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Truman许楚
536关注8k被关注15夸夸
早年在美团,qunar做产品经理
现在以太创服VP,以太一堂CEO
如果你心痒创业,请一定一定来公众号“一堂选课中心“听我讲一次商业本质逻辑
置顶
Truman许楚
4年前
有一个我个人的做事习惯,这两年有几个我带的小盆友,跟我说很受用。

原本我一直以为基本每个pm都有这个习惯,后来发现还真不是。

简单分享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

我记忆里,最早一次经历,应该是12年我毕业,那时候研究网页前端特效,每次看到特别惊艳的前端动画,我都会心里“卧槽牛逼还能这样”,当再发现一次,心里又会喊了一声卧槽牛逼。

突然觉得自己很没品没见识,每天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于是有一天下了决定,下班后一个人憋在办公室里,搜索全球最好的前端动画网站,一条一条看,集中把#卧槽 放到一起来看。

记得那时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从8点看到了快12点,从最开始的卧槽卧槽卧槽,慢慢变得哦哦哦哦,最后就变成不过如此,变得重复和乏味了。

从第二天起,再看到任何一个前端动画,不管别人再惊艳,我基本也没怎么吃惊过了。

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见识快速提升,可能就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养成了这个习惯,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个。

做一堂以前,有那么一段时间冷却期,公司的项目我不是主导,压抑蹉跎了一个多月。我想试着写写严肃好文章。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一个月之内,自己的写作能力从20分涨到60分以上(接上篇我喜欢打分的臭毛病)

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刻意练习一万小时肯定是不行的了,我做了一件事:

找到我想模仿的市场上最好的5个对标,李叫兽,曲凯,增长黑盒,孤独大脑,和wait but why,这几个都是这些年被我“卧槽写的真好”
过的,我把他们平均水平定到85分的线,爆款定在100分,以及为基础,我想达到60分。

分别找到他们每个人top10的好文章,一次性的卧槽够,然后拆解写作套路,反编译从0形成文章的过程,找到一些规律。

两周后,一个严肃长文的小白,第一次动笔,写出了那篇《洞察未来》,就这一篇文章,让我对做一堂有了信心(敢写作),让我认识了现在一堂的教研负责人邦,直到前两个月,还有明势资本的市场负责人,因为这篇文章主动来找聊聊合作。

现在看这篇文章写的挺幼稚,但是60分,应该还是有的(最近会重新改一版,升级一下)

两个故事讲完了,我想说什么呢。

这些年我其实做过很多这样的事:

总是被小破站的各种视频惊艳。我就花一天时间去拆解何同学的《5G》视频,敲逐字稿,分析分镜,推测制作过程。等我做完,后面好像这类视频就没卧槽过。

前几年,每年只能在大长假出国,我想利用每一次机会,提升一轮摄影水平。

没时间刻意练习啊,我就找到最好的旅行摄影作品集: 马蜂窝的蜂首相册,以及这些旅行Kol的最受欢迎的游记。

两个晚上几千张照片看完,总结了8类摄影的几十个套路,他们如果85分的话,我大概就可以下一次临摹到60分的水平了。

出发前两天的临阵磨枪,去了印度,第一张照片开始,就明显感觉以及进入进阶状态了,那次拍了很多60分的照片,这是后话,单开一篇来写。

最后稍微上点价值。

上面这个习惯,我自己称呼为:最佳实践。

做一个足够难的事情,简单重复是最差的,长期刻意练习,赌一万小时也是次差的,在我看来,直接找到最牛逼的最佳实践,拆解理解透彻,见识如果瞬间跳到85分,你的执行瞬间跳到60分不是难事。

最后引用梁边妖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没有什么问题,不能靠跳脱的想象力和超凡的执行力来解决。

大家谈执行力很多,但谈想象力明显不够,这需要你有很强的好奇心,最佳实践的很高自我要求,以及很强的调研和学习能力。

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对某些领域也有成为高手的奢望,就得必须如此啊:

因为你的执行力的上限,不会超过你对最佳实践想象力的下限。
199750
Truman许楚
2年前
上周分享了一个面试题,关于体系拆解业务的基本功,没想到大家讨论还挺热烈。

有个即友给了更完整的解法,在评论区第一条,大家可以去读读。还有人觉得太基础,对咨询师是小case。

的确,这个是基本功,掌握了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你独当一面,对于负责的业务,没有条件反射甚至强迫症式的拆解意识,也确实有点麻烦。

有同学提到这是个P7级别的问题,惦记着P9的战略问题,那今天我抛个P9级别的面试题吧,春天天暖了,大家来一起来练练脑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面试题。

2015年,我有一个前去哪儿网同事,去面试美团,猫眼电影票选座业务线,彼时猫眼市占率大概50-70%,此为大背景。

对面面试官是美团某联创级别大佬,问了一个问题:

电影票房市场大概是一个500亿人民币的盘子,化简一点,假如平均票价50,也就是一年10亿张票。

猫眼已经吃掉了一半的市场份额,明显领先的第一名,但电影票是一个明显的比价业务,用户普遍都对价格很敏感,粘性很低,便宜两三块钱就会愿意换平台。

我们虽然现在领先,也构建了一个挺大挺重的公司,假如公司做到了500人。但客观来说,这个市场盘子很小啊。

假如明天阿里说,我就要拿下这个市场,每年补贴50个亿,每张票便宜5块钱,大量用户都可以抢走,我就连续补贴三年,看你猫眼怎么玩。

OK,问题来了,如果你是猫眼CEO,面对这么疯狂的决心和补贴,你会怎么做?这个仗该怎么打?除了投降,还能有哪些策略?

