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高一彡
20关注40被关注0夸夸
不为谁而写作。
INFJ
公众号:一彡说
博客 ethansays.blog
其实我只是个不写保险的保险人。
高一彡
6天前
有人说,读书是在读作者,本质上是在读一个人。所以,如果你发现某一本书正合你的“胃口”,你可以把他/她写过的所有书都读一读。

王小波是旧相识,但 20 年前读林同学送我的那本《黄金时代》时,总是难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其共处,或者说,我读不懂。

很多文字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生活阅历的积累,如果那个时候我把《沉默的大多数》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都读完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对牛弹琴”,我是那头“牛”。

杂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借物喻人”或“借人喻人”,你可以简单理解是一种反讽或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这对读者而言便提出了更高的一些要求,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认知,对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独立思考,它们都会引导着你走向不同的“探索之道”。

杂文还有一重魅力,是它具有“隽永”的特质。就像我们读鲁迅,虽然他写的是那个“吃人”的年代,但你能说,现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吃人”的事情存在了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这一本书的开篇文章,却也巧妙地总结了这里面几十篇文字的精髓。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他人眼中一致的模样,我们只需要做对自己的生活最有价值或意义的事情,剩下的,时间总会为我们正名。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76
高一彡
23天前
怎么来评价这本书呢?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或许可以瞥见它的一些“值得”。
首先,它“读不快”。如果单纯从字数容量而言,它是我读过的书里,阅读速度最慢的一本。小开本、300 多页,不到 20 万的字数,却在阅读这件事情上,用了我 12 天的早班通勤才读完。但它绝对不是晦涩的、难懂的,如果真的要定义的话,当大卫·丹比在描述着他在课堂上观察到的学生们的沉浸式体验,我也跟着进入到了学生们上课的那个世界里。某种意义上,我很羡慕,羡慕他们拥有像里昂老师这样引领着他们在文学中探寻自我与社会的领路人。
其次,它又是一本对于大众的文学意识的“唤醒之作”。书中提到了三所美国高中的三位不同文学课老师给高一年级学生开具的书单,也描写了老师们在鼓励孩子们深度阅读的过程当中,如何激发孩子们对于这些“难读”之书的兴趣。我很惭愧,在书末的书单列表里,我逐条对比,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书,我仅仅只读过两本,《1984》和《地下室手记》,但这两本却又是我读得最“草率”的书,没有像里昂老师的引导,即便是对于有着相对完整认知的社会人,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第三,我想这是一本适合所有老师和家长的一本必读读物。尽管它讲述的是文学之火,但其实探讨的是教育的议题。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规训之下,教师们的教学是没有太多自由度可言的。唯分数论是整个社会的学生阶层里,获得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大阻碍。但如果学生时期没能习得这样的能力,你就只能在社会的锤炼和拷打之中去自发意识与感受。但经历过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多大的人生挑战。而意识的觉醒过程,一定是成长伴随着痛苦,有的人挨过来了,有的人没扛过去。而我以为,教育的责任,首当其冲。
《重燃文学之火》会成为我本年度最推荐的阅读书目之一。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00
高一彡
1月前
2024 年地铁通勤里的第 22 本书《东京八平米》落幕。

你很难想象,读这本书的起因,只是一杯在 Naive 理想国喝到的一款同名的特调酒。这杯酒的寓意很有意思,杯中央被一个立方体的冰块🧊占据,冰块上点缀有日本料理里特有的木鱼花,基酒里有一些日本清酒🍶的味道。这杯酒口感上很清冽,也有一股清酒本身淡淡的苦味。但酒的量,因为冰块的缘故,其实并不多,几口的样子。所以一杯酒下肚,微醺谈不上,清清淡淡而已。

夜里的 Naive 供应的是酒,白日则是咖啡。所以,同名的咖啡一样也会出现。只不过,木鱼花变成了海苔碎,清酒换做了牛奶,冰凉换成了温热。口感上,它选择了一个与往常咖啡并不太一样的做法,牛奶绵密,在上半层,咖啡液微苦,置于杯底。浅尝一口,咖啡液从杯底缓缓穿越过上层的牛奶,苦味裹挟着浓郁的奶味,滑入口中。它和“八平米”的意趣相投,量不大,但滋味俱佳。

没错,我为什么会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这杯酒和这杯咖啡,就是因为这两款饮品的设计,和我读完这一本书的感受是极其相似的。它没有很猛烈的冲击感,它就是最最平淡但又滋味十足的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吉井忍是一位日本作家,但这本书她是以中文写就的。在语言的使用上,她显然天赋异禀,文字凝炼,没有什么文化理解上的障碍,读起来很轻松自在。

《东京八平米》的生活,并不奢华,但却很丰富精彩有趣味。或者说,这样的生活,对于生活在帝都的我们而言,是另一种理想的生活所在。它发生在同样是国际大都市的东京,它也并不需要多高的物质成本,但你需要的,是走进生活里。

