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远洋和渔业题材的纪录片,你会发现工业和信息技术发展并没有像在其他行业的巨变那样改造渔民和水手的工作,他们始终是一群向海讨生活的人,要面对环境的莫测、同行的算计和巨大的孤独等等。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生活状态又是被遮蔽的,每次想到鲁荣渔2682案都让人不寒而栗。
上周在公視看了在今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得主《捕鳗的人》,之前对本片抱有期待因为大致知道导演对纪录片的艺术风格有点想法。镜头聚焦在每年冬季从台东前往宜兰河口捕捞鳗鱼苗的阿美族人,这些渔业游牧人在沙滩搭盖简陋的工寮,夜间捕鱼,白天交易。等待他们的不只是狂风大浪,还有当地帮派的挑衅骚扰。片子没有明确的故事线,而是靠影像串起一个个捕鳗人的生命故事和生活场景:泰国籍的捕鳗新手,从小是孤儿;开餐车的老板,年年坚守的原因是儿子捕鳗时被海浪卷走;还有导演追踪两年后逐渐进入视野的主人公当当,一个老婆跑掉的中年男人,带着小他15岁的女友。从当当的视角看他处理亲密关系、同伴友谊和他的生活幽默,这个充满失意之人的社区重组生命经验和修复破碎生活的能力是如今的“文明社会”里所不多见的。
在《捕鳗的人》获得国艺会资助的项目介绍里这样写到:“在这个号称文明与随处追寻梦想的社会中,我必须透过影片揭露这个边缘环境生活中的艰难,以及这些为了生存所展现独特信念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