延展到问题二,如果不是现在,你预判这个可能会发生在两三年后,你有两年备战,这两年你会重点做什么工作?

对了,加一个限制,不能直接卖掉公司,你的目标是独立运营,尽量减少影响,活下来。

OK,30秒,想想你的思路。

这个题目留给大家思考吧,没有标准参考答案,更重要的是对于商业战略的理解深度。

欢迎积极互动:

如果你有答案,请先思考,在评论区写下你的答案,再看别人的。

如果你觉得有点难度,欢迎点赞让很多人看到来答题。也欢迎转发,艾特给你觉得善于答此题的即友。

题目挂一段时间吧,评论区超过100个答案,我会分享几个评论区的优秀答案,以及我的一点点思考。

感谢点赞,我们下条即刻见。
4393
Truman许楚
2年前
很久没更了,今天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业务基本功。

今年初五一堂年度大课,我现场抛出了一道面试题,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没能在30秒以内回答出来。

题目不重要,背后反映的,是你有没条件反射式的思维习惯,是每个业务操盘手的自我修养。

这个题目来自几年前,我带的一个PM去面试某知名大厂的业务负责人岗,这算是一个挺聪明的提问方式,来,听题。

假如今年初,我在商场里面开了一家服装店,一整年经营都不错,每月都盈利,今年一月临近过年,突然发现营收拦腰减半,收入下降了60%,店长非常焦虑。

问题来了,如果派你去分析问题,你觉得问题可能会出在哪里?

面试官说,你来分析吧,你可以问我可能性,比如是不是春节商场休假,比如是不是有销售离职,我只回答“是”或者“不是”,你来操盘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说完了,如果在一个真实的面试场景下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会怎么分析和提问呢?

停下来,想15秒钟。

这个题目放在文章里不难,但在真实面试场景下,盯着面试官的眼睛,你能在5秒钟内条件反射想到分析策略吗?

首先是第一类答案,商业直觉型。

把这个题目当做是商业直觉题,大量提可能性,是不是春节商场关门早?是不是员工请假回家了?是不是账算错了?是不是交税了?

面试时候,如果是这种回答,面试官会一直回答“不是”,然后鼓励你继续猜,你也许很聪明,可以想出来20,30种可能性,直到你黔驴技穷,放弃回答。

如果是这种面试,基本过不了关。

第二种答案,超级总结型。

上来先提十几种可能性,然后一边提问,一边总结,有三个关于付费率的,有五个关于客单价的,有两个关于人流量的,然后合并一个个分析,如果记忆力特别好,运气好,折腾个十五二十分钟可能能把答案搞出来。

这种回答的方式,大概率也不容易过关。

OK,两种低效的分析讲完了,你应该现在明白好的解法是什么了。

自顶向下,直接分解收入公式,比如营收=订单量*客单价。

可以直接提问: 是订单量下降了吗?如果是,就去继续拆订单量,如果不是,就肯定是客单价,一次提问,分析范围瞬间减半。

如果假设是订单量,继续拆= 门口人流量*进店率*试穿率*付费率。

同样一路问下去,如果面试官故意为难,一路说“不是”,到最后一个付费率也一定会说“是”,因为只有这几个要素啊。

到了这个颗粒度,你可以继续拆,或者探讨具体的运营策略了,通常面试题到这里,也就算破题通过了。

题目讲完了,大家理解背后在评估什么吗?

业务负责人的第一基本功,就是分解业务公式。

把一个业务,拆解成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才能有一个体系的思考,才能把灵机一动的创意,变成确定的各个环节思考。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我见过很多业务线,都是拆解工作缺失,然后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拆解缺失,导致思考有盲区,导致容易过度陷入细节,导致思考战略的时间用来磨细节,忽略了很多全局最优解。

如何破?没办法,唯有大量刻意练习,每一次做新业务,都逼自己把业务拆成不重不漏的几个部分,而且强迫症地追求必须逻辑完备。

一次两次五次十次,当慢慢有了思考惯性,甚至肌肉记忆,再面对面试官,就能条件反射给出最佳分析了。

还是那句老话,苦练基本功,越练越轻松。

共勉。

-----

如果你觉得有启发,欢迎一键三连,评论转发,看着即刻有读者互动,是我坚持输出的最大动力。

P.S.最近我想尝试做一点短视频,一条视频讲一个底层思考模型,如果你恰好也有抖音,欢迎关注“一堂楚门”,见我另一面。
71245
Truman许楚
3年前
你是不是经常看别人分析问题很透彻,却发现自己看问题,怎么如此浅薄?

