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做一个没有好报的滥好人?
以前看过扁鹊的一个故事:
有人问扁鹊:“你们三兄弟都从医,请问谁的医术最精湛?”
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那人提问“那为什么你最有名?他们却没多少人称赞?”
扁鹊说“大哥治病大多病况未显,但是药到病除,人们不觉得自己有病,也就无法显出他的医术。而二哥则是在病况初显,但病人还不算痛苦时治病,使得人们认为他善于治小病。而我都是在病情严重,家人慌张之时治病,这时要非常多的操作,他们才会好。”
为什么技术最好的大哥没被人夸赞,反而是在三人中比较差的扁鹊成为神医呢?这实际上涉及到人们的一种心理——相对匮乏。在人们需要时你提供帮助,别人才会产生最大的满足。而你在他们不怎么需要时提供帮助,他们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1.不要在别人不需要时帮助他
我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因为前段时间家里人出了些健康问题,这对他有很大的感触,他突然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他写了一篇关于健康的文章,结果阅读量只有平时的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读者都是年轻一代的人,并没有感受到特别多的健康困扰,大多是些小毛病。所以对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这位朋友写健康的文章就像扁鹊的大哥给病人看病一样,人们并不会觉得特别有收获,也不会理解这个行为的意义。
这就好像你肚子很饿,我在这个时候给了你一个面包。那么你会觉得这个帮助是解燃眉之急的,所以感受非常强烈,对我的感激之情最高。但是如果你在吃了第一个面包之后,我再给你一个,可你已经不那么饿了,感受也没那么强烈。当你吃饱了,我再给你一个面包,你甚至会感到一点反胃。
在别人不怎么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并不会激发对方的感谢,也不会多么理解你的用心。相反,你在对方踩到坑痛到不行的时候,只要稍微做点什么对方就会感恩戴德。
2.匮乏有多深,需求有多值
所有的大道理,只有自己经历过,人们才知道那有多正确,但是大多为时已晚。如果对方没有匮乏感,你的所有善意和提醒都只是耳边风。因为对方根本没办法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只有自己踩了坑,回头一看才知道你当时的帮助多么重要。
我记得之前,我被邀请回广州听一个企业内部培训。那些学员们听了之后觉得收获非常多,连夸老师水平很高,觉得相见恨晚。我想那些收获颇多的人,大学上课时一定在打游戏吧。因为那些内容基本是大学时创业就业课堂上的内容,毫无新意。
一些人大学时便宜到几块钱就可以听的课堂不认真听,一定要等到毕业工作了来听几万块一天的课。因为在大学时,人们没有那种匮乏感,所以不那么重视这些内容。只有工作了才知道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局限,这时候才知道那些知识的价值有多大。
同样的帮助,在对方不需要时,几块钱别人都不稀罕;在对方有匮乏感时,对方愿意花上几万块,并且对你感恩戴德。你的付出到底值不值钱,对方感受的强度如何,很多时候看的是对方的匮乏感,而不是你的实际付出。
3.阿伦森效应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好心没好报,让自己的付出不再廉价呢?那我们需要适当节制自己的善意,尽量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帮助。
在对方需要时提供帮助,这点原因上面其实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那为什么要节制我们的善意呢?
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安排被试者同伴用四种不同的情况评价被试者,分别是:
A:始终是肯定的评价。
B:始终是否定的评价。
C:先肯定后否定的评价,且否定程度与第二种情况相同。
D:先否定后肯定的评价,且肯定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那些原来否定自己后来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且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且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这被叫做阿伦森效应。当你一直为对方提供帮助时,对方的匮乏感就会慢慢消失,你的帮助就缺乏了需求的基础,价值就被削弱。这就像前面所说的:你在对方饥饿时提供面包,对方会感谢你,但是你一直提供面包,对方就很难感受到面包的价值。
在对方需要时,我们再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平时不要过于热心。这对于保护自己的利益非常有帮助。我们不用像扁鹊一样在对方快要奔溃了才出手,但也绝不能像大哥那样防微杜渐,让别人感知不到我们真正的价值。
这里也顺带提点个人想法,比起帮助好人,我更喜欢帮助聪明人。前者可能会感谢你,但他还是会在你的好意中忘记你的支持有多大价值。而后者总会记得你的帮助到底有多重要,并且会想办法报答你,而不只是感谢。
总之,我们不该让自己的付出体现不到价值。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那就想办法让自己的付出回归到原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