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Simon_Li
56关注236被关注1夸夸
1. 对3C&市场比较热爱,做过XR/手机/影像算法/5G/耳机/路由器/CPE
2. 对健身也比较热爱,深蹲130/卧推100/硬拉100
Simon_Li
3月前
跟对象说我应该买一副rayban,因为平时老是错过很多值得记录的画面,比如前两天去xxx工作室参观他的军火库、比如去xxx总部参观园区,贼震撼,后来发现啥都忘了拍了。
对象:你能不能先养成用手机拍的习惯?

好!
00
Simon_Li
4月前
每次朋友拿着case来找我加入,在了解完需求之后我都会拒绝。不是跟钱过不去,而是压根不希望客户花这笔预算:一笔做所谓的branding的预算,要的无非就是一套能在内部交差的KMH和一些曝光资源。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依旧有很多大客户有这样的预算,而且花完是政治任务。
不想接的原因是没有挑战:这种需求根本不是考验你对市场、消费者和产品的综合理解,而是考验你对客户偏好的理解。严格意义上来说,后者也是一种挑战,但不是我现阶段想接的挑战。

对不同行业的市场、消费者和产品的综合理解是很有挑战但也很有意思的,优秀的产品营销人会营造一种让消费者拼命顶起脚尖去够一够的欲望。
上过最深刻的一课来自于前司产品老大。当时跟供应链搞了个牛x的蚀刻工艺,让玻璃变轻变好看还能过抗摔测试。我们想着怎么吹这个工艺的突破性,他反问我们“手机做轻了的话,后盖是不是要防滑?玻璃材质的话,是不是要防指纹?”
那一瞬间醍醐灌顶,整个人都从业内式自嗨的状态里跳了出来。后来去线下巡店,消费者进店就是拿在手里看看外观、把玩把玩,这时候导购再一介绍,就成交了。

所以每次找外部agency,我都希望agency能带来一些新鲜的、哪怕不着调的思路,一是感受感受圈外人是怎么理解产品的,二是警醒自己别自嗨。

做营销本质上和做产品一样,都要取舍,也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合理的Top买点不应该来自于消费者,而来自于内部的感染力。用户调研是统计学概念,如果你的市场本身就还没规模化,那调研结果无非就是找了个借口而已,并不具备指导意义。

再回到开头说的,不管对客户还是对内,如果只是为了花完一笔预算交个差,那就不要开口闭口讲市场讲消费者讲产品了。

致敬一下小马宋老师。虽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但看了两本书之后感触非常多。
00
Simon_Li
4月前
老大老二干架的场面出现了,还好二者都是高端品牌,暂时没出现老三躺枪的明显情况。

罗锴: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头显的前景预计随着混合现实和扩展现实获得认可而改善 2024年第一季度(1Q24),全球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头显的出货量同比下降了67.4%。出货量的下降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市场正在过渡到包括混合现实(MR)和扩展现实(ER)等新类别。尽管出货量有所下降,但平均售价(ASP)却上升到了1000美元以上,因为苹果进入了市场,而像Meta这样的现有企业则专注于高端头显,如Quest 3。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近修订了其分类体系,增加了两个新类别:混合现实,它遮挡了用户的视线,但通过向外的摄像头提供了对真实世界的视图;以及扩展现实,它采用了透视显示屏,但反射了另一台设备的内容或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抬头显示屏。 Meta再次在1Q24的市场份额中领先,而苹果最近进入市场使其能够占据第二的位置。字节跳动、Xreal和HTC则跻身前五。Quest 3和Vision Pro两款产品帮助教育用户,并吸引开发者创建混合现实内容,将数字和物理世界融合在一起。不幸的是,这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高端的价格。 国际数据公司全球移动设备追踪器研究经理Jitesh Ubrani表示:“随着混合现实的兴起,预计在未来几年中,纯粹的虚拟现实头显将逐渐消失,因为品牌和开发者将设计新的硬件和体验,帮助用户最终过渡到增强现实。同时,扩展现实显示屏将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因为它们今天提供了大屏幕体验,同时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整合人工智能和抬头显示屏。尽管苹果的进入以及其他供应商在这个领域的新设备无疑增加了压力,但Meta的领先地位在年内可能仍然不可挑战,因为该公司的低成本、高销量战略将使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尽管整体市场的平均售价超过了1000美元,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产品。国际数据公司增强和虚拟现实团队的研究主管Ramon T. Llamas表示:“增强现实(AR)头显的平均售价几乎一直在这个价格点以上,但VR、MR和ER头显的平均售价通常较低。苹果的Vision Pro推动了MR头显的平均售价上升,但Meta和HTC的低成本设备加入,使得这些平均售价没有进一步上升。同时,许多VR和ER设备的价格低于500美元。” Llamas继续说:“展望未来,我们预计所有产品的平均售价将会侵蚀。因为整体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更昂贵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设备的价格将会很高,即使早期采用者购买它们。为了在大众市场达到规模,供应商将需要降低后续和即将推出的设备的价格。” 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头显出货量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恢复增长,与2023年相比,出货量将增长7.5%。新的头显和更低的价格点将有助于今年晚些时候预期的好转。此外,预计从2024年到2028年,头显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43.9%。 https://www.idc.com/promo/arvr