十年前的我就是这样。

现在自媒体们,还不断引用金句戳你:

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灌了你一肚子鸡汤,焦虑值拉满,却连个解法都不给你。

十年后的我,被身边不少朋友贴上了深度思考的便签,我现在的工作,也是梳理创业底层逻辑,分析商业本质,做创业课。

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我从入门到进阶的成长经验。

在职场里,不管是面试还是升职,大家都往往会青睐那些“深度思考”的人。

每个人身边,总有一些人,常常把看问题看的很透,别人还在讨论现象时,他已经看到了背后的规律,甚至抓住了事情的本质,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这是天赋嘛?

当然不是,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天赋,这就是养成的一种思考习惯而已。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你去大厂求职,面试官问你,你想一想,微信为什么没有像QQ一样,做“在线/离线”功能呢?

如果你回答:因为微信最早借鉴的米聊,米聊就没有。OK,这个面试就到这,你可以出去了。

如果你深入一点:一般都这样啊,pc端的一般都有状态,现在的手机软件都没有,这就是规律。OK,高阶的产品职位,面试估计也就到这了。

如果你深入一层,说:因为微信是移动端,基本的逻辑就是默认所有人在线,随时可以发送消息。OK,你可以继续面试了。

如果你再深入一层,继续说,这个本质上是用户体验的确定性。因为QQ不确定能不能对方收到消息,所以状态来保证确定性。但是微信默认在线,所以不需要状态来保证确定性。

嗯,这个同学还算懂点产品。

这个1234,就是看问题的深度。前两个只看到了表层和简单的类比,后两个找到了规律,甚至挖掘到了本质。

这个怎么训练呢?

复盘一下我的经历,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个工具:

第一个,叫做刻意练习。这个很基础,如果不了解的去找一本同名的书读一读就行。

核心就是一句话: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才和天赋,能力都是靠持续挑战难题,持续练习套路,持续获得反馈,持续枯燥重复,慢慢修炼才变成的高手和专家。

第二个,启发来自一本书,深度学习的艺术。

原文我就不贴了,作者采铜提供了一种刻意练习的套路,有点晦涩,我喜欢把它称作“强迫深度解读”

当你看到一本书,一幅画,一片叶子,一个人,你不断准备自己一个问题:它背后还有什么。

为什么叫强迫?因为人的惰性,默认想一两层就休息了,但是你要想成为高手个专家,就必须逼自己刻意练习,一层层追问。

如何深度?初次尝试,你可以问自己下面这一系列的问题:
它到底是什么?
背后有什么?
这背后又有什么?
它是怎么实现的?
它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一层层不断追问。等你训练熟练以后,最精彩的思考是,继续追问:这每一层,你还能找到2-3个同样的例子吗?

一些顶级高手可以做到7层,如果我们能做到4-5层,已经很不错了。

当你完成了一轮思考,经过一次大汗淋漓,你基本就能摸清楚它的本质,以及和其他事物的底层关联了。

哈哈做一堂这个业务以前,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有点闲,我晚上会刷一些网剧和网络小说。

杀完大块的时间以后,总觉得心里很空虚,就开始练习这个套路,做深度思考,试图从没有养分的连续剧中提炼出黄金。

诶呦,效果还真不错。

下面这篇笔记,来自2016年7月,我看完连续剧《彭德怀元帅》后的思考练习笔记:

----------笔记开始线----------

这部剧,讲的是一个旧时代的小营长,成长为共和国元勋的故事。

练习:深层看问题的能力:

1#表层,看故事:一部好看的革命题材故事片。
2#深一层,看技术战法:围城打援、诱敌深入、供给链打击、散兵游击战。
3#再深一层,看因果:拥有担当、坚韧和理想主义,缔造战绩的故事。
4#再深一层,看军事战略:持久战、消灭有生力量、运筹帷幄、反对经验主义。
5#最深层:斗争哲学和世界本质

进一步延展:
-卓越成就来自理想 + 刻意练习。
-商场如战场,需要勇敢,需要战斗。
-想读读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拥有信息在战斗的决定性作用(地图/对方意图/对方动态/我军状况)

---------笔记结束--------

本来看完剧的空虚感,因为一次深度思考梳理,感觉读了一部战争史,也帮我复习串联了很多其他的思考。

深挖以后,什么是横向思考呢?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我现在对面就是个小米电视,挖一下。

你看到小米品质这一层,你可以横向关联同仁堂,海底捞。

你看到小米毛利率这一层,你可以横向关联美团,亚马逊。

你看到小米电视烦人广告这一层,你可以关联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浏览器三级火箭,互联网的边际效应。

你看,这些旁征博引的深度文章框架不就出来了?

