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剪映时,学习到工具类型产品的方法论就是“直接体验”“具体是天使,抽象是魔鬼”:
1、当时入职剪映的新成员,都必须要做剪映模板,要求一个月达到 1 万使用量(我只有 1000......)
2、做产品规划,自己不刷个几百个视频,体验上十几款竞对,不用上评审会,因为大家不会信任你的方案,即使擅长拼凑一些务虚的大词不太管用,说不清具体场景和痛点就会被打回来。
3、在剪映的打工的经历不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当时不是一个真正的视频创作者,虽然有模有样的刷视频和做视频,但还是不够创作者视角,缺少洞察,以及加上一个海外文化墙因素。
4、去年我自己的项目,我自己加带着别人做了快两百个视频,做出千万,百万爆款后,做到封号,才发现当时的业务困顿点,其实是有可能有解。
5、剪映一些功能当时我看来是“抄”,但其实是通过竞对理解使用场景和痛点后,做了一些微创新,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这套流程增加了做成的概率。
6、当时团队里一个工作不到两年的小哥,入职一个月就成了“团宠”,虽然来自小公司,但是对市面上的视频剪辑产品的功能,如数家珍,堪称“人形视频剪辑功能百科全书”。
7、外人看剪映的工具和特效做的好,但其实剪映的大创新是 UGC 模板,一个拉新和拉活神器。
8、但也不可否的是字节对剪映的资源支持,是中小剪辑工具团队不可比拟的。比如模板模块的运营就很烧钱,比如视频草稿云同步技术的能力维护成本不小,比如小团队抗不住 2 年纯免费,不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