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台让我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新的思考: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老年抑郁?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过往研究揭示了许多老年抑郁的“典型”风险因素:早年的不良事件(虐待或忽视等)、抑郁的反复发作、中年重大经历(失业或丧偶等),包括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老年抑郁的机制相当复杂。
这没错。但我今天忽然意识到:或许这些因素都太“显性”了,它们在强调某些事件的发生(onset)。有没有可能,生活过于平淡,同样具有很高的老年抑郁风险?一个平淡到既没有显著负面事件、甚至都没有显著高光体验的人生,老年时的心境会比普通人更差?
这个想法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许多研究探索了退休年龄和老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但结果比较不一致;二是对老年抑郁有效的心理治疗中,人生回顾疗法(life review)是其中一种。也许退休年龄和老年抑郁没有线性的关系,而经历过的人生体验本身更重要?也许人生回顾疗法生效的动力之一,便是它提供机会来回溯早年那些无论是正性或是负性的“显著”体验,从而使一个人走出心境低落?
验证这个想法比较有挑战性。一是普通的队列研究会更多关注“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没发生什么”。这对于有效的测量会形成挑战;二是即便有队列特意标记“null events”,它的可靠性也难保证,毕竟主观认知能力(比如基础的感知觉和记忆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记录。
但这也正是我认为的这种研究的必要性。我们关注显性的因素远多于隐性的,而医学研究又多基于某些统计量的显著性。这种发现“显性中的显性”的方法论,总给我一种在摘低垂的科学果实之嫌。这谈不上是种错误,但确实有盲人摸象的风险。
一定会找个机会、找个方法来验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