总结一下,深度思考不是什么天赋,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天才能力。

首先你要多读书多看报,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和思考模型。

然后用我上面的思路,反复逼问自己为什么,背后有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

不断往深了挖,不断横向连线。

慢慢你的底层思考和整体框架就建立起来了。

那有什么天生的高手,唯手熟尔。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字,欢迎一键三连,评论转发。支撑我写下一篇的最大动力,就是看到有很多人能读懂我的文字,并且有所帮助。

也欢迎你在评论区,随便举一个生活里的东西,来练习一下深度思考。
72256
Truman许楚
3年前
有一个朋友遇到职业选择难题,问我要不要去区块链(空气币性质,工资很高)

为什么我会跟他说,你要谨慎,去了可能就没法回到产品经理了?

为什么很多人说,做产品经理和做销售,很难同时做好,甚至有点人格分裂?

为什么抖音上,有些吐槽视频流量爆好,而严肃干货分享,往往都不尽如人意?

底层就是四个字,留悬念,一会讲。

今天分享的话题,是我本人长期思考话题里,最底层的一个。

昨天参加群响一次闭门会,一群人段位很高,甚至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是KOL网红。

蛋解创业的蛋总,分享了他做抖音爆款的一条精髓:

世界上有两种表达,一种是理性的,逻辑的,客观的。还有一种是就是主观的,甚至偏见的观点。

他接着说:

你去看抖音,大量商业大号的套路都一样: 站一部分人,去踩另一部分人,甚至直接吐槽,diss,开骂。这种视频特别容易火。

站哪一部分呢?一般选人多的一方,因为流量高啊。

比如你在抖音,你就应该去喷腾讯百度,夸华为,字节,就有很好的流量,但你要反过来,就不行。

然后蛋总坦然分享: 大家都是成年人,心理都明镜似的。我知道在牛逼人面前,这是偏见,这观点挺傻逼,但就是有人爱听啊,没办法,因为我的生意就得赚这部分人的钱。

我们聊到最后,终于点到了题: 咪蒙真的相信那一套吗?罗辑思维早期为了反转的话题性,去讲盗版是好的,讲垄断是好的,真的自己相信吗?不好意思,这只是节目效果。

昨天的这段讨论很精彩,帮我串起了很长时间的碎片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营销传播学出身的,能做出来名字特别牛逼的课,但真正懂的人,都觉得他们在割韭菜。

而有些做产品的人,往往因为客观严谨,会显得严肃又毫无趣味。

背后就是今天的关键词,主观客观。

做传播,做销售,做区块链空气币,最重要的素质是“让别人相信”。事情正不正确?不是最重要的。

做产品,做业务,做公司当CEO,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听着好不好听?不是最重要的。

慢慢的,就把人分成了两个方向。

往左走,故事好听的,去追求人性,追求概念,追求故事,追求顺应潮流。

往右走,把事做成的,去追求理性,逻辑,概率和客观现实。

曾经跟一个产品经理讨论香港修例那次活动,我说,我有三个视角:
第一个是客观的视角,这个代表全局和政府
第二个是当地居民的视角,这个代表同理心
第三个是我的个人观点,我的偏好

我说: 我有很多个人观点,但我觉得不重要,讨论这个没啥意思。作为产品经理和创业者,我只想讨论第一个操盘手视角,背景事实和问题管理,如果你是特区政府,你怎么做。这个才是我们能从中学习到自己身上的。

唉,注定我这种思考问题的内容,就很难获得大规模的听众。

回到主题,主观和客观,事实和观点,这是硬币的两面,牛逼的产品和营销能力同时长在一个人身上,很难。

但也不是没有,乔布斯做产品和做营销就很牛逼,但这类人还有一个共同点,用最好的产品做营销,而不是靠故事。

一堂,我在做课,会刻意回避主观观点,刻意回避模糊又好听的概念,刻意避免一些听着极对的金句,因为仔细想一想,它的反面,一定还躺着一句同样极对的金句。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我是讲给真正做事的人听的。

最后,给点落地建议吧。

如果你未来想成为一个专家,你可以左或者右,选一个方向果断走下去。

媒体传播品牌市场往左,去顺应人性。如果你想做产品技术设计科研往右,去解决问题。

核心是不要走反,不要迷路。

如果未来你想做业务负责人,操盘手甚至创业者,那不好意思,大概率你得练习左右手互博,两手都得不能短,不能软。

真正的难题,在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那句名言:

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共勉。

-----
如果觉得写的有启发,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我平时太忙了,这是我在即刻写东西唯一的动力,也是最好的催更。
47124
Truman许楚
3年前
从"自己做过的事情中学习",这个话题听着挺简单的,最近发现特别难。

今天分享一个小的话题:创业中的复盘问题。

先交代一下背景,昨天我做了一场专家访谈,对象是周子敬,他是以太的老板,一堂的校长,他投了很多明星项目甚至字节这种超级独角兽的天使,是一个思考段位很高的投资人。

我们深度讨论了开周会、复盘、知识管理这些话题,分享几个有趣的访谈片段,文末有福利。

1

他说,做投资时候,最怕不能客观总结过去经验的创业者。

最差的情况,是对过去视而不见,所有的问题都习惯性归结为外因,而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稍好一点,能做一些总结,但是都是一些表层的总结,一些大路货、宏大的概念和想法,没什么真正的信息量。

合格的情况,是内外因综合考虑,能够直面自己的问题,有一个相对靠谱的复盘框架,来持续、综合地评估得失。

优秀的创业者,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复盘时候能客观分析问题,尊重事实,不会刻意回避自己的缺陷和问题,而且有Benchmark(基准值),能够基于数据做复盘,对于重新推演找到自己的进步空间。

2

当我追问:那你觉得这个容易改变吗?

