因为害怕被骗而不敢跟人真诚交往,你的损失会大得多。 况且,博弈论其实也早已研究出最佳的博弈策略:起手就默认选择合作,如果对方选择合作下次就继续合作;如果对方本次背叛,下次就惩罚对方;然后下次再继续选择默认合作…如此循环。最后这个策略在全世界所有博弈策略中拿到了冠军 2,赞美。要真诚地寻找他人可以点赞的亮点,并发出赞美。当你赞美别人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觉很好,同时提供更多你与别人产生链接的“蝴蝶效应”,就像我开头引用的刘海龙教授那句话,你会发现往往攻击性越强的人混的越差,他们很吝啬赞美别人 3,慷慨。大方一点,主动地多给别人一点什么。慷慨不是为了回报,但慷慨是获得回报最好的办法。书中说,“也许宇宙中最违反直觉的真理是,你给予他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理解这一点,就是智慧的开始。” “你不可能因为给予而变得贫穷。你不可能不给予就变得富有。”,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顶层都在互助

00
牛奶加波霸
2月前
今年各产品年度报告陆续出了
有点失望

用个短语来形容,叫做:
“没有被邀请”

QQ音乐:只因习惯固定单循几首歌,凑不齐一个专辑,就变成“未能为你制作年度专辑”
肯德基:年消费没超2500,不给挚友卡,也不给看年度报告
爱奇艺:足浴店里看过很多影片,但登的都不是自己号,年度报告翻开即结束,
麦当劳:习惯了淘宝下单,年度数据大幅度缺失...
蜜雪冰城/茶百道:没有算上外卖团购买的数据,年度最爱饮品完全不对
......

或许只是没有按照“规则”出牌,又或许只是报告本身属于账号并不属于人,反正现状如此

但是...
离开人的账号数据统计分析,真的有意义吗?
00
牛奶加波霸
3月前
“不消费”是一种人行修行,旨在无法从消费行为中获取快乐

广屿Ocean: 年轻人要存钱,尽力多存,有多少存多少 11月中旬,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社会学家的齐格蒙特·鲍曼出了本新书《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马上在世界范围内就引起了关注 我受出版方读客文化邀请进行了解读,发现鲍曼的观点和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极其相通,伟大的思想总是有相似的。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分享给你 首先来看看鲍曼在新书中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消费主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叙事,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陷入到了【赚钱,为了更好的消费享受,想赚更多钱,为了更奢华的消费】这样的旋转门陷阱中 鲍曼希望我们从“沉睡”中醒来,看清3个陷阱: 1,消费主义就是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你渴望得到它 2,消费社会蓬勃发展的根基,就是要设法使你的不满足持久存在 3,消费观念操控了你的生活意义,将快乐定为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它鼓吹:你生活中的不快乐,都可以通过“买买买”来解决 比如化学背景出身的孙亚飞教授就分享过一个业内“秘密”,化妆品行业所谓的各种面膜的成分都是没有办法被人体直接吸收的,不管面膜宣传有什么功效和成分,它唯一起作用的方式只有补水,甚至不需要一定要靠面膜补水,从这方面来讲所有面膜都是一模一样的 鲍曼希望传递给我们一个非常令人恐惧但又无比真实的讯息:在消费社会,我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商品。越来越多的人像商品那样饥渴地暴露自己,渴望从“购买”他们的人那里获得认可,以求在这个世界更好的立足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我有两个答案可以提供 一,积极心理学对对人生的幸福感这个问题早有过研究,通过消费购物获得的幸福感是最短暂和廉价的,而用钱去帮助他人,或创造与亲朋好友的共同体验,则是更长久幸福感的来源 鲍曼说,“消费是一种极其孤独的活动,在消费生活中不会出现任何持久的纽带。”,而反过来将财富作为资源,去创造生活体验,创造人与人的链接,就是一种积极应对 比如你每个月有1万块收入,你把钱拿去点外卖,买盲盒,游戏氪金,这些都是个人消费,他们共同的特性就是基本到手就会贬值,消费不会给你的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你花钱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团建,玩密室逃脱,甚至去投资一个有潜力的项目资助一个有潜力的朋友或年轻人(比如因为早期投资了黑神话悟空团队,而爆火的投资人吴旦),都是在创造人与人的链接,花钱买生活的“体验”,为未来在积累资产 二,存钱,尽可能多存,有多少存多少 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回答凤凰网有一个采访,主题是:给中国年轻人的建议 他核心观点就一个,“首先要存钱,尽你所能去多存钱,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 为什么一个财富自由的富豪对年轻人的建议会是存钱?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不管每个月赚多少都是月光族,但现在让我很有安全感的一件事就是我存了能够让自己好几年不上班的钱,反过来让我有些后悔的就是在前些年被消费主义洗脑花了不少“冤枉钱” 这个世界赚钱的效能是不同的。赚钱效能最高的是资金,其次是土地,再次是劳动 什么意思? 首先,你如果纯粹靠身体劳动来赚钱,你的体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一天的时间和一生的巅峰时间也是有限的,赚钱的乘数效应非常低 其次,土地赚钱的效能是更高的,因为土地是资产,人类的很多生产活动都要基于土地,不管是做生意、开店、还是出租。这也解释了为啥千年来老祖宗就喜欢买地 最后,赚钱效能最高的是资金,因为“金钱永不眠”,能给你创造“睡后收入”。你把钱花在了资产上面,那么在资产中劳动的人每天都是在给你赚钱,你的资金如果涵盖了1000个人的劳动,那这1000个人每天都在给你赚钱 所以你会发现,越有钱的人他们的“消费”占比自己的“总收入”其实相对普通人是更低的,因为他们都在拼命的“省钱”,然后靠资产和资金给自己源源不断地挣钱 而年轻人,越早跳出消费陷阱,越早存钱越好

