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9关注207被关注2夸夸
some guy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天前
《理与人》Day15!
停了好一段时间之后想通了,改为听书,感觉反而好吸收一点,现在听完了第二编“合理性与时间”,即将进入我最期待的“个人同一性”部分。
前两编都是在讲“什么是理”,即人做什么是合乎理性这一个问题。作者通过反复提出各种主张和情境,在探究西方人信奉了两千年的自利论为什么需要驳斥。
自利论的核心当然是自利:只有做那些对自己而言有最大好处的事情才是合乎理性的,为别人哪怕让利一丁点,你都是傻子。作者于是请来了两位“对手”来挑战自利论。
在第一编的对手是道德论:做让所有人结果最好(至少更好)的事情是对的。在各种情形下,假如所有人都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一定时间之后,所有人都不会再获得利益,反而就自利论的标准来看也是坏的。
在第二编的对手是当前目标论:我们对事情的好坏评判,不可避免地会参考事情所发生的相对时间。无论是看重当前的小幸福多于未来的大幸福,还是选择当前的小痛苦避免未来的大痛苦等等,都可以是理性的选择。
作者指出,自利论其实已经相当灵活了,就自身标准而言,只会在特定情况下是失败的,而且,如果一个人以道德论主张拒斥它,它会诉诸当前目标论,反之亦然。只有同时以道德论和当前目标论对它进行双重攻击,它才站不住脚,难怪它基督教文化中可以长久出于主流位置。
然而,就算这个理论部分正确,我们也该拒斥它,因为它过于狭窄了。只有对自己好选择的才是唯一理性的选择,固然不一定让他人也幸福,但也不一定最终让自己也幸福,毕竟世界并不是人人彻底分隔开的。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4天前
#37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G.H.受难曲》。
这是一本冲击力极强的“蟑螂/甲虫小说”(我看过同类的还有卡夫卡的《变形记》和麦克尤恩的《蟑螂》)。雕塑家G.H.女士在家中衣柜里发现了一只蟑螂,在其试图逃跑之际用柜门拦腰夹断了它,却在看见它体内蛋白质流出的刹那,进入了心流,以首位相接的一个个篇章思考了哲学宗教历史,最终以吃下蟑螂的动作来“效法基督”,获取了救赎。
也许与基督教关系紧密的读者会更加能够体会其中的激情吧,我则是单纯被李斯的笔力震撼了。
至于蟑螂,我本人也十分害怕,尤其是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早上起来梳洗,打开浴室门就看见地上有一只巨大的蟑螂,目测有手掌的大鱼际那么大。它一开始没有动,我迅速找来了杀虫剂和火钳。在我缓慢靠近的过程中,它展开了它的翅膀,变得像某种飞蛾一样大。想到它一旦飞起来,我肯定再也不敢进卧室了,我立刻捏着鼻子,对准它喷了整整10秒的雷达。它中毒后,把翅膀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伸展,并且试着起飞,但是很快就翻过肚子死了。我往它身上丢了几张卫生纸才敢用火钳夹起来,丢到马桶冲走了,当天上班都处在惊魂未定的状态,啥也干不了。
另外也有一次比较奇怪的经历。家里浴室的电热水器位于天花板的一个洞里,天花板上面有蟑螂,在定期投放的蟑螂药失效的时间里,偶尔会走下来觅食。直到有一天,我在洗澡的时候发现电热水器下方的地上有一些零碎的蟑螂尸体(一个脑袋或者几条腿),抬头一看,一条细丝正在把一条腿“送”下来,把我吓得不轻。我猜想是白额高脚蛛把吃剩的送给我……后来彻底消杀了一遍之后,我用透明胶纸把天花板的洞封起来了。在那之后估计蜘蛛也没来了,但偶尔还是会有成年的蟑螂试图下来,然后被胶纸粘住,慢慢死去,我就会把胶纸更换一次。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5天前
#36
唐纳德·温尼科特,《孩子、家庭与人世间》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尽管不少观点是基于当时的英国社会提出的,与现在略有脱节,但是书中很多理论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依旧带给我这个新手爸爸许多启发。
一开始我只是想要了解书中关于“过渡性客体”(俗称阿贝贝)的知识的,然而翻着翻着就全都看完了,实在精彩。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7天前
#35
荒木茜,《世界末日前的谋杀案》
作者凭借本书,获得评委全票通过,获得第68届江户川乱步奖,成为该奖最年轻得主(23岁)。
此处我使用了日版的封面。
至于简体中文版,除了读客怪封面差点劝退之外,是意料之外的有趣作品。还有两个月地球就没了,居然还要学车?于是一个不寻常的公路片式故事展开了,路上自然少不了杀人事件。学员小春和教练/前警察砂川在路上顺便就探起案来。在末日背景下,故事的主题并非为什么杀人,而是为什么还要追求正义和帮助他人。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3天前
#34
多和田叶子,《雪的练习生》。
这本书不久前推出了新的精装版,我手上这本则是十多年前出版的,新书价格和旧书相差了一倍多。
书中讲述了冷战时期,祖孙三代北极熊的故事。熊外婆曾是马戏团的主演,后来写起了自传,从俄罗斯流亡到西德,后流亡到加拿大,又随丈夫移居到东德;熊妈妈托斯卡在东德的马戏团担任杂技演员,和搭档演出经典节目“死亡之吻”;熊宝宝克努特是柏林动物园的小明星,由饲养员马尔蒂达抚养,每天只需要在游客面前玩耍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
多和田老师是名副其实的语言魔术师,娴熟的陌生化手法让读者进入北极熊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重新学习”人类的身体、行为和文化。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北极熊们逐渐掌握了一些人类的技能,比如写作和说话甚至开会,其语调也开始接近人类,比如开始使用第一人称。
