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讨论激励广告时,突然得到一个暴论
【内容平台的会员业务比工具产品的会员更好做。】
问题的讨论始于,我们尝试在 app 内提供:用户看通过激励广告去置换单次会员权益。初心当然是好的,但结果是大大负向了会员大盘。修补动作肯定还是要做,分析、人群包、策略,但其实我们更大的疑问是,这个现象的本质是为啥?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激励置换会员的产品形态在行业内并不少见。已经推全的有,网易云听歌、小说和短剧解锁,亦或是小游戏获得付费道具…没推全的也有,剪映付费模板。
然后我就觉得可能发现问题所在了,但凡工具产品的都换不了,内容产品的都换成功了。尝试分析的话,从用户场景来看,根据行业数据工具产品的月活跃天数 4~6 天,而内容产品则为 15~20 天。
讲人话,相较工具产品,内容产品是跟高频的场景。当会员是建立在工具厂平时,我们可以等价于用户每个月只会有 2-3 次会用到会员功能,那如果有了激励广告的选项,为什么要付费呢(当然也有待转化空间)
回到内容产品的场景,比如网易云。你每个月听 15 天音乐,看一两次看个广告可以忍,但最后你还是会为你认可的平台、认可的内容付费,不断积累歌单并长期留存。(所以汽水的激励某种程度来看,也许是一种挖墙脚的增长手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有点明白自己为啥会无脑支持小宇宙的会员了。小宇宙的会员本质上不是 for 工具功能,而是为了更好的在内容平台上浏览内容,为自己对平台的信任而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