00
牛奶加波霸
5月前

orange.ai: 最近,我重读了《俞军产品方法论》,获得了许多新的洞见。俞军先生在书中投入大量篇幅,深入探讨了他对产品、企业和用户的本质思考,令人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为了更好地分享这些精华内容,我从中提炼出了15个核心要点。希望这些见解能为你带来启发。 俞军产品方法论15条: 1. 世界上不存在等价交换,一定是双方都觉得赚了才有交换(价值是由个体主观感知的)。 2. 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事实,只存在每个人认知里的事实,如果对方认知没到,你也不太可能说服他,帮一个人补齐认知的代价很高(所以只能选老板,不能教育老板)。 3. 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叫「用户」的人或群体,存在的只是需求的集合(都是购物,但是同一个用户去拼多多和去京东,是两种需求)。 4. 企业是为了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无利可图的用户价值,也有其价值,但不是企业存在的目的)。 5. 价值不是由劳动决定的,价值是由使用者的主观效用决定的。每个人的认知不同,需求不同,需求发生的时机不同,其价值也就不同。(在特别着急用车的时候,价格就没那么重要了) 6. 用户能感知到的价值才是用户价值,用户感知不到的价值只是自嗨(比如一些技术概念Agent/MoE/DiT什么的),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都一样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本身也是传递技术的一种媒介)。 7.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对于一个全新赛道的新产品,旧体验是0,用户所感知到的价值要大得多,可以成为一定的领先优势。但这个旧体验为0的时刻,只有真正触达用户才算,如果新产品没有及时做增长,让跟随者靠钞能力拿到了用户的初体验,那就很可惜了。 8.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之处,是在于“发现市场获利机会”。 9. 用户的欲望是无限的,最好是什么效用都有,但又什么代价都不用支付。但产品不可能无限满足用户的欲望。企业的产品只能满足有利可图的欲望。 10. 产品经理是做权衡的,不是做“设计”或“创意”的。广义的设计,是对整个系统加以改变。无论什么领域,建筑、消费品、在线服务,设计都是要放在系统背景下考虑的。 11. 交易的定义:人做出有意识的行为,为了让自己的状态变好,需要付出代价。 12. 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技术必须被应用于产品,只有产品被交易后才实现了价值创造,只有交易量大才能创造大量新价值。 13. 最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手段通常是信息相关,这就是信息科技产品改变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原因,也是互联网公司市值高的原因,它们的产品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14. 人间第一定律: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降低成本or提高效用,都可以导致相对价格降低。 15. 产品经理的职业特点是,产出不是靠人多,主要靠决策质量(有些大厂有一种方法论是做一堆产品赛马,这很科学,但在创业公司不成立,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飞镖)。 十五条要点,只是个引子,不可能完全表达全书的思想。 如果对这些摘要感兴趣,或者想看摘要背后的推导过程,可以看看下面我从书里选出的精彩的原书摘要。 万字的摘要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z5FpR5YsJ8rAVQ6mCc-_Ag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