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Mars任鑫
318关注2k被关注2夸夸
目前:云九资本,投资孵化 AI 产品。
之前:Get,对话式 AI 助理;京东到家:同城零售 O2O;今夜酒店特价:每晚 6 点后特价尾房
Mars任鑫
11天前
AI 会逐渐吃掉知识工作的市场,已经是个共识,甚至是一个投资 Thesis。

我经常乐观地说:AI 或许能改变人被工作异化成工具的命运,让人不再只是达成某个目标的手段,而真正成为目的。这种表达很有人文感,但我自己内心也很忐忑——逻辑上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一定会朝这个理想的方向走。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它的推演就很悲观:当 AI 彻底取代知识劳动时,资本的价值会被极大放大,而组织(例如国家)关心个体的动机反而会降低。

现在的世界里,有钱能买到最好的消费品,比如私人飞机,但很难直接买到最顶级的生产力,比如 DeepSeek R1 就不是最有钱的团队创造的,因为顶级生产力非标准化,且有个人偏好(比如天才愿意追随特定的领袖)。但如果未来顶级生产力被封装在 AI Agent 里,那么最有钱的人将能直接购买到最顶级的生产力,甚至直接购买成果。

当资本可以直接买到成果时,人的独特智能的杠杆作用会越来越小,社会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固化——越富有的人越能创造新价值,越能创造新价值的人也就越富有(当然,前提是财富依然有意义,人类还没有被 AI 整体取代)。

一般会寄希望于国家重新进行财富分配,比如发 UBI,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关心国民个体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人民的依赖程度——比如非洲国家中,没有矿产资源的政府通常比拥有矿产资源、只需搞定少数利益集团的政府更关心普通民众。

所以,如果未来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不再需要大量人口,关注个体的动机自然会削弱,未来或许并不会如我们想象中那么乐观。

链接:

nosetgauge.substack.com
44
Mars任鑫
1月前
终于问明白了 DeepSeek 发布了些啥好玩的,我自己收获很大,强烈推荐给大家

DeepSeek 开源周 | 全景解读与我们的思考,开源加速 AI 创新

AI炼金术

00
Mars任鑫
1月前
蹭个热点,发个两周前和 Manus 张涛和季逸超的对谈 [呲牙],感谢混沌学园创造机会 [抱拳]

对话Manus两位创始人 :2025,AI Agent 即将引爆

AI炼金术

01
Mars任鑫
1月前
收到朋友的消息,是在努力澄清市场上流传的一些流言。这让我想起当年创业时推“今夜酒店特价”,上线当天直接冲到了总榜第 2 名。如果有人硬要说这是我的精心布局,我当然乐于把功劳算给自己,但真实情况是,当我们进入总榜前 20 名时,我自己就已经震惊了……

看客常常觉得所有成功背后必有逻辑清晰的“大棋”,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时”和“势”的力量,远比人为的布局和努力更关键。我们的努力只是拼命划着火柴,但真正决定结果的,是有没有碰巧落在了路过的干草车上。

与其反复分析别人划火柴的姿势,不如认真思考一下火为什么能烧这么大,以及下一辆干草车可能在哪个方向、还有多远。
01
Mars任鑫
1月前
很喜欢两个概念,一是无限游戏(Infinite Game),二是选择权(Optionality)。

无限游戏是世界观,让人看到更广泛可能,不把自己困在单一、被规训的棋盘上,也跳脱出狭隘的“输赢”束缚,本质是给自己机会去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稳赢”游戏;

选择权则是方法论,不纠结某个具体时间切片上的决策和优化,而更关注整条时间线上每个点的选择权是否被打开。本质是尽可能减少“不得不”的频次,让自己显得更好运一些。

能做到的话,不一定能成功,但可能可以达到黄执中在奇葩说里对“完美人生”的定义:时时能选择,路路有回转。其实也就很好了。
05
Mars任鑫
1月前
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多数时候,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新工具,帮助我们“生成”(Generate)更多、更优质的内容(Content)。有时,创业者卖工具,比如 Midjourney 让用户付费使用 AI 进行创作;有时,创业者卖成果,比如一些团队用 AI 帮老人撰写自传,最终交付的是一本包含人生故事和数字分身的书。

但无论是工具还是成果,本质上,我们的关注点都在“内容”(Content)上——区别只在于商家动手还是让用户自己动手。(忽然想到餐厅“客户端”的冷笑话。)

但如果内容本身不重要呢?

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视频,它们都只是帮助用户完成代办任务的手段,而手段往往是受限于生产力的妥协方案,未必是最优解。尤其是,当生成能力被放大 100 亿倍,内容本身的价值是否还成立?

这些媒介形态本质上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情感罐头,当我们生产罐头的能力提高 100 亿倍?会发生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罐头么?还是这个技术本质上应该用来做别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Generative AI 不是用来生产内容,而是用来创造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这种形态更偏向于个性化生成,而非固定交付;更强调过程,而非最终成果;不是用来做罐头堆入杂物间,而是用来和用户跳双人舞?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有点像游戏。许多CG 技术最初是为电影设计的,但实际上最大的应用市场是游戏。可能我们也会发现,当下我们做的这些,都只是一个过渡形态,所有媒介最终都会走向互动、个性化、过程导向的“游戏”。也许,我们应该先把“电影”这个概念从脑子里删掉,直接思考“如何用这项技术创造一种新媒介、新游戏”。
10
Mars任鑫
2月前
追求自主 & 自由,有点虚,比较难落地操作。而减少依赖,则非常容易找到抓手。欲望无限,“想要很多,都能得到”这种自由并不存在,可行的自由更加像是“自觉必须要的不多,所以能更少被迫做什么”。

比如自己认为“基础”的月生活费,20 万,2 万,2 千,其实都不会饿死,但数字越小,对外界的依赖就越小,这时自主和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是一个创业项目,项目本身需要的投资越小 & 现金收入越高,对外界的依赖就越低,操盘手的自由空间就越大。

所以,如果觉得世界不如自己所愿,觉得总是卡在外部某个条件上,在对外诅咒之前,可以想想是不是自己设计不当依赖过高。“卡门”未必是门的错,可能是自己太胖了,砸门不解决问题,减肥才行。
53
Mars任鑫
2月前
余一是我认识的人里面用 AI 用得最妖的人,她会在 AI 里构建一个自己的镜像,然后和镜子里的自己聊 /:,@P。感恩 AI,让奇怪的脑子们都能被接住 /::D

从情绪到决策,AI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对话 AI 野生布道师余一

AI炼金术

00
Mars任鑫
2月前
发个广告:有美国公司需要在中国招人或者 EOR 的么?比如 PM、研发和设计师,欢迎联系 spencer@sky9athena.com
00
Mars任鑫
2月前
以前有 10 分钟的碎片时间,会刷公众号看点东西。现在则会想一下“还有啥可以交给 AI 去做?”,然后给 AI(一般同时开 2-3 个)发一个大任务过去……等下一次有 10 分钟碎片时间的时候,就以开盲盒的心态一个个打开,看答案有没有有意思的、有启发的点,有的话就再换那个启发的方向再让它深度搞搞。

感觉自己多了很多外挂的脑细胞和“灵魂”,细想想真的很科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