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James_Tu
9关注4被关注0夸夸
James_Tu
3天前
不容易,太多人卡在认清现实上

有趣的自律大人: 我能很快从焦虑中得到缓解的原因是: 1️⃣ 迅速找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2️⃣ 尊重并接受现实 3️⃣ 梳理当下问题 3️⃣ 做具体的事情! 以上的所有,都是建立在「你能迅速觉察到当下的你处于焦虑状态」。 如果没有的话,建议先通过刻意练习提升自己对情绪的敏感度。 💜以上几点的具体解释如下: ① 迅速找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在焦虑情绪中,我们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即被大脑中的另一种声音控制,让你完全陷入焦虑的状态中。 这时,我会利用一张「常见的认知偏差表」去对照,看看自己是不是掉落了认知偏差的陷阱中(无一例外,表中基本都会有) ② 尊重并接受现实 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实与你的期望差距过大。 比如你的期望:“我认为我一定不会犯错”,现实却是:“再细心的人都会犯错,但犯错并不可怕”。只有开始接受现实,才能把自己从幻想中脱拽出来。 ③ 梳理当下问题 接受现实后,立马付诸行动是解决焦虑无敌有效的办法! 首先应当从现状是什么出发,这也是基于现实去解决问题的开始。 ④ 做具体的事 再把问题该如何解决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事情! 比如:格式不符合要求(遇到的问题)- 哪些不符合?列出个12345小点,逐一去解决。 焦虑情绪并不可怕,适当的焦虑反而能促进我们不断进步! 重要的是,当感到焦虑时,我们选择如何做才是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分水岭。以上步骤,基本是我解决焦虑的良药~ 也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00
James_Tu
4月前
牛逼在 试图让你觉得走错路也是应该的,也是不该质疑的。似乎忘记了之所以往东往西,往前往后都是因为错了才改方向的。
原动态已删除
00
James_Tu
5月前
其实… 这些洞察难道父母们都不懂么,为什么还是提这样的要求,还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不安心打工就能成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打破规则的勇气和能力。如果说三十岁是这个「道理」,那么可能过了五十岁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道理」上。

不想卷了的胡天真: 和一位老朋友@shuyuee 深夜聊天,聊到那些30岁以后才发现的人生真相,两个人都很唏嘘。 真相一:我们人生中的绝大部分时候,被规训的是,要好好学习,去到好公司,找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资。现在回头看,这条路路途凶险,人挤人,回报却显然不够高。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路径,都是成为一名优秀打工人的路径,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怎么赚钱。 我们有些南方的朋友,他们也和我们一家公司工作,但人家就很清楚,干这个工作就是为几年后的创业积累经验和履历。但我们不是,我们就是为了干好一个工作,而已。 真相二:好学生的人生诅咒里,一定有一条是,面子比命贵。我们俩都是乖学生,都有过可以赚钱,但自己觉得low的时刻。 比如她雅思阅读裸考都能满分,但没想过要做培训,总觉得留学回来混的最不好的人才当留学中介。 现在回想,人真的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我们的脑子里,关于商业和赚钱的部分,几乎全是错误信念和阻碍。 比如不想赚小钱,总想着一票干个大的;只想干高大上的事儿,觉得信息差的生意都是割韭菜;总是把人情和生意混在一起,搞得自己内耗;老想快速就拿到很好的结果,老想着找捷径,却不愿意踏踏实实迭代 对我们这种人来说,好像穷都不可怕,但是其他事都可怕,这多可怕啊。 真相三:乖学生的我们,前半生一直都在拼命按别人的规则玩游戏,从来没有意识到,可以打破规则。我们想的总是,如何在规则内玩的更好,而不是打破规则寻找新的解决路径。 拿留学来说,她的各种申请都是自己整的,考试也只考了一次,考的不特别好的科目,就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到。还看不起那些一个科目刷分七八次,请培训老师帮忙写申请的同学。结果她读了一个还可以的名校,但那位同学读了顶级名校。 打破规则的能力,有些人从小就有,有些人要四处碰壁很久以后才意识到。 今年很流行办香港身份,帮孩子高考低分进名校,以前的话我肯定觉得low,我看到会义愤填膺。现在我觉得,这些父母认知到位啊,凭啥非要卷大陆高考。 真相四: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女孩子,都把嫁人作为人生最后的重大目标来完成。在前半生,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不错的商品,寻求嫁到一个不错的人,并期待他可以承担风雨,自己在后面为家庭多做一些努力。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滤镜和幻想啊! 一个人想要把自己的人生幸福,建立在别人身上,可能就是人生噩梦的开始。 尤其在大城市,男性的压力巨大,也更理性。婚前大家可能都有伪装,等结婚两年后,揭掉面具后,失望总会特别多,但那原来就是不必要的期待啊。 今天中国的离婚率很高,不少都是女性提出来要离婚。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因为今天的女性有了经济能力,所以她们终于敢离婚了,不必因为婚姻不开心而必须忍着了。 但是其实,为啥离婚啊,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社会灌输的理念,导致很多女孩对婚姻不切实际的幻想太多,遭遇现实后,很容易破灭。 …… 还聊了很多很多。 这些30岁才发现的这些人生真相,真的都是我们的血和泪。 更艰难的是,这些传统认知,会在各种时候冒出来,影响我们的决策,但我们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他们又来了。发现不等于立刻改掉自己的认知。 愿我们都早一点发现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过轻松且回报率更高的人生~

