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的挽歌》(“Elegy for Dunkirk", 音乐链接
www.xiami.com")的配乐。
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这段配乐出现时的电影片段,是音画完美融合的一个片段(从视频0:49开始看这个5分钟的长镜头,以下时间皆指视频时间)
剧情背景是,男主一行人好不容易抵达海边以为可以乘船返乡,却发现早已有30万盟军在沙滩上等待救援,这段便展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夕的群像百态。
这里要渲染的情绪中,有悲痛与绝望。从画面上,这个感觉直击主角心头,应当是1:23处他得知自己只能在沙滩上排队等船别无他法,但留意配乐却没有在这时候响起,等来的却是1:36的一声突兀的枪响,以及胖子的一句“That's not right!"。当我们忐忑的想着怎么回事时,镜头移动,现出了骑兵在击毙自己坐骑的残酷景象。就在此时,也就是1:46,如眼角缓缓流下的泪般,弦乐领着一个“悲怆”的曲调(注1),拖着长长的和弦,奏响了前奏,我的观感马上就被调动了起来。当我们想通,处决马原来是为了不留物资给后面追击的德军,虽然明了缘由,却更陷入与胖子同样的哀思:这样做对吗?而危急存亡之际,到底又什么是对错呢?无奈与悲恸随着1:46-2:13的音乐蔓延开来,这27秒的前奏除了奠定了主情绪,写得非常细腻,有不少小东西值得咀嚼(注2)。
悲伤之余,当温暖的故乡似乎就在对岸时,这样的近在咫尺似乎又给人与希望。在第一次主题完整呈现时(2:14-2:58),作曲家转用低沉的大提琴,先是呼应了之前悲伤的旋律,但又转而奏出了一个略带光明的旋律(耍鞍马那个哥们开始,2:28-2:58),听着这里,随着镜头看到那个坐在车旁边,手里拿着似乎是女用手绢,遥想着爱圌侣的老哥,鼻子不禁酸了。
最妙还要属2:59-4:00描绘合唱亭这一段。留意当2:59隐约有合唱传来时,配乐的速度仍然是远远慢于合唱速度的;但随着镜头往亭子处合唱的士兵拉近,可以发现配乐速度加快;而当镜头开始环绕士兵一圈时,配乐完全睬中了合唱节奏(从3:17,胖子走上亭子开始),仿如本来悲伤迟缓的音乐,也被感染而幻化成了这首平和却振奋人心的歌曲(注3)。正如这一亭子的士兵,尽管国籍背景不同(注4)却能在音乐中抱团,用歌声去慰藉绝望的心灵,去传播那哪怕是千万分之一的希望。这一段巧妙融入的合唱对于这首配乐极其重要,以至于他同样出现在了后来发行的CD版本里。
然而,随着歌声远去,旋律就又回到了悲伤之中,且这种感觉更深了,这恐怕就是绝望中若有若无的一点希望,只会让人更陷沉重的绝望中吧!
-----------感兴趣抠一些细节的可往下看----------------
注1:这里用的是b小调,经典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就是以此为主调来渲染悲怆的情绪。(当然这不是唯一可以写悲,例如贝多芬就用c小调写成了一个奏鸣曲,名字恰好也是悲怆)
注2:例如,其实一直有一把小提琴,在极高音部,若有若无的拉着长音(1:53可以听得比较清楚),似如远方亲人的召唤;再如,如果打一打拍子会发现,短短不到30秒的曲段里换了四次拍子,我觉得有助于凌乱而广阔的场面
注3:这首歌的词来自一首叫做"Dear Lord and Father of Mankind"的宗教赞美诗
注4:例如,3:41-42最前面的那个军人明显咬得不是英文词,我倾向于认为他是在唱另外一个国家的词,而不是演员忘词或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