他回答:其实很难,这个是大家思考问题的习惯。

我说:那不行,总有一些人有潜力快速提升自己的,那我换个问题:你觉得用什么手段可以让大家持续提升呢?

他说:没有好的办法,敬畏心都是被教训出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外部多次的反馈,反复面对挫折,反复失败、反复反思,慢慢就形成对于规律和常识的敬畏心了,发现自己在多数领域,就是一个弱鸡,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说的确,对于产品经理和创业者,敬畏心和耐操都是一个必须要修炼的素质。

3

聊到第二个周会话题,我说:你投资的项目,你应该陪会了几十个了吧,你觉得大家开周会的水平怎么样?

他说:普遍不太行,多数都还在形式阶段,对周会背后的价值和效率考虑的不够。

比如说,我们公司开会,通常就是几个目的:同步信息,协调工作,汇报工作、项目评审、讨论细节。

不管是周会、评审会还是复盘会,都是这几个目的的总结,如果想完成这几个目的,真的需要走一个充满仪式感的线下会么?

假设每周周会从准备到开,需要平均5个小时,那就是整个公司1/10的工作时间啊。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认真算算ROI,划算么?

线上开会行不行?异步文档开会行不行?开会前用文档先同步信息,见面只讨论行不行?用知识库+周报制度替代周会行不行?

创业公司不是大公司,没钱没时间,大家有机会重新设计一个汇报制度,这块需要认真动脑子想一想。

子敬又分享了一个个人经验值:如果一个周会,全员平均走神的时间,包括发呆看手机看自己文档的时间,明显超过了30%,那么周会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4

最后一个话题,很多公司没有知识库。

很多人都没区分公司的信息和知识:信息是一些零散的数据、报表、文档的记录,实效性很强,往往过期就没用了。

知识是对团队能力提升的材料,比如工作技能、SOP、方法论,实效性会弱一些。对于协作型的、创新型的组织,知识库非常必要。

没有知识库的团队,你管理的就是一个个的人,人走了,流程/经验/客户/知识全都带走了。

而有了知识库的团队,你管理的是一套工作体系,只要是一个合格的人补进来,系统就可以持续稳定运营增长。

这次专家访谈结束,再一次让我感觉任重而道远,即便是拿到了融资的团队,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做得也很不到位,还是要再快一点,抓紧做课,尽快改变。

最后,发一个彩蛋:

明天晚上,我会系统讲一节公开课,主题是《深度创业》,讲一讲创业者复盘、开会、项目制训练的一些关键方法,这次尝试一下开放200个旁听名额,如果你正/未来计划创业,可以来申请旁听。

报名入口:评论区找到我个人微信号,添加后回复口令:旁听,会有助理拉你进群。
(限时招募,活动结束后就会把我的微信号删除)
1239
Truman许楚
3年前
今天想分享一个有意思的底层思考:

为什么有些人总被人评价逻辑性很强?而有些人被评价逻辑弱鸡?

自去年即刻写作实验1.0结束,停更了半年,最近陆续恢复写作,进入第二轮实验。

在去年,记得我们搬新办公室,在刷墙时候闲聊,智钊(我的合伙人)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总说大家写方案逻辑性不够,到底啥是“有逻辑”呢?

卧槽,一向以“逻辑性强“自称的我,竟然一时无语,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这个话题就进入了我的“长期思考列表”,琢磨了大半年,终于有所心得。最近讲创业课顺便做了一次分享,大家反馈还不错,今天这里也聊一下。

首先第一个层次,我们常常说的没逻辑。

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怎么找工作,怎么找创业方向,怎么完成一个运营活动,怎么找一个男朋友。

有些人的思考路径是,嗯,我觉得1很重要,2也很重要,对,还有3和4,我想想,对,还有5,嗯5比2重要一点。

在产品经理面试时候,这种回答是大忌,往往给人一种没有逻辑的印象。

更糟的是,过两个小时,你再问他这个问题,他会回答235,丢掉了14,可能又多了一个67。

哈哈哈哈哈没办法啊,刚才就是我现场编的,我忘了啊。

第二个级别,可以叫做有体系。

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一个体系的思考,而且这个体系是长期稳定迭代的。

我13年刚入行产品经理,我的产品总监对我讲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八个字:彼此独立,完全穷尽。

这八个字,现在是我条件反射的本能,是分析问题最最最基本的合格线。有些人喜欢叫MECE,有些人叫不重不漏,都是同一个意思。

有体系的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你需要持续解决一类复杂难题,当你有了一个稳定的体系,才可能持续迭代,持续升级,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和牛逼。

不然每次都变,每次都忘,每次都靠直觉,成长的速度就太慢了。

有体系还有一个副产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有体系的人和没体系的人讨论问题,会是碾压级别的胜利。

你想过的问题我都想过,你的漏洞我也知道,这个仗我想输都很难。

这是第二个段位,有体系。

面试,可以有一个结构化的面试清单;
融资,可以有一个结构化的筹备过程;
品牌,可以有一个结构化的品牌画布。

但这个段位有一个硬伤,就是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有很多个不同的体系,横着拆也行,竖着拆也行,哪个可以更高效的解决问题呢?