所以,这也是一本另类的理想生活指南。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70
高一彡
2月前
也许你会好奇,因为单看这本书的标题,这本书的目标客群,似乎是那些从事医学行业的朋友。但当你读完,你会发现,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老少咸宜。
我一直很佩服葛文德医生的一点是,他所写的文字,从来没有晦涩到不行的只有专业医生能看懂的专业术语,他能够把所有专业化的场景,落成一粒一粒每个人都能看得明白的词汇。他也没有多么华丽和复杂的句式,但每一句话都能直击内心。
关于这一本书,十几个章节里,葛文德医生想要探讨的,还是关于医生如何能成为更好的医生的精进过程的探讨。他的每一个故事,引人思考,每一个结论,看似轻描淡写,却又直击要害。
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从图书馆里借的书,在图书馆的书籍分类里,它在医学科学的书架之上。但管理员们显然误解了这本书,因为它的本质,探讨的终归还是“人”本身,而非科学与研究。所以,人文学科的书架,才是更适合它的地方。
我曾经跟所有聊过养老规划的朋友,大力推荐,葛文德医生的另一本“神作”——《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我认为那是一本全民都要去读的书,因为那一本,他所讲述的依然不是医疗,而是「人」。
而这一本书,虽然讲述的社会背景,与中国不同,但所探讨的关于医疗和医生的内容,或许能给「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和医患关系,提供另外一种可映照的思考的视角。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10
高一彡
2月前
又一本读得异常之慢的书,终于在跨越假期的时间夹缝当中,尽数读完。
这一本书,太多感慨,你会跟着作者的经历,一起哭、一起笑,时而热血、时而愤怒、时而欣慰、时而洒脱。那颗心跟着杨素秋老师一起,起起伏伏、跌跌荡荡。
但终于,西安碑林区的这座图书馆,终于还是建成了,太多的阻碍、太多的不易,最后的最后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了时空里。
你很难想象,我是因为一篇公众号的采访文章,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大学老师,是如何突破体制建设的重重“包围”,才终于为普通民众修建好了这样一个看似并不浩大的图书馆工程。我想,我以往的想法,或许跟很多人类似,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要有图书馆?
我很喜欢图书馆,但我常常是把它当做一个自习和独处之处。公立图书馆不可避免的缺点在于馆藏图书的缺漏,即便是在通州刚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北京城市图书馆里,你也很难搜索到你最想看的书目。这是中国绝大多数公立图书馆在人们心目当中“不那么重要”的一个重要体现。
杨老师,最终还是做到了。仅就她文字里所介绍的那一系列书目的介绍,就已经戳中了我的内心。果然,真正的好书审美,是共通的,是没有边界的。
我想去碑林区图书馆看一看,我也想去书最后介绍的西藏草原上的那一座久美喇嘛用石头建成的图书馆坐一坐。
很庆幸,我们还拥有像他们一样抱有无私信念,只为了更多人得以拥有更好的书籍知识而砥砺前行的图书馆人。
这本书,我给满分💯
#通勤阅读
#2024书单
00
高一彡
3月前
终于,终于把这个故事以最简洁的方式写出来了。但寥寥数言,哪儿能说尽姥姥这几十年的光景。只是冥冥之中觉得,我应该至少把我听到过的事情,简单理一理顺一顺,再写一写。
图片与文字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仅方便各位看官不至于阅读疲劳,分隔使用。

姥姥与大同的故事

00
高一彡
3月前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趣的小书,也是我读的这么多本里,第一本让我“不舍得”读完的书。
它的容量太小,只有 150 余页,六个章节,让你读起来,既轻松又意犹未尽;但它延伸出的“想象”又很大,你会发觉植物,是更大的、更无法想象的另一个世界。我们无法知晓,曾经偏居一隅的某一种植物,是如何在全世界遍地开花;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人类曾经的某些看似不相关的行为,却让一个又一个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我们更无从得知,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壮美生态图景,都得益或依赖于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的特殊作用。
诚如作者所说,植物的研究不比动物,植物的存在与灭绝,很少是突发性的,也因此很难在地层与化石里找到它们的踪迹,研究难度可见一斑。但它们是我们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一扇最最重要的大门。
我以为,植物的神奇,还在于其生命周期在时间尺度上的多样化,以及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我想,这本小书,打开了我另一扇大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另两本了[嘿哈]
当然,我还因此,想去一趟毛里求斯(•ᴗ•)♡🇨🇳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00
高一彡
4月前
自古逢秋悲寂寥🍁🍁🍁
当有一天你特别想找人喝一杯的时候🍺
通讯录里你想叫的那些个铁瓷儿
要么你不忍去打扰他们
要么他们不在北京(✋・_・)
这或许也是成长必然的代价⌛吧️
00
高一彡
4月前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即便你数次“读不下去”,却依然会大力推荐的话,我会选择这本字数并不多,却让我读了整整一个月才读完的《江村经济》。
它的“难读”,不是读不懂,而是因为,它本身是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写就的一本书,或者更准确讲,它是费教授在英国读博时发表的博士论文。所以,它的行文方式,与一般的书籍相对比,很不一样,因为它并不是为了普通读者而写。
但它又是“好读”的,因为它并没有什么晦涩的理论与难解的内容。通读下来,不会有任何理解上的障碍,但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而言,或许会有许多认知维度上的偏差。
这本书的缘起,来自于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数次援引与推荐。我跟我弟都读了这本书,他在我们回乡送丧之时阅读了它的前半部分。我们的看法非常一致,这本书中的内容,即便放至近一百年之后的现在的农村生活当中,依然不过时。
我为什么会推荐它?正如社会学界的推荐语一样,如果社会学与人类学里,有一本书是必读的话,那一定是《江村经济》。它带给我的收获,不只是对于中国农村的认知上的梳理,更多的是为我提供了一种探究社会与人类关系的观察视角与调研方法。
我一直在想,我如何能在我现有的工作当中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从而逐步有能力做一件“更大的事情”,《江村经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说“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保险业务的本质,就是“关系”的生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是否可以通过保险的微观视角出发,来探究人类关系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作用与意义?我会觉得,这或许也是一件用我妈的话讲“不务正业”的很好玩儿的事情。
总之,读它,会有意外收获。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71
高一彡
4月前
躬身入局,是体验生活的最佳方式。一个人对于生活有多大的感悟,往往只有身在局中的时候,才能摸见命门、领悟三分。

故事在民间

00