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应该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做内容,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事儿。
起因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位讲者的演讲最近突然火了。其实百万级的传播并不在我的预期内,视频剪出来后我的感受是,讲述者是无比真诚的、有魅力的,这是能打动我的讲述,但观众是否买账,理想主义在当下还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效果吗,我对此非常悲观。大部分时候,我都是这样做内容的,纯把自己作为方法,用自己的关心、好奇甚至喜恶来作为温度尺,身边一些创作者朋友甚至刻意隔离开一些杂念,比如传播数据和观众的反馈。这种老派的方法很多时候蛮奏效,每个选题都是我发自内心热爱和关心的,有时候也是真问题,会有很多的传播。当我的困惑与更广泛的人产生共鸣和回响,我会有一种“真心没错付”的感觉。但有的时候并不奏效,我也会意识到一个内容本身质量,和能抵达更广泛的受众,是两件事,后者需要的能力是运营和传播,了解读者在想什么。我们处理的方式是把自己代入读者,但容易造成样本偏差,还有一种思路是读者反馈倒推,比如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一位资深的互联网运营前辈对我说,你们懂内容和选题,是凭本能在做,能做得不错说明直觉蛮好。但懂内容和懂用户是有夹角的,互联网运营在懂用户更有积累,比如,你可以从数据出发去看,看看你的实际受众和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样。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害怕数据和流量的,我担心内容和创作者会被它绑架,丧失独立性。但我现在想的是,我们可以像产品经理一样做内容的,老派传播自然有其动人之处,但数据分析只是一个工具,我们依然可以有选择,去把握每个创作的故事。
所有内容本质是一种与他人的沟通和对话,(面向自我的写作就不在讨论范围了),只要保持对自我的诚实、保持对读者的平视与尊重,分享给读者至少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类似于吆喝,只是让对方更容易听进去,而不是取悦。
#早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