00
Simon_Li
5月前
新能源领域我最佩服的品牌是零跑汽车。
1. 在商战面前,几乎没有品牌洁癖、更不会自视清高,稳扎稳打做产品、讲产品
2. 定位想得非常清楚,市场资源用得合理
3. 悄摸长期稳坐Top5
00
Simon_Li
5月前
跟两个数码V唠嗑,记录一些有意思的事儿:
1. 最近接了A家的单子、采访他们VP,虽然完全没钱,但还是得好好做,毕竟平台给的流量多;A家就是这样,至今都是“凭邀请函”就能拿下所有资源;
2. 朋友买了H家的车,还不到一周就和一辆电驴子发生了碰撞,AEB完全没工作。找售后也不认、线上维权就更别想了,别把自己的号做死了;
3. 做电商想增涨20%,可能得扩招20个人,但做IP想增涨这么多,可能4-5个人就够用了,而且人力还可以复用到IP矩阵;
4. 流量焦虑太重了,本质上还是内容焦虑。平台会给机会,但还是得看自己有多牛的内容能力,并且还得是源源不断的;
5. 很多新能源的单子都需要提案,这跟原来甲方明确需求的玩法完全不一样。坏处就是对策划要求更高了,好处就是更适合夹带私货和获得长期认可。
30
Simon_Li
5月前
华为FreeClip用了一周多之后,直接把韶音OpenFit卖了😂
对于戴眼镜的人来说,耳夹式的OWS真的太太太友好了,强烈推荐。在买FreeClip之前也查了一下,好像只有华为和BOSE有耳夹式SKU。试戴了BOSE,还是太厚重。

耳夹式OWS最大的优势就是完全不会碰到眼镜腿,只要耳机本身做得足够轻,就不会对耳朵产生任何负担,轻轻松松戴一天没有任何问题:办公听歌、看视频、通话、运动,都hold得住。

很多人不知道,“OWS - Open Wearable Stereo”这个词竟然是oladance发明的,从2021年开始开创了OWS风潮,大品牌如韶音、BOSE、索尼都有类似产品,还有像Cleer这样的一众创业公司。oladance这家公司在推出几款耳挂式OWS之后被字节收购了。

很佩服创造“OWS”这个词的人,在最大程度借势“TWS”认知度的基础上立住了一个新品类的认知。
巧妙之处在于,OWS和TWS之间根本不是“对立概念”或者“新概念”的关系:TWS是Ture Wireless Stereo,和“有线耳机”是对立概念的关系,两者在音频和传输处理上有本质上的区别,体现了“音频产品的本质差异”。
而OWS其实本质上还是TWS,只是在佩戴方式上做了创新,而佩戴方式并算不上音频产品的本质。所以OWS这个品类其实就是微创新,但是微创新的时候又蹭到了老品类的流量。服服服!#又添新设备了
83
Simon_Li
6月前
刷到一位博主讲产品/市场层面理性和非理性冲突的观点。
可以理解为“对用户有实际价值的功能背后是理性决策,让用户意识并认可这个功能的背后是靠讲故事式的非理性决策”。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造就牛逼的产品。

印象中这些年最牛的案例就是19年那会儿华为P30长焦拍月亮了:长焦是个超级好用的功能,拍月亮是个超级无敌的故事/场景。
我记得当时华为门店的演示装置都是直接放个稳定架,每当天黑就在门口给群众演示拍月亮,真的杀疯了。
00
Simon_Li
6月前
何同学5G视频发布5周年了,我们三个幕后始作俑者却也没啥感慨。

这几年很多朋友问“你们当时是怎么想出来这个点子的”,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真心热爱自己当时的工作+被预算逼的+一些运气”。

第一点尤为重要,尤其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谁又有那么多热爱呢。

附.
【【何同学】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哔哩哔哩】 b23.tv
305
Simon_Li
6月前
Simon_Li
6月前
3C圈里最近有个瓜:CLEER耳机以近乎诈骗的方式骗稿了「三不五时」团队的TVC创意稿。几个月的心血被浪费不说,绞尽脑汁创作出来的创意被CLEER用别的执行方糟蹋得一塌糊涂。
「三不五时」傅导最近在微博的呐喊终究还是引起了圈内的大量关注和转发,结果CLEER品牌方来了句“恳请您先删除微博,我们再重新建立沟通”。

我一直跟朋友说3C营销圈其实很小的,只要你是叫得上名字的品牌,你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摸清楚:花了多少钱签明星、办发布会、找媒体、做素材、投资源...
很多品牌方不信邪,要么觉得自己拿的价格一定是最低的、要么有臆想症觉得自己拿的价格就比别人高,然后在圈内一顿打听,实际上消息早就传出去,最终反倒影响品牌方的声誉。
那么声誉影响的又是什么呢?是你下一次的“拿货价”、“拿货优先级”和“货品质量(配合度)”。
任何营销资源都是不标价的非标品,别以为你是甲方、你有钱,你就真的是爹了,即使是、你也可以是被坑的那个爹。

CLEER这波操作,背后的营销团队非蠢即坏。
我个人偏向于认为是蠢,蠢在觉得我拼命替公司省钱了、蠢在觉得反正没签协议,因为再坏的营销人,但凡有经验,都不敢冒着在圈子里彻底毁掉自己品牌的风险,毕竟这也是自己饭碗。

500万预算的TVC确实用300万也能做出来,300万预算的能用150万做出来,中间的差价不言自明。牛逼的老板和营销人可以缩小中间的差价,但永远没办法抹掉。

那么以后还会不会有agency接CLEER的单子呢?
当然,谁跟钱过不去呢。甚至,即使发生了这波丑闻,只要CLEER预算充足,没准还会有世界顶级的agency来做。
但是,不管谁接,拿到单子之后,再一层层分包给丙方丁方...这是最正常不过的。

擅恶者终食其恶,主打一个闭环。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