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书中读到“生日月”这个概念,大意是,生日的整个月都可以持续做一些“跟自我关联的小事”,一天一个,等到生日那天再体会持续的行动带来的质变。我很喜欢这个概念,“细小而持续”的举动,听起来比“今天开启狂欢派对”幸福的多。
这正是我过去一岁在做的事呀!趁假期,我提前写个“又大一岁”总结。
回顾22岁这一年,我做了许多艰难而正确的决定。这些决定我最骄傲的是——“I gonna have absolute attention to see myself, and find my needs”。(用绝对的关注和重视,观察自己要什么)
今年我的做法,就是记下自己不舒服的任何细节,每周就像买个礼物一样去解决。比如,讨厌没有光线的昏沉的地方,不爱喝咖啡因为喝完肚子不舒服,不喜欢吹头发因为太闷太累了,讨厌下雨天湿哒哒的地板和衣服,真的不爱吃零食喝可乐因为肚子会反胃喉咙有痰…
然后,认真的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我会主动观察并为自己安排靠窗的地方,如果有窗帘我会主动拉开,后来我再不主动喝咖啡了,改喝奶昔和果昔。我给自己换了更好用的吹风筒和椅子,可以舒服的坐着吹,忙的时候可以理发店。买了烘干机,无论什么天气衣服都干干暖暖的,可以拒绝所有零食的分享,可以直接告诉朋友“我不爱吃零食,你们吃吧,我吃点水果”。
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发现生活的确变得轻松了,自己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我也变得更爱我自己了。那种无条件的踏实的爱,这样充足的安全感,让我面对情绪、他人评价、他人说教的时候,都保持更稳定的内核。
在很多国家的语言里,“我爱你”背后的意思,都是“I see you 我看见你”。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身体和灵魂重合度越来越高。
“爱自己”,是越来越了解自己,不是喂食自己的ego,反而是越来越放下ego,因为我不用再尝试用一系列举动满足外界的期待了,我是为了自己感到幸福而脚踏实地的活着。
尽管有些时候,这些了解看起来是些细碎或根本道不明的细节(或许你只是“doesn't feel right 感觉不太对”,这也没问题)。但是我实践的结论是,这样真实的状态,是更“充满爱”,且更多反馈的状态,生活在螺旋式上升的变好。
我们会对自己的需求越来越坦诚,在被询问好吃吗的时候,真诚的说,我很喜欢你们的氛围,A菜非常好吃,B菜有点咸没吃几口,反而收到了店家赠送的饮品。
我们会对自己的不舒服越来越敏锐。比如我会直接说,我现在觉得不太开心,不是因为你,是因为太渴了,我们先喝点好喝的再想后面的路线吧。比如我会直接说,抱歉这件事我不太想跟别人分享,我们可以聊个别的话题。反而改变了自己的磁场,身边越来越聚集温和的、相似的人,且大家在一起都进入友好真诚、心态开放的氛围。我也得以建立了更多深度关系。
“我们自己就是一部推理小说”。你在平常的日子里发现了一个表象的不一致,做好标记。然后开始慢慢推理具体是哪个方面导致了具体问题。我也鼓励大家一用笔记下来,一开始会想不到原因很正常,耐心点从生活各个层面推导。
打个比方,比如感觉洗衣服不方便。于是发现是台面太挤。那为什么台面没空位,因为放了很多洗衣用品,为什么放这么多,因为大瓶太沉了小瓶子大多都不好用。那好用的瓶子有哪些特点,不好用的地方在哪,拿出一张纸慢慢写,最后发现自己只喜欢几样瓶子,越具体越好,以后买东西也会避开这样的包装。
就是这样一个个持续而细小的举动,让我跟自己的关系越来越好。接受了自己大人的一面,也接受了自己孩子的一面,更接受了自己逞强装大人的一面。于是,可以带着更加“圆润”的自我,更勇敢地与世界交互了。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也可以试试看,体会到同样的的感恩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