00
James_Tu
6月前
你怎么知道不是继往开来,从此没了除夕夜~

吃不到的葡萄是甜的: 除夕不放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00
James_Tu
7月前
中年人的每日三问:谁帮我看孩子?谁帮我照顾老人?谁帮我赚钱?
00
James_Tu
7月前
找到问题 解决问题 光这一步就难倒了大部分职场人。

于冬琪: 分享个观察:牛人是怎么力挽狂澜的?怎么救起一个连续失败了多年、其他人都不能挽救成功的业务? 这是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 她在几年前,被派到了一个连续失败了10年的业务。在10年中,这个业务换了很多任负责人,但是都没做起来。 最终,这些负责人基本都活不到2年。 但是,她一来,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业务就有了显著的起色。 她是这么做的—— 1、 第一步,还是得先看到业务问题。 知道前人为啥失败。 真正可能带来转机的动作会是什么。 但是,这一步,其实一点也不难。 为啥呢? 因为这个转机本身,并不难看到。 至少, 公司还在持续换负责人,就说明公司是觉得业务有希望的,此前的负责人们在上任前,肯定也和公司讨论过自己咋做、咋改变局面。 这些讨论,也是得到了公司认可的。 她回头看,那些负责人的方案,其实都挺靠谱的。 任何一个方案,只要能落下去,业务结果都会很好。 但是, 可惜,所有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被认真落地的机会。 这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2、 为啥好方案不能得到落地呢? 因为, 过去这么些年,公司一觉得业务没有起色,就马上换掉业务负责人。 公司做得也没毛病,毕竟判断是业务做的。 研发是无辜的嘛! 而且,如果连研发也换掉了,没人熟悉业务和代码,更难做。 于是, 10年过去,整个团队,就变成了铁打的研发、流水的业务。 但是,这些研发,是一帮连续跟着业务失败了10年的研发。 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堆失败经验的集合。 新的业务负责人,拿任何方案出来,在研发那儿常常得到的回应都是—— “你说的这个,我们在XX年做过了,没效果。” 结果就是,每一任业务负责人,想推的动作都落不下来。 你要强推。 研发们也会做,但是是明显不相信的做。 他们做的初衷,就是证明你会失败,自然动作就不会成功。 强推是没用的。 此前几任负责人,基本都是一心做事儿,结果挂在了这第一关。 3、 这位新任的业务负责人,在试着推了一下方案,被研发怼了两次后,就意识到了: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业务上的方案和问题。 在于老团队——特别是老研发们的信心。 看清楚了局面,她就确定了解决方案。 肯定需要一场胜利。 只有由她这个业务负责人,能带来一场胜利,她才能够一点点建立起来研发团队对自己的信心,才有推动整体方案的机会,业务结果才会改善。 于是,她做了三个动作: 第一, 现在,研发们的信心、对自己这个新人的信任,都在谷底。 所以,其实自己只有一条命。 如果争取到了研发的配合,一旦失败了一次,自己这唯一一条命就挂了。 所以,哪怕她对自己的整体方案再有信心,也不应该先推整体方案。 要以最短的时间,先让研发们体验一个小胜利。 有了这个小胜利,建立了信任,才能推更大的事儿。 那就要推一件最容易的、能快速取得成功的事儿。 第二, 找到了事儿,怎么推下来呢? 一拿方案给研发看, 研发还是会说“做过,没效果”,咋办呢? 找到过去的文档,或者找到当时参与方案的研发。 问清楚上次具体是咋做的。 把上次具体的方案和这次的方案比较一下,很容易发现某些假设上有不一样。 就要找准这个点。 告诉研发到底哪里不一样,为什么前一次没效果、我们却相信这次会有效果。 只要耐心,总能说通。 第三, 最关键的是,做业务嘛,总有不确定性。 万一自己有没考虑到的部分,最终方案效果不理想,最后一条命还是会挂。 怎么办呢? 她额外花了时间,提前想清楚了什么是最大的风险—— 当时, 她设计的动作,是个产品功能上的改进。 产品改进,最怕的就是一部分用户喜欢、一部分用户不喜欢。 结果,不喜欢的用户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效果不好。 既然知道最大的风险是啥,就好说了。 那就索性在方案测试时,把用户分组做到特别细。 能多细就多细。 只要够细,哪怕整体效果不理想,也总会有几组用户效果好。 最后,还真是命中了她的猜测。 项目整体效果不理想,但是在部分用户身上效果显著。 那就直接做了个策略,只对这部分用户生效。 她一步步建立了团队对自己的信任,才有了落地整体方案的机会。 4、 我也见过不少被派到连续挫败的团队里、渴望力挽狂澜的人。 她与其他人的差别, 其实就是会看清楚局面——不仅仅看事儿,也看人、看团队的状态。 基于对局面的整体了解,再看到底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最优策略。 对比之下,很多人只看事儿。 上来就想做个大的,一次性解决问题,或者对风险估计不足,结果失去了宝贵的信任。 也就不会再有改变局面的机会。 其实,常常“人”和“状态”,才是改变局面时最关键的重点。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