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更了,今天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业务基本功。
今年初五一堂年度大课,我现场抛出了一道面试题,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没能在30秒以内回答出来。
题目不重要,背后反映的,是你有没条件反射式的思维习惯,是每个业务操盘手的自我修养。
这个题目来自几年前,我带的一个PM去面试某知名大厂的业务负责人岗,这算是一个挺聪明的提问方式,来,听题。
假如今年初,我在商场里面开了一家服装店,一整年经营都不错,每月都盈利,今年一月临近过年,突然发现营收拦腰减半,收入下降了60%,店长非常焦虑。
问题来了,如果派你去分析问题,你觉得问题可能会出在哪里?
面试官说,你来分析吧,你可以问我可能性,比如是不是春节商场休假,比如是不是有销售离职,我只回答“是”或者“不是”,你来操盘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说完了,如果在一个真实的面试场景下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会怎么分析和提问呢?
停下来,想15秒钟。
这个题目放在文章里不难,但在真实面试场景下,盯着面试官的眼睛,你能在5秒钟内条件反射想到分析策略吗?
首先是第一类答案,商业直觉型。
把这个题目当做是商业直觉题,大量提可能性,是不是春节商场关门早?是不是员工请假回家了?是不是账算错了?是不是交税了?
面试时候,如果是这种回答,面试官会一直回答“不是”,然后鼓励你继续猜,你也许很聪明,可以想出来20,30种可能性,直到你黔驴技穷,放弃回答。
如果是这种面试,基本过不了关。
第二种答案,超级总结型。
上来先提十几种可能性,然后一边提问,一边总结,有三个关于付费率的,有五个关于客单价的,有两个关于人流量的,然后合并一个个分析,如果记忆力特别好,运气好,折腾个十五二十分钟可能能把答案搞出来。
这种回答的方式,大概率也不容易过关。
OK,两种低效的分析讲完了,你应该现在明白好的解法是什么了。
自顶向下,直接分解收入公式,比如营收=订单量*客单价。
可以直接提问: 是订单量下降了吗?如果是,就去继续拆订单量,如果不是,就肯定是客单价,一次提问,分析范围瞬间减半。
如果假设是订单量,继续拆= 门口人流量*进店率*试穿率*付费率。
同样一路问下去,如果面试官故意为难,一路说“不是”,到最后一个付费率也一定会说“是”,因为只有这几个要素啊。
到了这个颗粒度,你可以继续拆,或者探讨具体的运营策略了,通常面试题到这里,也就算破题通过了。
题目讲完了,大家理解背后在评估什么吗?
业务负责人的第一基本功,就是分解业务公式。
把一个业务,拆解成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才能有一个体系的思考,才能把灵机一动的创意,变成确定的各个环节思考。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我见过很多业务线,都是拆解工作缺失,然后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拆解缺失,导致思考有盲区,导致容易过度陷入细节,导致思考战略的时间用来磨细节,忽略了很多全局最优解。
如何破?没办法,唯有大量刻意练习,每一次做新业务,都逼自己把业务拆成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而且强迫症地追求必须逻辑完备。
一次两次五次十次,当慢慢有了思考惯性,甚至肌肉记忆,再面对面试官,就能条件反射给出最佳分析了。
还是那句老话,苦练基本功,越练越轻松。
共勉。
-----
如果你觉得有启发,欢迎一键三连,评论转发,看着即刻有读者互动,是我坚持输出的最大动力。
P.S.最近我想尝试做一点短视频,一条视频讲一个底层思考模型,如果你恰好也有抖音,欢迎关注“一堂楚门”,见我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