在随笔集《和语言漫步的日子》里,多和田老师提到,写作《雪的练习生》时先用的德语,也尽量推迟揭示主人公的北极熊身份,在用词上花了很大功夫。然而在各版本的封面上,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已经揭示了一切,英文版甚至直接就叫Memoirs of a Polar Bear,相当于在表演魔术前就告诉了原理。
从偶然读到《飞魂》开始,我就特别喜欢多和田老师,去年比较经常刷到的《献灯使》也相当有趣,我购入了日文版,但是磕磕碰碰没有读完,同时又不想买中文版来读,可以说有点拧巴在里边。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天前
#33
吉尔伯特·西蒙东,《动物与人二讲》。
这本小书收录了西蒙东的两场演讲,主题是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动物与人关系的理论变迁。
我们如何看待动物(乃至其他东西),就是我们如何看待“非我”的写照。西蒙东反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的、认为动物不具有人的智性因而比人劣等的二元对立观念,提出人与动物甚至是石头,只是位于“技术物”光谱上不同的点而已。
西蒙东这个名字是我之前在读《通勤梦魇》的时候看到的,作者在学习了西蒙东提出的“不确定性边界”概念之后,在其基础上研究了东京通勤铁路网。我搜索了一下西蒙东著作的简体中文版,暂且只有《动物与人二讲》这一本,而他的主要基础概念(生命的个体生成等),在书的译后记里也有简单介绍,让这本书的含金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15天前
#32
斯特鲁伽茨基兄弟,《路边野餐》。
关于“路边野餐”这个标题,大部分朋友会想到毕赣的那部艺术片《路边野餐》,小部分朋友会想到塔可夫斯基的那部艺术片《潜行者》,实际上,毕赣导演借用了它的名字,塔导借用了它的一些元素。至于这部原著,则是于1970年创作,屡遭退稿后,差不多在1980年才得以出版。
故事和塔导的电影梗概相似:外星人来过地球,留下几个危险的“造访区”,人类贸然进去是出不来的,但仍然有一群名为“潜行者”的人,从里面带出来各种外星科技,用来研究或者换钱,但他们付出的代价也不小,要么自己死伤,要么后代发生变异。传说中,造访区里有一个叫“金球”的物品,可以满足人们心里最深处的愿望。
小说以虚构的美国小镇为舞台,描写了资深潜行者雷德的经历,以及负责处理潜行者带回来的物品的“运营者”的工作。除了在造访区里冒险的情节,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则是第三章里面,诺贝尔奖得主瓦伦丁博士提出的“野餐理论”:外星人在地球进行了野餐,丢下一堆垃圾之后离开,而人类面对这堆垃圾,也是手足无措,仅仅存活下来已经是巨大的成就……
以今天的目光来读这部小说,除了“野餐理论”表达强烈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其情节并不出彩,语言方面则相当粗俗,大概因为潜行者们大多是底层人吧,尽管是虚构的美国小镇,他们几乎都像是暴脾气的老毛子。
与它气质相似的科幻作品,我认为有克苏鲁神话系列和《遗落的南境》三部曲(电影《湮灭》的原著)。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0天前
#31
吉本芭娜娜,《N·P》。
故事围绕着小说家高濑皿男的小说集《N·P》(意为North Point)展开。高濑在完成小说后自杀,而主人公风美的男友庄司也在翻译该书的第98篇小说途中结束了生命,如同前两任译者。在这种怪谈式“诅咒”的阴影下,风美继续庄司翻译的工作,也因此结识了高濑的两个孩子:乙彦和咲。三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敞开心扉,谈论自己的过去,谈论逝去的亲人,互相疗愈着。不久后,风美遇到一个奇怪的女孩萃。萃是高濑和出轨对象生的女儿,两人之间存在不伦的关系,父亲对她的感情在第98篇小说中进行了表达,但狗血的还在后面。萃在很久之前和庄司在一起过,不久前则隐瞒自己的身份,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乙彦谈起了恋爱。风美在了解之后,也同情起萃来,但萃的“回报”却是试图与她一起服药“殉情”……
这本小说里汇聚了蕉老师一贯作品的主题:失去重要的人、不伦之恋、性格古怪的角色等等,其中的不伦情节在我看来有点突兀,且蕉老师对其的“同情”我也不太能理解。但是正如蕉老师在后记所讲,她身边真实发生的类似事件,比小说里的情节更加离奇。写作成小说的目的,是借此与陌生的读者进行交流。我感觉蕉老师所说的“交流”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识,不然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观念,恐怕没多少人会认同。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2天前
二月份读完了这些: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球星在情网中死去》
马克·奥热:《非地点》
大卫·特里格:《艺术中的阅读者》
吉本芭娜娜:《莎乐美汉堡店》
格雷格·贝尔:《血音乐》
戴维·加耶:《从弓箭头到鼠标箭头》
马克·奥热:《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收尸人》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探戈四讲》
后藤繁雄, 坂本龙一:《skmt:坂本龙一是谁》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向坐着的人指控爱情》
迈克尔·菲什:《通勤梦魇》
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恐龙的下午》
其中推荐:
(1)《收尸人》→“圣玛利亚三部曲”的第三本,复杂程度有点略萨内味儿。
(2)《向坐着的人指控爱情》→老马的戏剧,短小精悍,骂得痛快。
(3)《通勤梦魇》→研究对象是我感兴趣的东京通勤铁路,看的中间还看完了马克·奥热的相关研究,读完之后,与各种机械的技术系统互动时,都会留心我的行动和系统之间的“不确定性边界”在哪里。
00
浮起十五公分的羊男
23天前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