比如,做一个大的产品方案,可以按照人,事,钱来拆对吧?可以按照时间线来拆对吧?可以按照执行部门来拆对吧,那么哪个更好呢?

但自从做一堂这个创业课程产品以来,每天就琢磨创业和方法论的本质和孰优孰劣,终于,感觉自己慢慢进化到了第三个阶段。

我不知道学术上叫什么,我给内部的同学讲,这个可以叫做: 逻辑链。

第三个段位,是什么意思呢?

你的所有拆解方法里,努力寻找一个有前后依赖关系的,逐步推导过程的体系,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分步执行了。

比如,做一个产品方案,我看过很多公司的产品方案模板,各有千秋。但其中有一类大厂的版本,是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逻辑链,执行起来明显是更优的:
1-方案背景(到底要解决的问题)
2-方案目标(想解决到什么程度)
3-方案框架(做什么能完成目标)
这是顶层设计,剩下的就是细化和拆解了。

比如,如何设计一个创业项目的业务里程碑?核心就是五个最重要的环节:需求,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增长和壁垒。

这是我在一堂原创的分析模型,如果你认真体会,就会发现这五个环节:彼此独立,完全穷尽,环环相扣,逐步递进,按序推导。

江湖人戏称“练会一堂五步法,创业再难都不怕”,哈哈哈。

当把方法论升级成逻辑链有什么好处?

第一,可以分步确认。

做大方案,最怕的就是推翻重来,反复修改。当有了一个逻辑链,就可以一步步确认,每一步确认完,OK没异议,买定离手了,继续讨论下一步。

如果你经历过写一个大方案,格式颜色校对都做完了,却被老板算盘推翻;

或者写了一个大的ppt,颜色像素对齐都做好了,却被框架性的推翻;

或者做了一个创业项目,产品定位一调整,整个产品基本都推翻重来,那么上面的文字请你多读两遍。

有逻辑链的第二个好处,就是有重点。

你面对的不是一个问题下平行的12大模块,而是一个逐步推理的过程:讨论第一个问题,讨论清楚OK下一个,讨论清楚OK再下一个,你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

如果你连用户是谁都不知道,就谈用户体验,
如果你连单元模型都没算,就谈增长复制,
如果你连求职目标都没想,就谈简历怎么写,
你不觉得心虚么?

我很喜欢一句话:不谈目标,就不要跟我谈效率。

因为如果我不知道目标,我连评价效率高低的基础都没有。

最后,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我把它叫做“逻辑原点“。

整个逻辑链条的第一步,一旦想清楚,这个产品设计会非常稳定,会很心安。

有些人喜欢叫本质,或者基石假设,或者第一性原理,应用场景不同,大体都是一个意思。

《欧式几何》开篇列了五条公理,有这几条公理在,整个几何学都能推理出来,大厦稳稳的。

你写方案,把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透透的,然后根据它推导出整个的方案,整个方案也立得稳稳的。

你做一个项目,把目标用户的价值(需求)研究得透透的,以此来推导出你想做的项目和如何赚钱,只要价值不变,你的项目就不会全盘推翻。

你做一个旅行计划,你先把最核心的旅行目标想清楚,后面一切工作也就都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这就是逻辑链第一步,逻辑原点的威力。

我想,例子举得够多了。好久没写文字,手略生疏,希望这些内容你读着还舒服。

最后回到主题,职场几十年,你面对的核心难题其实就那么五六七八个,每年每季每月都会反复面对,持续解决。

如果这每一个难题,你能找出来逻辑链,然后持之以恒的去刻意练习,去迭代,去升级,就很优秀了。

这可能是职场业务操盘手这个级别,最核心的内功了。因为长此以往,几年以后,有体系的会完虐靠灵感经验的,而有逻辑链的,推进效率又会吊打那些不稳定体系的。

希望这篇文字跟你有所共鸣。

最后: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防止抬杠,我说下这篇内容的适用边界:

只适用于复杂项目管理且持续操盘,持续迭代的情况。

如果你不是司令员,是战斗中的尖头兵,是销售冠军,是设计师,是创作者。如果不想全盘推翻方案,这篇文章的底层逻辑同样适用,但切忌直接套用。

因为你的信念,执行力和创造力,很多时候比逻辑更重要。

我是Truman,这第二轮写作实验,希望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

能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欢迎大家一键三连,多评论转发,这是我坚持写东西最大的动力。
65241
Truman许楚
4年前
接上篇。

在职场,有想法的新人,刚入职发现了一些公司大问题,究竟该勇敢提出来,还是忍下来,迭代自己的思考?

