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联酋旅行记»
对阿联酋最早的印象形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豪华的馆当属这家。这个建筑直到世博谢幕后仍留存很久,每次经过总会多看几眼。
2012年,Hamda跟我成为室友的那个冬天,在房间里每天雷打不动五次礼拜。一身黑袍下是与任何一个青年姑娘没有差别的奔放跳动的灵魂。身上穿的香水浓得我每天入睡一呼一吸鼻腔里全是浓过头的香。
阿联酋人的温情、内敛、睿智、多元、顾他,让我感觉他们与中国人的脾气有很多合拍之处。这段短暂的同住成了我在尚未形成大体世界观的大学初期的第一次的外来文化熏陶。在我还没有任何判断之前,就给我塑造了对这个遥远宗教的正面印象,也形成了处世始终要考虑到各种习俗需求的多元包容思维。
十二多年未见,她完全没变。老友相见如故,当年仅同住了20多天,却让我同行的朋友以为我们同住了一个学期之久,可见这温情。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一窥当地美食。Basmati香米饭是加了丁香烧的(吃出牙防所的回忆),咖啡Gahwa是放了豆蔻煮的(喝出大闸蟹的鲜味),甜品与整个丝路上能吃到的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本地姑娘们18岁时会去香料市场调配一瓶属于自己的香水,这是成年的重大标志。大家都非常competitive希望与别人不同,以至于一些小众本地品牌甚至因消费者们想独自保有这独特性,有意不与他人分享,导致好品牌经营不下去😳
城区很多老楼二层以上比一层大一圈,说是有阵子法律限定单栋土地拥有面积,于是建造商们从二楼开始骚操作扩建楼层面积。新建筑的设计全都摩登简约,前卫却不抢戏,且被公民们实在地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没有成为什么网红打卡的浮躁之地。新老建筑融合得真和谐,国民整体教育水平高,国家又有钱,感觉任何先锋想法都能在这里获得赏识且落实。
书展上被各种出版组织的名字打动,peace, tolerance, culture, education, language, letter, etc. 把形而上细分到不行,侧面再次可见他们的有钱且有文化。
#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