上篇提问已经收获了137个赞,90个留言。这次留言质量都很高,也很反应大家的工作态度,我点了不少赞,尤其是高票留言值得一看。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相反的做法都能找到合理性。

其实抛开表象,最最底层的思考逻辑,其实还得落到我上面讲的成长三角形。

今天我想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面试时候,遇到特别有想法,或者说自尊心特别强的候选人(产品方向),我喜欢问一个问题:

如果你负责一个项目,和你的leader产生了判断的分歧,你们分别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你会怎么做?坚持你的判断还是听他的?

我问到10个人,9个的答案都不够让我满意。

有人说坚持自己,因为要自信,要敢于承担后果。也有人说,要听老板的,尊重前浪们的判断。

你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我说下我个人特别想听到的满分答案:

第一,如果判断有分歧,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论证我的判断,比如增加数据分析,需求调研,竞品调研,ab测试等等,尽自己一起能力说服leader。

第二,如果我的执行力拉满,依然说服不了leader,那我听他的。因为在信息不够的情况下,大概率就算盲猜,他成功的概率也是高的。

第三,坚决执行,就完全相信这个判断,去落地这个方案,不要在执行上打折扣。

最后Review,这时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证明我对了,收获了leader一次认可。要么我错了,收获一次认知升级。

大家听懂我的意思了吗?

第二个故事。

知乎上有个提问 : 我是百度新员工,对公司有很好的建议与想法,有可能会帮助公司华丽升级。那我该如何向上司反映?但是担心会不会被上司拦截后私下邀功?

巧了,在我毕业的一年多,在去哪儿网,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次发烧在家休息的午后,我发现了公司一个站外口碑挺大的一个问题,于是头脑一热(真热)做了一次上书,给CEO庄辰超写了一封邮件。

这个故事有点狗血,也有点精彩。那一次锻炼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收获了几个公司大佬的认可。

我试过把知乎答案贴过来,但又被即刻拦下来了。唉。节后开公众号吧。

我贴到了链接里,值得花5分钟读一遍。

说明一下,那个故事发生在我刚毕业不到一年,答案也是刚毕业两年多写的,文字挺晦涩,讲故事水平也不太行,但不影响阅读,凑合看吧。

简单总结一下那个知乎答案结论: 如果你的公司文化很开放,鼓励大声说话,那提意见可以,但一定保持好心态: 你的判断大概率是幼稚和错的,要把执行力拉满来充分验证你的想法。

这样你只有两个结果,如果提出来真的有价值(1%的概率),那是一次很好的职场机会。要么99%的概率,发现自己幼稚了。但因为大汗淋漓执行过一轮,也提升了验证能力。

两个故事讲完了,最后总结一下:

当一个人刚入行,执行力和信息不够的时候,越弱越容易有一些创造性的idea。

因为提出创意不难,用排列组合总能找到无穷无尽改变世界的想法。但否定创意缺很考验判断力和经验,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理性,有敬畏心,相信长期存在的一定有合理性。

说难听一点,就算盲赌,老手的直觉都比新人强太多。

所以能做什么?

你要真想挑战L2层的判断力,那先把L1级别的执行力拉满,这样才有讨论判断力的意义。

包括我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也尝尝犯这个错误,所以时常提醒自己: 先研究合理性,再讨论机会。

共勉。

百度新员工,对公司有很好的建议与想法,该如何向上司反映?会不会被上司拦截后私下邀功?

2026
Truman许楚
4年前
刚毕业的新人,有个非常矛盾的现象:

如果你加入一个大公司,发现公司的某些大的战略有问题,或者你觉得有一个非常棒的,可以帮助公司做增长的点子,忍着?还是勇敢提出来?

换个视角,如果你招了一个新人,刚入职就跟你大谈公司战略,甚至觉得领导SB,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没想清楚,你会怎么评价?

很多公司有很好的产品文化,扁平管理,鼓励大声说话,非常欢迎这样的声音出来。

而还有一些公司,觉得新人这样的指点江山非常可笑,连基本功都没有,公司都不了解就大谈战略,根本不值得培养。

下面华为这个故事我看到过几十次,当然有可能是编的,但不妨碍我们思考:

一个进入华为60天的北大高材生,给老板任正非写了一个万言书,历数华为的弊病和改进办法。任正非看后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所以问题来了:

所以如果你是刚毕业的新人,你会怎么处理你压抑不住的idea?

如果你是带新人的leader,你会怎么处理他的idea,甚至对大战略的评头论足?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欢迎说说你的想法。

下一篇我来分享我建议的处理方式。
10241
Truman许楚
4年前
巧了,今天职人社分享提到了我的婚礼案例,没时间展开,正好这里补充分享一下。

2015年结婚,我也是烦透了传统婚礼,满嘴俏皮话的司仪;看过几十遍,能猜到下一句话的仪式流程。好一些的还能把祝福气氛烘托起来,差一些的基本就是尴尬的新人+嗑瓜子的亲戚们。

我跟家属说,我是个傲娇的产品经理啊,我应该是导演啊,完全不能忍受做司仪的提线木偶,走这么凑合的仪式。

要是传统婚礼咱就不办了,要是实在舍不得份子钱,那就自己重头设计婚礼。

那是我在美团年轻气盛,正是产品自信心的巅峰阶段,就想解决各类难题,没难题,自己制造难题也要上。

于是决定自己上。

我们花了两个多月,准备了一个无司仪婚礼,全程两个人用故事把婚礼串下来。

我做产品经理,设计全套体验和产品,她做项目经理,协调人,管进度。

一起梳理了婚礼的目标用户: 父母至亲见证为先,同学好友祝福次之,最后远房亲戚差不多就行。

然后定了指标: 全场目不转睛率和核心用户流眼泪率。

然后项目启动,做全网婚礼设计调研,写沙画脚本,整理故事文案,研究表白词最佳实践,设计logo。

产品经理就擅长破坏重造,所有传统环节里对目标没贡献的部分,全部拿掉,比如什么倒红酒,倒彩砂,俏皮话。

然后一些老套质量不好的环节,比如誓言,改口敬茶,围绕目标重新设计,用新版本对白,或者沙画来完成。

该见证的部分,就把氛围努力拉满。该感动的部分,就故意埋7-10个泪点。

因为那段时间我还在业余讲产品经理的培训课,我提前答应他们了,回头这个案例我要做一个分享《像做产品一样做一场婚礼》

结果怎么样呢?全程几乎所有人都目不转睛,沉浸在环节里,双方至亲80%都哭了。

结束以后,我记得有个胖大厨很可爱,站在旁边泪眼摩挲的说: 我在这家饭店炒了这么久的菜,这么好的婚礼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我们的婚庆公司老板娘也跟我说: 怪不得你非要自己弄,我的确做不到你这种水平啊。

你以为故事就结束了?

真正的精彩在于婚礼最后,临近结束,正要新娘抛绣球,我突然打断说:

老婆,你以为今天的婚礼就要结束了么?但是在我心里,今天真正的婚礼才刚刚开始。

然后大屏幕突然切换,是一张照片: 是最早准备婚礼时候,我们整理的目标用户分析,我抱着笔记本,照片背景里有她虚化睡着的背影,屏幕里,我在双方至亲上面,最高优先级的地方我偷偷敲了一个字: 你。

然后我说,你没好奇,为什么我强行让婚礼提前10分钟举行?我们彩排了这么多次,你刚才还问我,为什么在紧张地背东西?为什么那么多次,后半夜你问我熬夜在捣鼓什么?

答案就是这个。

因为下面这10分钟的环节,全部为你准备的表白环节,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瞒着所有人好辛苦。

然后音乐响起,一页页过往和表白,一页页认识的细节,她瞬间泪崩。

10分钟,在她一直感动落泪的氛围下,在全场瞪大眼睛,不可置信的目光下,最后把婚礼推向了高潮。

婚礼结束,好两个高中同学问我,你们是演的吧??怎么可能你瞒过了所有人。

哈哈,可是我就是做到了呀。

因为我是个傲娇的产品经理,重大问题上,拒绝平庸的毫无新意的设计,这才是我想要的最佳实践婚礼。

以上都是真的,希望这个故事,对你有所启发。

~~~~后话
防杠声明,我家是在北京远郊而且预算有限,所以找不到足够好的司仪和婚庆公司。

如果你在大城市有足够好的预算,可以举办定制的很棒的婚礼。我参加过一场,费用是我的10倍以上,顶级的婚庆公司,的确做的很不错。

不接受抬杠。

EatPlayDress: 婚礼实在是一件太太太太奇怪的事了。 明明应该是记录幸福的仪式,但从头到尾所有人关注的点都是“酒买几箱?”、“烟准备几条?”、“酒席餐标是多少,海参用多大的?”………我的婚礼上不想出现香烟和高度白酒,不想出现满地乱跑的熊孩子,不想见到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各路远房表亲,甚至不想见到我喝了酒就闹事的酒鬼父亲。但作为婚礼的唯一主角,我的意见完全不受到任何尊重,只有一句话:你懂什么? 是,我不懂。那我凭什么牺牲自己一整天的时间来扮演一个工具人??? 现在对这场Freak Show的唯一期待就是收份子钱。希望份子钱减去酒席、婚礼成本后,能顶上我正常工作的日薪。🙂

4285
Truman许楚
4年前
今天本来准备了一个热场段子:

别人出门旅行自带干粮,怕途中饿着。
而我Truman讲课自带粉丝,怕中途冷场。

哈哈哈哈。

最近迷上了谐音梗,卧槽竟然忘了讲了。

下面这张图,是这次分享最重要的一张图,跟我最近10篇分享强相关。

来做个游戏,这张标签云很乱,肯定不是我本意。大家猜猜这张图里有什么规律?我埋了哪个伏笔?

第一个猜对的同学,送一本我和程浩(迅雷创始人)一起签名的《精益商业思维》吧,邮寄给你。

提醒:这道题很难,答案在我前几篇文章里。

哦对了,听过分享的同学别捣乱,保护好答案,不许揭谜底。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